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观赏石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萧条和萎缩,这与整个大气候有关,我国经济正从原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过渡到6%-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并且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过去的那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与此相关,无论是艺术品投资还是消费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包括宝玉石、观赏石市场在内的收藏品市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回调。2011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名列世界第一。从2012年开始,持续调整下挫挤泡沫,世界第一位置得而复失。2015年我国艺术品总交易额超过1700亿元,市场规模已经回到了 2010 年狂飙突进前的水平。
虽然大环境不利,但小环境却不差。由中国观赏石协会申报的赏石艺术项目,作为传统美术的一种已经成功申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赏石鉴评》已经由部颁标准升格为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国观赏石协会联手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进行了观赏石价格评估师的培训和认证;作为一部中国赏石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石谱》即将出版。特别是围绕观赏石价值鉴定、价格评估所产生的系列成果——包括观赏石精品在香港大公文交所上市交易等,显示了观赏石精品正在走进主流社会、成为投资艺术品。毫无疑问,目前是赏石文化发展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观赏石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指日可待。
一
之所以说观赏石尚未能够真正融入主流文化。首先,从观赏石的影响力来看。如果说,古代赏石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以其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意味“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现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丁文父《中国古代赏石》“绪论”)的话,那么,当代赏石目前尚无法深刻影响其他艺术门类或是学术界,而且,反而是其他艺术门类在深刻影响着当代赏石的发展轨迹。其次,从整体来说,当代赏石尚未成为一种文化事业,一种精英文化。当前观赏石的收藏可谓普及有余,提高不足;热闹有余,思考不足。参与者浅阅读式观照的较多,注重投资保值功能的较多,赏石艺术虽然已经申报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尚缺乏专项资金(基金)的扶植和运作。当代赏石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学科)以及价格(价值)评估体系,无法完全进入主流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当前,观赏石是否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也是备受争议。其规模经济、集约化程度还是规范经营等方面来看,当代赏石尚不足以形成一个产业。目前观赏石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和经营收入规模等均缺乏权威统计 (据前几年中石协不完全统计,观赏石产业从业人员35万人,年销售额20亿元——这个数据是否权威准确尚有存疑,即使准确,也说明观赏石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附加值还是非常之低的),与此可作比较的是,我国的宝玉石产业早在2003年产值已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统计口径的问题,宝玉石与观赏石在一些品种、一些商家的经营方面有重合的倾向,比如黄龙玉就是一例)。
观赏石精品属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它的稀缺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既制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体现了独一无二的高附加值。观赏石的产业链其实不仅仅是采集、加工、配置、经营等环节,还涉及到一个后期深度“加工”的问题,也包括鉴赏、展示、评估、研究等环节,其“含金量”和附加值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化和发掘而实现增值。如2005年年初,台湾雅石收藏家周伟权编著的戈壁石专辑《纵怀》一书出版,该书展示了精品戈壁石的演示之美,得到了石界的广泛认同。半年后,该书所刊100件(套)雅石被人以300万元人民币整体收购,实现了跳越式增值。
二
古代赏石之所以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稳居一席之地(古典赏石是“搭便车”),并实现价值回归,最主要还在于研究者对于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予以充分肯定。如丁文父的《御苑赏石》一书,通过对于石质须弥座年代的考证,来判定古代赏石的入藏年代,从而实现了其价值回归。2002年9月,在纽约佳士得中国古董工艺品专场拍卖中的“泥留斋”赏石藏品专题中,一方高 1.28米的清中期青白石须弥座太湖石立峰,以4.5万美元的高价创造了当时中国古代赏石拍卖的世界纪录。这就是因为有了《御苑赏石》这本书作了铺垫。
当代赏石之所以在拍卖市场上处于缺位状态,在于我们还没有予以精心策划和深刻“包装”。如何让观赏石走入家居生活,走入艺术殿堂,这是我们做大观赏石文化产业需要探索和突破的难点和重点。
所谓艺术品市场,其交易的也不全是艺术品,也包括工艺品乃至玉石原料。原来在艺术品市场统计份额之中,观赏石绝大部分是没有被列入范围的。按照中石协的不完全统计——观赏石交易量统计是个盲点和难点,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准确的官方数据——2013年各类观赏石交易达数十亿元人民币——我的估计是百亿元左右(目前观赏石和宝玉石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这个份额相当于艺术品市场的5%,而观赏石的收藏爱好者达上千万之众,相当于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15%。从数据对应来看,观赏石的市场规模和价格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也说明有很大上升空间。
以2014年5月举行的瀚海春拍会为例。“养石斋——一石一世界”专场104件拍品成交率为 97.12%,成交额达690.10万元。算起来平均每件赏石成交价为6.83万元。其中成交价最高的一方“昆石矿外石山子带石盆”(高82cm),成交价达34.5万元。同时上拍的其他器玩类专场计有“紫瓯凝香—紫砂艺术”、“八风不动—金铜佛像”、“烟缈集真—明清铜炉”、“斯文草堂—文房雅玩”、“中国玉器”、“荣斋善泽—沉香,茶,香具”、“国香馆—珍藏中国老名酒”、“中国古董珍玩”,综合平均下来,其他各器玩类专场拍品平均单件成交价为44.9万元。古典赏石均价只有其七分之一(成交率则远高于其他专场),价格洼地优势明显。虽然古典赏石不能简单地与其他类别新老艺术(工艺)品相比较,但亦古亦今的古典赏石无论是象征意味、文化品位还是装饰意义,其效用都是十分明显的。目前,观赏石(古典赏石)精品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遑论古石),其存量和增量都十分有限,而赏石早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许多古玩(文玩)爱好者都把古典赏石作为家居装饰的“标配”,市场供需矛盾将日渐凸显。 虽然目前主流拍卖公司尚未整体介入当代赏石精品的拍卖行列,但市场需要培育,也需要引导。其实许多拍卖公司也在不断寻找市场新亮点,开拓新专题,寻求新突破,这方面当代赏石是有很大机会的。原因很简单,其他古玩书画不断被曝出卖假新闻(包括拍卖公司非保真拍卖),使得市场诚信度受到严重打击,而赏石市场相对来讲还属于比较“干净”,而且观赏石精品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探索当代赏石精品拍卖常态化,实现当代赏石精品拍卖常规化,将给赏石市场引入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高端人群,激活赏石精品市场,带来新的客流、资金流,这需要赏石界和拍卖行共同努力,精心策划。
三
关于艺术品(拍卖)市场,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凡是重要的、代表性的藏品、作品,都是通过拍卖平台公开成交的,这也形成了艺术品数据库并由此诞生了艺术品指数(雅昌指数)——这是作为投资品必备的。反观观赏石,绝大部分所谓精品并未通过拍卖这个高端平台,所以其价格都是隐蔽的、非公开的和碎片化的,也缺乏一定的公信力,这与整个市场缺乏高端的、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交易平台有关——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将它视为投资品。还是先让我们树立一种消费观念吧。
关于消费和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确实不太容易理清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购置住房,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统计局则将其视为投资行为。艺术品也有点类似。衡量投资与消费最简单的办法是:现在花出去的钱,未来能不能增值变现。
一般来说,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艺术品市场被认为是三大投资市场。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都有政策调控因素,证券市场投资风险大于回报——股市有二八定律,即二成为赢家,八成是输家;房地产投资未来一二十年将面临下行风险以及房产税、遗产税等不利因素影响;唯有艺术品市场,不存在上述种种因素制约,而且如同著名节目主持人、收藏家王刚所言——收藏是天底下最美的事,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更能让你发大财。目前高净值人群普遍把艺术品作为另类投资的标的(另类投资还包括红酒、奢侈品等),值得配置。艺术品之所以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投资品,正是因为玩是人类的天性,所谓艺术品、收藏品,其实就是成人的玩具。已故收藏大家——也是真正的大玩家王世襄曾经说过:一个人连玩都不会,那他还能干什么?
关于艺术品市场的兴旺,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界限——当一个国家 (地区)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兴旺起来,当人均收入超过9000美元时,艺术品价格就会迅速拉升。
参照这个标准,如果以人均年收入6000美元(2015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2284元,约合37370元人民币)为限,按照2015年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20多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包括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宁波、广州、南京、深圳、厦门、青岛、济南、义乌、绍兴、嘉兴、无锡、舟山、温州、东莞、佛山、镇江、珠海、呼和浩特等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毫无疑问,这些地区的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兴旺发达时期,其中有若干个龙头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厦门、杭州等地。这是观察艺术品乃至观赏石市场行情的重要参数。当然,观赏石还有一个产地因素影响市场交易行为。
如果我们将观赏石(精品)视作为艺术品——观赏石与艺术品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观赏石鉴评标准》,观赏石是具有四大价值的石质艺术品。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四大价值,那么观赏石徒有其名,并不名副其实。与其他艺术品可比的话,观赏石还是有其独特优势的。
从横向比较来说,目前古玩市场“新加坡”,书画市场“高仿货”现象十分突出,一般爱好者已经无法识别和涉足。这也是当代艺术迅速崛起的一个因素。大连万达曾经成功投资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的作品而身价百倍。王健林曾经豪言,艺术品投资带给他的回报超过千倍,是最成功的投资。但即使是当代所谓著名画家的作品,也存在“流水线”作业的风险。相比之下,观赏石的优势十分明显,它的不可复制性、类艺术性、雅俗共赏性、不易毁损性、见仁见智性、不可琢磨性等特点,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从藏品的保管角度来看,书画古玩等多有严格的温湿度保管要求,有的无法把玩欣赏,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只有观赏石(岩石类)几乎没有任何条件约束。
四
如果说,引入主流拍卖公司意味着给当代赏石带来新的价格参照体系、带来新的增量客流的话,那么培养新一代收藏群体也迫在眉睫。从某种程度上讲,观赏石市场目前的困局是因为缺乏活水(资源枯竭只是表象,目前以企业家为群体的开设赏石博物馆的热潮已经渐行渐退——这也是奇石市场面临萧条调整的一个原因)——新进人群和资金,就像2003年非典的时候,由于“黑马”高津龙的介入,使得观赏石精品价格有了一个飞跃一样,目前也需要圈外的搅局者激活这潭死水。这方面,矿物晶体、化石市场这些年的迅速崛起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这完全是新人、新资金介入以后成就的,目前矿化石收藏群体以中青年为主,正处于一个持续活跃增长的阶段。
反观观赏石收藏圈,随着老龄化时代来临,目前许多地方石协人员老化严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现象十分明显,如果不加以警惕,积极发展年轻一代收藏爱好者的话,那么不出若干年,赏石文化将面临萎缩的困境,完全可能会重蹈上世纪60年代日本赏石界的覆辙。1962年的时候,日本观赏石爱好者曾经达到了200万之众,而今已不到10万人。所以,我以为,培养新生代,让赏石文脉代代相传,是我们,特别是各级石协的中心任务,目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建议应该作为各地石协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提上议事日程,因为没有新人加入激活日益老化的群体,带来新思维、新资金、新玩法,市场就不会活跃,赏石活动也终将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方面,矿物化石市场近年来持续活跃就是一个反证。
目前正进入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观赏石市场的形态也在悄然发生变革。如不少商家已经开始通过开设网点、微信等手段经营。总体来看,网购市场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ArtTactic(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分析网站)《2013全球艺术品网上交易报告》显示,有71%的收藏家在没有亲眼看见艺术品原作时,仅凭网上的作品图片就购买艺术品。有人这样预言,下一个十年,可能有一半的艺术品交易都发生在网上。这方面,石友们也面临着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课题。
总而言之,当今赏石界已经进入了优质资源开发殆尽、企业家出手不再任性、收藏者群体日益老龄、“互联网+”金融流行等“新常态”,迫切需要我们具备新思维,培养新藏家,引入新资金,开拓新渠道,实现新发展。
虽然大环境不利,但小环境却不差。由中国观赏石协会申报的赏石艺术项目,作为传统美术的一种已经成功申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赏石鉴评》已经由部颁标准升格为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国观赏石协会联手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进行了观赏石价格评估师的培训和认证;作为一部中国赏石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石谱》即将出版。特别是围绕观赏石价值鉴定、价格评估所产生的系列成果——包括观赏石精品在香港大公文交所上市交易等,显示了观赏石精品正在走进主流社会、成为投资艺术品。毫无疑问,目前是赏石文化发展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观赏石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指日可待。
一
之所以说观赏石尚未能够真正融入主流文化。首先,从观赏石的影响力来看。如果说,古代赏石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以其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意味“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现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丁文父《中国古代赏石》“绪论”)的话,那么,当代赏石目前尚无法深刻影响其他艺术门类或是学术界,而且,反而是其他艺术门类在深刻影响着当代赏石的发展轨迹。其次,从整体来说,当代赏石尚未成为一种文化事业,一种精英文化。当前观赏石的收藏可谓普及有余,提高不足;热闹有余,思考不足。参与者浅阅读式观照的较多,注重投资保值功能的较多,赏石艺术虽然已经申报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尚缺乏专项资金(基金)的扶植和运作。当代赏石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学科)以及价格(价值)评估体系,无法完全进入主流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当前,观赏石是否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也是备受争议。其规模经济、集约化程度还是规范经营等方面来看,当代赏石尚不足以形成一个产业。目前观赏石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和经营收入规模等均缺乏权威统计 (据前几年中石协不完全统计,观赏石产业从业人员35万人,年销售额20亿元——这个数据是否权威准确尚有存疑,即使准确,也说明观赏石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附加值还是非常之低的),与此可作比较的是,我国的宝玉石产业早在2003年产值已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统计口径的问题,宝玉石与观赏石在一些品种、一些商家的经营方面有重合的倾向,比如黄龙玉就是一例)。
观赏石精品属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它的稀缺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既制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体现了独一无二的高附加值。观赏石的产业链其实不仅仅是采集、加工、配置、经营等环节,还涉及到一个后期深度“加工”的问题,也包括鉴赏、展示、评估、研究等环节,其“含金量”和附加值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化和发掘而实现增值。如2005年年初,台湾雅石收藏家周伟权编著的戈壁石专辑《纵怀》一书出版,该书展示了精品戈壁石的演示之美,得到了石界的广泛认同。半年后,该书所刊100件(套)雅石被人以300万元人民币整体收购,实现了跳越式增值。
二
古代赏石之所以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稳居一席之地(古典赏石是“搭便车”),并实现价值回归,最主要还在于研究者对于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予以充分肯定。如丁文父的《御苑赏石》一书,通过对于石质须弥座年代的考证,来判定古代赏石的入藏年代,从而实现了其价值回归。2002年9月,在纽约佳士得中国古董工艺品专场拍卖中的“泥留斋”赏石藏品专题中,一方高 1.28米的清中期青白石须弥座太湖石立峰,以4.5万美元的高价创造了当时中国古代赏石拍卖的世界纪录。这就是因为有了《御苑赏石》这本书作了铺垫。
当代赏石之所以在拍卖市场上处于缺位状态,在于我们还没有予以精心策划和深刻“包装”。如何让观赏石走入家居生活,走入艺术殿堂,这是我们做大观赏石文化产业需要探索和突破的难点和重点。
所谓艺术品市场,其交易的也不全是艺术品,也包括工艺品乃至玉石原料。原来在艺术品市场统计份额之中,观赏石绝大部分是没有被列入范围的。按照中石协的不完全统计——观赏石交易量统计是个盲点和难点,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准确的官方数据——2013年各类观赏石交易达数十亿元人民币——我的估计是百亿元左右(目前观赏石和宝玉石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这个份额相当于艺术品市场的5%,而观赏石的收藏爱好者达上千万之众,相当于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15%。从数据对应来看,观赏石的市场规模和价格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也说明有很大上升空间。
以2014年5月举行的瀚海春拍会为例。“养石斋——一石一世界”专场104件拍品成交率为 97.12%,成交额达690.10万元。算起来平均每件赏石成交价为6.83万元。其中成交价最高的一方“昆石矿外石山子带石盆”(高82cm),成交价达34.5万元。同时上拍的其他器玩类专场计有“紫瓯凝香—紫砂艺术”、“八风不动—金铜佛像”、“烟缈集真—明清铜炉”、“斯文草堂—文房雅玩”、“中国玉器”、“荣斋善泽—沉香,茶,香具”、“国香馆—珍藏中国老名酒”、“中国古董珍玩”,综合平均下来,其他各器玩类专场拍品平均单件成交价为44.9万元。古典赏石均价只有其七分之一(成交率则远高于其他专场),价格洼地优势明显。虽然古典赏石不能简单地与其他类别新老艺术(工艺)品相比较,但亦古亦今的古典赏石无论是象征意味、文化品位还是装饰意义,其效用都是十分明显的。目前,观赏石(古典赏石)精品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遑论古石),其存量和增量都十分有限,而赏石早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许多古玩(文玩)爱好者都把古典赏石作为家居装饰的“标配”,市场供需矛盾将日渐凸显。 虽然目前主流拍卖公司尚未整体介入当代赏石精品的拍卖行列,但市场需要培育,也需要引导。其实许多拍卖公司也在不断寻找市场新亮点,开拓新专题,寻求新突破,这方面当代赏石是有很大机会的。原因很简单,其他古玩书画不断被曝出卖假新闻(包括拍卖公司非保真拍卖),使得市场诚信度受到严重打击,而赏石市场相对来讲还属于比较“干净”,而且观赏石精品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探索当代赏石精品拍卖常态化,实现当代赏石精品拍卖常规化,将给赏石市场引入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高端人群,激活赏石精品市场,带来新的客流、资金流,这需要赏石界和拍卖行共同努力,精心策划。
三
关于艺术品(拍卖)市场,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凡是重要的、代表性的藏品、作品,都是通过拍卖平台公开成交的,这也形成了艺术品数据库并由此诞生了艺术品指数(雅昌指数)——这是作为投资品必备的。反观观赏石,绝大部分所谓精品并未通过拍卖这个高端平台,所以其价格都是隐蔽的、非公开的和碎片化的,也缺乏一定的公信力,这与整个市场缺乏高端的、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交易平台有关——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将它视为投资品。还是先让我们树立一种消费观念吧。
关于消费和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确实不太容易理清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购置住房,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统计局则将其视为投资行为。艺术品也有点类似。衡量投资与消费最简单的办法是:现在花出去的钱,未来能不能增值变现。
一般来说,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艺术品市场被认为是三大投资市场。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都有政策调控因素,证券市场投资风险大于回报——股市有二八定律,即二成为赢家,八成是输家;房地产投资未来一二十年将面临下行风险以及房产税、遗产税等不利因素影响;唯有艺术品市场,不存在上述种种因素制约,而且如同著名节目主持人、收藏家王刚所言——收藏是天底下最美的事,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更能让你发大财。目前高净值人群普遍把艺术品作为另类投资的标的(另类投资还包括红酒、奢侈品等),值得配置。艺术品之所以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投资品,正是因为玩是人类的天性,所谓艺术品、收藏品,其实就是成人的玩具。已故收藏大家——也是真正的大玩家王世襄曾经说过:一个人连玩都不会,那他还能干什么?
关于艺术品市场的兴旺,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界限——当一个国家 (地区)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兴旺起来,当人均收入超过9000美元时,艺术品价格就会迅速拉升。
参照这个标准,如果以人均年收入6000美元(2015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2284元,约合37370元人民币)为限,按照2015年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20多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包括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宁波、广州、南京、深圳、厦门、青岛、济南、义乌、绍兴、嘉兴、无锡、舟山、温州、东莞、佛山、镇江、珠海、呼和浩特等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毫无疑问,这些地区的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兴旺发达时期,其中有若干个龙头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厦门、杭州等地。这是观察艺术品乃至观赏石市场行情的重要参数。当然,观赏石还有一个产地因素影响市场交易行为。
如果我们将观赏石(精品)视作为艺术品——观赏石与艺术品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观赏石鉴评标准》,观赏石是具有四大价值的石质艺术品。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四大价值,那么观赏石徒有其名,并不名副其实。与其他艺术品可比的话,观赏石还是有其独特优势的。
从横向比较来说,目前古玩市场“新加坡”,书画市场“高仿货”现象十分突出,一般爱好者已经无法识别和涉足。这也是当代艺术迅速崛起的一个因素。大连万达曾经成功投资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的作品而身价百倍。王健林曾经豪言,艺术品投资带给他的回报超过千倍,是最成功的投资。但即使是当代所谓著名画家的作品,也存在“流水线”作业的风险。相比之下,观赏石的优势十分明显,它的不可复制性、类艺术性、雅俗共赏性、不易毁损性、见仁见智性、不可琢磨性等特点,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从藏品的保管角度来看,书画古玩等多有严格的温湿度保管要求,有的无法把玩欣赏,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只有观赏石(岩石类)几乎没有任何条件约束。
四
如果说,引入主流拍卖公司意味着给当代赏石带来新的价格参照体系、带来新的增量客流的话,那么培养新一代收藏群体也迫在眉睫。从某种程度上讲,观赏石市场目前的困局是因为缺乏活水(资源枯竭只是表象,目前以企业家为群体的开设赏石博物馆的热潮已经渐行渐退——这也是奇石市场面临萧条调整的一个原因)——新进人群和资金,就像2003年非典的时候,由于“黑马”高津龙的介入,使得观赏石精品价格有了一个飞跃一样,目前也需要圈外的搅局者激活这潭死水。这方面,矿物晶体、化石市场这些年的迅速崛起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这完全是新人、新资金介入以后成就的,目前矿化石收藏群体以中青年为主,正处于一个持续活跃增长的阶段。
反观观赏石收藏圈,随着老龄化时代来临,目前许多地方石协人员老化严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现象十分明显,如果不加以警惕,积极发展年轻一代收藏爱好者的话,那么不出若干年,赏石文化将面临萎缩的困境,完全可能会重蹈上世纪60年代日本赏石界的覆辙。1962年的时候,日本观赏石爱好者曾经达到了200万之众,而今已不到10万人。所以,我以为,培养新生代,让赏石文脉代代相传,是我们,特别是各级石协的中心任务,目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建议应该作为各地石协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提上议事日程,因为没有新人加入激活日益老化的群体,带来新思维、新资金、新玩法,市场就不会活跃,赏石活动也终将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方面,矿物化石市场近年来持续活跃就是一个反证。
目前正进入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观赏石市场的形态也在悄然发生变革。如不少商家已经开始通过开设网点、微信等手段经营。总体来看,网购市场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ArtTactic(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分析网站)《2013全球艺术品网上交易报告》显示,有71%的收藏家在没有亲眼看见艺术品原作时,仅凭网上的作品图片就购买艺术品。有人这样预言,下一个十年,可能有一半的艺术品交易都发生在网上。这方面,石友们也面临着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课题。
总而言之,当今赏石界已经进入了优质资源开发殆尽、企业家出手不再任性、收藏者群体日益老龄、“互联网+”金融流行等“新常态”,迫切需要我们具备新思维,培养新藏家,引入新资金,开拓新渠道,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