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特生物”)成立的第15个年头,也是公司总经理杜转社人生的花甲之年。对于有些企业,15年也许不过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对于派特生物这个从零开始的企业来说,却意味着从创业到成功的艰难蜕变的过程。这15年被杜转社称之为“人生中最漫长的15年”。而这15年中,他从唯一的家当——一纸从中国科学院买断的药方起家,固执地坚守做好这一件事的信念,坚持不懈,如今孕育出了亿元产值的辉煌。
从中科院说起
1985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例有关尖锐湿疣性病的正式报告,此后,这一疾病的蔓延势头迅猛。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开始重视对尖锐湿疣病因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的危害与防治,从尖锐湿疣入手,并由生物物理所正式立项。
然而这一由病毒引起的疾病,至今为止全世界都无法实现其治愈型外用药物的研究,其原因在于,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该病毒只存在于人体皮肤和粘膜之上,一旦脱落马上死亡,因此无法进行体外培养,没有模型也就意味着无法研制新药。因此,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型药物研究一直受阻,更多地转向预防型疫苗研究。而中国科学院立足于传统中医药精华,其研究独辟蹊径,不直接针对病毒而是从已经变异的病毒细胞入手,把已经感染了病毒的细胞进行清除。这小小的改变却能在临床上有力地控制了病毒的扩散性传染,对于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项目立项之时,杜转社还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开发处当处长。此前,从研发到管理岗位,杜转社的事业一直在走上坡路。当时,生物物理所项目并非杜转社直接管辖范围,但了解到这一项目的重要性以及经费短缺的情况后,他却还是积极想办法为项目筹集经费,推动项目向前进展,实验室研究顺利进行,这一成果就是派特灵产品的前身。
正当项目平稳进行之时,适逢中国科学院一院两制改革,杜转社的职业生涯却遭遇了巨大的转折。他从中科院管理岗位被调到院属企业做总经理。从科研管理者到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让他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随后,企业转制的落实更为他的艰难创业路平添了一道屏障。“脱离了母体的企业,连一万块钱都没有。”彷徨地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杜转社只能选择背水一战。
1999年,用借来的35万元,杜转社毅然买断了生物物理所针对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成果,并着手创立了派特生物,开始涉足自己陌生的生物医药领域。那一刻,杜转社能想到的是“如果失败了,这辈子都还不起”。然而人生没有如果,现实逼着他顶着压力与风险前进。
自主知识产权填补空白
与中科院一衣带水的关系,以及“拿到这张药方就要做出好产品”的责任感,让杜转社在15年间顶住压力,艰难地完成了从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工作。“派特灵”由此诞生,成为派特生物的拳头产品。
如今,学术界已确认,除尖锐湿疣外,人乳头瘤病毒更是女性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同时,越来越多的肿瘤中都存在这种病毒的身影。基于此,针对人乳头瘤病毒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开始被重新定义。然而,国外的预防性疫苗虽大力推进,但对于病变后的治疗却束手无策。派特灵却为这一难题打开了新的局面。
吸纳我国中医药“加速皮肤代谢”的理论,派特灵所拥有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能够使病毒感染人体后、发生变异之前,从人体中清除。也因此,派特灵对于促进宫颈癌前期病毒感染的早转阴、提高转阴率,从而阻断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成果也把预防医学从疫苗扩展到前期病毒携带阶段,将预防医学推进一大步。
如今在国内,也有小部分科研单位和企业先后投入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防治这一前沿领域,然而,派特灵却是这其中唯一一个全部完成药理毒理安全性评价的产品。现在,不断追求卓越的杜转社正将派特灵推向更前沿的未知领域。4年前,派特生物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多家大型医院进行了多中心的临床观察,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1、2级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果为临床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我国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人乳头瘤病毒研究的书籍,基本都会引用派特灵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派特灵俨然已经成为行业的标本。
同时,今年派特生物再次启动新的研究项目,在全国近30个省市联合近30家三甲医院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此次临床观察主要针对宫颈术后仍携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且持续感染的群体。杜转社对这一研究抱有极大的期待与信心,如果成功,这又将是临床上的一大进步。
除临床外,杜转社也不放弃在科研领域的进一步推进。派特生物正与天津疾控中心这一国家级实验室合作建立人乳头瘤病毒的体外实验室。他说,尽管直到现在世界范围内仍没有人能成功做到,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停止探索。他说,公司正在不遗余力地全力推动两件事:一是产品与科研推进,二是行业标准的建立。这两件事,对行业发展和国计民生都将具有无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杜转社说,既然继承了中科院的成果,派特生物就有责任将前沿技术推向实用,他的梦想是用5~10年的时间,利用中医药方法,将派特灵在预防医学的技术转移上再推进一步,创造出更多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成果。
“一对一”全程跟踪
让感染者安心
在杜转社看来,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融入并服务于社会体系更是企业的根本道义。他坚信,“为社会提供好服务,回报自然会产生”。因此,派特生物不仅承担了派特灵的市场推广,还由此延伸了许多社会公益型服务。
现在,派特生物在全国建立了近280个专业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不仅提供派特灵产品的销售,更主要的作用还在于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提供一对一的全程跟踪服务,这种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
杜转社说:“服务中心主要是为适用我们产品的感染者人群提供面对面、全程的、专业化的咨询服务,让每位感染者都能得到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的全程专业的指导服务。”
针对感染者在网络上自诊产生的恐慌,以及医院由于感染者数量多,医生无法及时提供详细讲解的弊端,服务中心的设立将使感染者获得准确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在感染病毒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相关的、全面的、准确的、不带任何商业前提的医学知识的解答。每个人都渴望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得到具体的指导。每个人都渴望在转阴后,得到后续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我们的服务中心就是这样的一个服务平台”。而杜转社的目标是继续拓展技术与服务的推广,最终达到让所有感染者都能无障碍使用产品的目的。
除了面向感染者的“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外,针对许多中小城市医生缺乏人乳头瘤领域最新知识和信息,派特生物自费邀请业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题宣讲和专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拓宽临床医生的知识面。现在,派特生物还正在筹备一本介绍人乳头瘤病毒最新科研动态与知识的刊物,提供给临床一线的基层医生,据悉目前已经出刊。做这些公益事业,杜转社不求回报,他只希望有更多感染者能够获得康复。
去年,在针对人乳头瘤病毒的一次全国肿瘤大会上,杜转社应邀讲述派特灵的研发历程。他说到这些年来派特灵共治愈了上百万感染者,说到了艰难,也说到了骄傲,台下的员工湿了眼眶。这短短的演讲浓缩了杜转社与派特生物的15年,有委屈更有欣慰,趟过艰难的岁月,派特生物正生出越来越多的希望与喜悦。
从中科院说起
1985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例有关尖锐湿疣性病的正式报告,此后,这一疾病的蔓延势头迅猛。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开始重视对尖锐湿疣病因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的危害与防治,从尖锐湿疣入手,并由生物物理所正式立项。
然而这一由病毒引起的疾病,至今为止全世界都无法实现其治愈型外用药物的研究,其原因在于,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该病毒只存在于人体皮肤和粘膜之上,一旦脱落马上死亡,因此无法进行体外培养,没有模型也就意味着无法研制新药。因此,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型药物研究一直受阻,更多地转向预防型疫苗研究。而中国科学院立足于传统中医药精华,其研究独辟蹊径,不直接针对病毒而是从已经变异的病毒细胞入手,把已经感染了病毒的细胞进行清除。这小小的改变却能在临床上有力地控制了病毒的扩散性传染,对于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项目立项之时,杜转社还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开发处当处长。此前,从研发到管理岗位,杜转社的事业一直在走上坡路。当时,生物物理所项目并非杜转社直接管辖范围,但了解到这一项目的重要性以及经费短缺的情况后,他却还是积极想办法为项目筹集经费,推动项目向前进展,实验室研究顺利进行,这一成果就是派特灵产品的前身。
正当项目平稳进行之时,适逢中国科学院一院两制改革,杜转社的职业生涯却遭遇了巨大的转折。他从中科院管理岗位被调到院属企业做总经理。从科研管理者到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让他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随后,企业转制的落实更为他的艰难创业路平添了一道屏障。“脱离了母体的企业,连一万块钱都没有。”彷徨地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杜转社只能选择背水一战。
1999年,用借来的35万元,杜转社毅然买断了生物物理所针对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成果,并着手创立了派特生物,开始涉足自己陌生的生物医药领域。那一刻,杜转社能想到的是“如果失败了,这辈子都还不起”。然而人生没有如果,现实逼着他顶着压力与风险前进。
自主知识产权填补空白
与中科院一衣带水的关系,以及“拿到这张药方就要做出好产品”的责任感,让杜转社在15年间顶住压力,艰难地完成了从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工作。“派特灵”由此诞生,成为派特生物的拳头产品。
如今,学术界已确认,除尖锐湿疣外,人乳头瘤病毒更是女性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同时,越来越多的肿瘤中都存在这种病毒的身影。基于此,针对人乳头瘤病毒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开始被重新定义。然而,国外的预防性疫苗虽大力推进,但对于病变后的治疗却束手无策。派特灵却为这一难题打开了新的局面。
吸纳我国中医药“加速皮肤代谢”的理论,派特灵所拥有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能够使病毒感染人体后、发生变异之前,从人体中清除。也因此,派特灵对于促进宫颈癌前期病毒感染的早转阴、提高转阴率,从而阻断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成果也把预防医学从疫苗扩展到前期病毒携带阶段,将预防医学推进一大步。
如今在国内,也有小部分科研单位和企业先后投入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防治这一前沿领域,然而,派特灵却是这其中唯一一个全部完成药理毒理安全性评价的产品。现在,不断追求卓越的杜转社正将派特灵推向更前沿的未知领域。4年前,派特生物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多家大型医院进行了多中心的临床观察,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1、2级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果为临床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我国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人乳头瘤病毒研究的书籍,基本都会引用派特灵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派特灵俨然已经成为行业的标本。
同时,今年派特生物再次启动新的研究项目,在全国近30个省市联合近30家三甲医院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此次临床观察主要针对宫颈术后仍携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且持续感染的群体。杜转社对这一研究抱有极大的期待与信心,如果成功,这又将是临床上的一大进步。
除临床外,杜转社也不放弃在科研领域的进一步推进。派特生物正与天津疾控中心这一国家级实验室合作建立人乳头瘤病毒的体外实验室。他说,尽管直到现在世界范围内仍没有人能成功做到,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停止探索。他说,公司正在不遗余力地全力推动两件事:一是产品与科研推进,二是行业标准的建立。这两件事,对行业发展和国计民生都将具有无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杜转社说,既然继承了中科院的成果,派特生物就有责任将前沿技术推向实用,他的梦想是用5~10年的时间,利用中医药方法,将派特灵在预防医学的技术转移上再推进一步,创造出更多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成果。
“一对一”全程跟踪
让感染者安心
在杜转社看来,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融入并服务于社会体系更是企业的根本道义。他坚信,“为社会提供好服务,回报自然会产生”。因此,派特生物不仅承担了派特灵的市场推广,还由此延伸了许多社会公益型服务。
现在,派特生物在全国建立了近280个专业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不仅提供派特灵产品的销售,更主要的作用还在于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提供一对一的全程跟踪服务,这种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
杜转社说:“服务中心主要是为适用我们产品的感染者人群提供面对面、全程的、专业化的咨询服务,让每位感染者都能得到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的全程专业的指导服务。”
针对感染者在网络上自诊产生的恐慌,以及医院由于感染者数量多,医生无法及时提供详细讲解的弊端,服务中心的设立将使感染者获得准确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在感染病毒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相关的、全面的、准确的、不带任何商业前提的医学知识的解答。每个人都渴望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得到具体的指导。每个人都渴望在转阴后,得到后续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我们的服务中心就是这样的一个服务平台”。而杜转社的目标是继续拓展技术与服务的推广,最终达到让所有感染者都能无障碍使用产品的目的。
除了面向感染者的“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外,针对许多中小城市医生缺乏人乳头瘤领域最新知识和信息,派特生物自费邀请业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题宣讲和专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拓宽临床医生的知识面。现在,派特生物还正在筹备一本介绍人乳头瘤病毒最新科研动态与知识的刊物,提供给临床一线的基层医生,据悉目前已经出刊。做这些公益事业,杜转社不求回报,他只希望有更多感染者能够获得康复。
去年,在针对人乳头瘤病毒的一次全国肿瘤大会上,杜转社应邀讲述派特灵的研发历程。他说到这些年来派特灵共治愈了上百万感染者,说到了艰难,也说到了骄傲,台下的员工湿了眼眶。这短短的演讲浓缩了杜转社与派特生物的15年,有委屈更有欣慰,趟过艰难的岁月,派特生物正生出越来越多的希望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