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选自在我院医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共100例。将采取经口饮食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感染、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应用于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能够保证患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头颈部恶性肿瘤;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营养
头颈部肿瘤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肿瘤病症,由于头颈部存在众多重要器官,发生肿瘤后通常难以彻底切除根治,常放射治疗,70%左右的患者在不同阶段需接受放疗[1]。头颈部肿瘤的位置相对特殊,放疗期间易导致口腔黏膜反应,引起吞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放疗效果。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通过内镜引导实施胃造瘘术,属于替代疗法,能够确保机体维持长时间的营养状态[2]。本研究旨在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医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共100例。通过数字随机表法设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27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3.21±3.84)岁。试验组男、女分别为24例、26例;年龄34~72歲,平均年龄(53.47±3.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信息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试验组采取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使用经腹壁导管拉出法,置入胃镜,在腹部光点最亮部位刺入套管针,放置导线,将造瘘管从口腔置入并从腹壁穿刺处拉出,在腹壁外进行固定。术后禁食12 h,根据预先制订好的营养配方给予鼻饲;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定期换药,避免感染;局部皮肤处均匀涂抹皮肤保护剂,预防皮疹;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并发症预防意识,增加工作责任心。
对照组采取经口饮食,给予相同的营养配方。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转铁蛋白。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试验组感染、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从本次研究得知,试验组治疗后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改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营养状态。常规鼻胃管受管径限制,对营养物质的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易出现营养丢失,且管径较小会延长管饲时间。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为肠内营养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同时管径较粗,管腔内不易出现食物阻塞,可长时间使用,从而提高营养状况。本研究显示,试验组皮疹、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不会增加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定时换药、涂抹皮肤保护剂等措施有利于减少感染、皮疹的出现。
综上所述,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应用于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能够保证良好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凌霄,包郁,赵锐,等.鼻胃镜经皮胃造瘘术在上段食管癌合并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2):135-136.
[2]钱立,葛奎,徐兵,等.预防性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在接受放化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16(2):167-170.
【关键词】头颈部恶性肿瘤;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营养
头颈部肿瘤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肿瘤病症,由于头颈部存在众多重要器官,发生肿瘤后通常难以彻底切除根治,常放射治疗,70%左右的患者在不同阶段需接受放疗[1]。头颈部肿瘤的位置相对特殊,放疗期间易导致口腔黏膜反应,引起吞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放疗效果。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通过内镜引导实施胃造瘘术,属于替代疗法,能够确保机体维持长时间的营养状态[2]。本研究旨在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医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共100例。通过数字随机表法设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27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3.21±3.84)岁。试验组男、女分别为24例、26例;年龄34~72歲,平均年龄(53.47±3.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信息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试验组采取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使用经腹壁导管拉出法,置入胃镜,在腹部光点最亮部位刺入套管针,放置导线,将造瘘管从口腔置入并从腹壁穿刺处拉出,在腹壁外进行固定。术后禁食12 h,根据预先制订好的营养配方给予鼻饲;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定期换药,避免感染;局部皮肤处均匀涂抹皮肤保护剂,预防皮疹;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并发症预防意识,增加工作责任心。
对照组采取经口饮食,给予相同的营养配方。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转铁蛋白。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试验组感染、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从本次研究得知,试验组治疗后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改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营养状态。常规鼻胃管受管径限制,对营养物质的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易出现营养丢失,且管径较小会延长管饲时间。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为肠内营养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同时管径较粗,管腔内不易出现食物阻塞,可长时间使用,从而提高营养状况。本研究显示,试验组皮疹、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不会增加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定时换药、涂抹皮肤保护剂等措施有利于减少感染、皮疹的出现。
综上所述,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应用于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能够保证良好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凌霄,包郁,赵锐,等.鼻胃镜经皮胃造瘘术在上段食管癌合并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2):135-136.
[2]钱立,葛奎,徐兵,等.预防性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在接受放化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16(2):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