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抽取四川某市某农村地区一所小学学生共 224 名,其中留守儿童 104 名,非留守儿童 120名,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并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国留守儿童为6102. 55 万,占农村儿童 37. 7% ,占全国儿童21. 88%[1]。他们已经形成一个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群体。在学业与其他类型的能力方面,留守儿童与其他的学生相比差异并不大[2], 但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3]。目前急需社会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来自有相同生活背景的农村: 四川省某市一农村小学的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共104人,非留守儿童 120人. 研究方法采取一对一的访谈法。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本研究的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两种: 单亲监护(38%)和隔代监护(62%)。通过访谈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总体上是不容乐观的。从宏观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方面严重于非留守儿童;女同学的心理焦虑倾向比男同学的心理焦虑倾向严重;其父母在外地务工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比本地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和冲动方面倾向严重;低年级阶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焦虑程度高于高年级阶段的留守儿童;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隔代监护类型的儿童。从具体性格上看,他们的心理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 性格软弱内向。特别是由爷爷奶奶监管的留守儿童, 他们在儿童心目中毕竟是亲疏不同的,孩子们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内向, 不开朗,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 会显得柔弱无助。
2. 自卑。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 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 他们容易丧失信心,產生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在学习上降低要求, 上进心不强。
3. 抱怨父母。少数孩子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家里陪伴他们,而他们的父母却不能?他们认为是父母无能耐, 家里才穷, 才会出去打工挣钱。长久以来,他们对父母打工的不理解而产生怨恨情绪,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 女孩比男孩突出。
四、对策思考
首先,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政府需要制订更有利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 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 并将其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同时,应尽力而为地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让留守儿童家庭感受到社会的良性反馈, 而不是处处看到人性的阴暗面, 最终导致抱怨家庭,仇恨社会。
第二,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当成一个新问题加以研究和重视。如何在这种家庭中开展好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个全新且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课题。留守儿童家庭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家庭环境, 它处于过去社会少有的一种新的社会生态空间之中,与一般家庭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它与学校间的关系也有些新的特点,但这种家庭现在还很难说出其中一些带规律性的道理来,亟待进一步加深研究。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农村中小学更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
第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或专题讲座,或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极个别发现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即使发现,及时治疗。同时,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远大志向,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 .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 6) : 30 - 34.
[2] 朱科荣,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 J].教育科学,2002,18(4):21- 24.
[3]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5,12: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