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PBL 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 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师是PBL 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根据笔者在瑞典农业大学参加PBL 教学实践活动的经历和体会,以及在食品安全专业课教学中对PBL 教学模式的应用,本文系统阐述了在PBL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陈述环节、注重信息反馈、头脑风暴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PBL 教学技法 信息反馈 评价体系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1]。如今,PBL 教学模式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的大学中盛行。PBL 的教学理念就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掌握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简而言之,PBL教学法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一、PBL教学模式及在我国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种PBL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初始阶段,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教师灌输学生基本知识、名词概念等,而是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由于问题紧密结合实际,激发学生自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PBL教学法具有以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论证问题,以“教师总结”代替课堂教学等五大环节的特点[2]。它改变了过去以教科书为内容的学习,而是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各方面能力也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课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然而,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PBL 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3,4]:
(一)团队组织经验缺乏:小组活动是PBL所必需的,有效的小组活动包含懂得组织活动、分配职责、复杂任务分解,以及提供有用的活动反馈。但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如何最佳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教师又如何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目前还缺乏经验。
(二)教师放手不管:PBL教学法给学生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小组间讨论并相互补充,从而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并不负责提供参考答案,也不一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给有些教师造成一个误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不问,不介入学生的讨论,并没有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学生对PBL模式不熟悉: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在小学与中学阶段一直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中学升入高校后,突然变为PBL模式,而PBL模式注重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这会使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尤其对于一些基础较差、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讲,更是一大障碍。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要清楚自己在PBL中的角色,并具备这种专家指导的能力。
(四)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PBL教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有些教师不知在PBL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清楚,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点?学生继续学习下去是否存在障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这就需要一些加强学生信息反馈的技巧。
(五)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有的老师只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忽视了学习结束后给予每个学生的全面评价,而恰恰是最后的评价更能使得学生总结出自身的优缺点,让学生除了从每一阶段横向总结经验之外,再纵向认识到各个阶段的优势和不足。评价是促进、加强个人和小组学习的工具。
二、在PBL教学中应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
在采用PBL教学模式时,教师应着重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知建构的调整
认知的建构包括3个部分:学习的产出、评价以及学习活动。学习的产出是指通过学习想要学生成就什么?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要求理解、哪些要求学生会做?评价是指怎么知道是否达到产出的要求?根据学习的产出确定学习结果的分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出考题,使评价细化。学习活动是指我们让学生做什么?从教师的观点出发,根据学习的产出确定教学活动,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从学生的观点看,首先是根据评价标准确定学习活动,最后是学习的产出。二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教师需要进行调整。教师要思考什么是学生的关注点,他们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同学间的合作如何?特别提醒的是,教师要尊重不同天赋的学生。对于学习产出的思考可以使教师从关注知识转而关注学生本身。无论如何,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积极地从事学习活动,从而实现高产出。
(二)影响团队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小组活动是PBL学习的基础。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授知识,而是组织好学习小组(团队)。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首先要分析影响团队工作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团队工作的目标、各个队员的角色和任务、行为的模式和程序以及相互关系。在组织团队过程中,队员的角色和任务要清晰并且相对独立。队员相互之间要较少冲突、任务要尽量少些交迭。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队员的责任心和能力。为了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目标,可组织每周小组会议、研讨会等,让每个队员进行阶段性汇报。为了督促工作的顺利完成,可适当采取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此外还可以采用共进午餐、郊游等形式提升队员对团队的认知等。
(三)问题(案例)的设置
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其特征是让学生涉入感兴趣的真实问题情境中[5]来处理问题、刺激思考、提出解答与应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挑战一个实际案例所驱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都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反映出来。学生需要利用具有学科内容的想法来激发探索性学习的行动,从而得以创造有价值的经验,即学习产出。因此,一个好的案例通常符合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他们的关注;又要有实用性,与实际生活、生产及当前的科研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问题的答案通常是开放式的,能够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并使学生举一反三。案例通常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处在一个决策的角色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工作也可以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
二、提高学习活动的一些教学方法
根据国内外PBL教学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陈述环节、注重信息反馈、头脑风暴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置学习小组
组织团队是PBL模式的第一步。在PBL的学习历程中, 学生被置于实务的情境中,由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激发其使用先前知识、建立问题、搜寻数据、重建心智模式等认知过程,故其具有让学习者应用各种讯息资源来建构知识的机会。在PBL模式的学习历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主要的策略之一。所谓“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分组,以增进个人与小组其它成员学习成效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可用于学科内容的教学, 强化学习的认知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实现:
1.设置学习伙伴 课堂中分配给每位学生一个学习伙伴(学习小组),在学习活动结束时,两个人共同就所学知识进行反馈。
2. 讨论小组(Buzz Group)
针对每个学习任务(案例),在学习期间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随时进行“嗡嗡”地小声讨论。以4~6人组成一个的小组,共同学习新的知识和分享经验,一起接受合作后所获得的成果与奖赏。教师可根据能力、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或采取自愿组合的原则。
(二)加强小组交流环节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小组学习报告的撰写、小组学习报告的陈述、相关学习资料和信息的查寻等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保持学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团队精神以及小组成员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PBL能顺利进行的保证。通过小组陈述环节,可以提高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认同感和责任心,加强团队的自我管理;激活学生已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对问题概念的澄清及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沟通和演讲能力等。
1.一分钟报告(The one-Minute Paper)
每节课的课堂上要求每个小组花一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汇报。包括今天你学习到的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们还有哪些没有解答的问题?
2.金鱼碗(Fish Bowl)
课堂上安排一定的讲演和讨论时间。每个小组推选1名学生代表本小组发言,陈述本小组的想法,其他小组记笔记并提问题。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每个小组可以制作展板,以图表等形式总结汇报本小组取得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合作学习者和专业顾问。指导教师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或自由回答式的问题,促进学生对问题概念的澄清及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多角度的探索。通过小组之间的提问、回答以及老师的引导,还可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
(三)信息反馈(Feedback)
在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学习的阶段,学生根据问题,采用查阅资料等方式组织学习。期间教师担当学习向导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引导、调控学生学习,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更好更及时地进行总结。可采用如下具体方法:
1.问题卡片(Muddy cards)
要求小组总结在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卡片形式交给老师。写明学生的名字、授课主题、日期以及存在的问题1,2,3…等。问题卡片可以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引导学生,保证教学效果。
2.建立电子学生反馈系统 (Electric students Response Systems)
根据学校的具体系情况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电子反馈系统。包括教务处为学生建立的教学效果评价平台和任课老师个人的信息沟通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平台或e-mail,甚至通过老师的博客等与老师进行交流。
(四)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
是指在下次课之前,抛出一些问题,但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其目的是引起学生对下一个话题的兴趣,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和文献,提出各自的见解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五)评价体系(Assessment)
评价标准应该反映PBL教学的本性。如何评价学生体现了团队(小组)工作的方法。评价体系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整理,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在小组交流环节的演讲和提问的表现)打分。此外,在历次小组活动中体现的个人责任心、团队精神等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内容。总之,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的意志、努力等情感方面的因素;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将个人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小组任务完成的情况结合起来,个人任务应该直接与小组的任务相关联。不仅要看学生个人任务完成得好坏,还要评价小组(集体)取得的成果。PBL的每个问题结束时,要举行一次考试。指导老师要认真批改考试试卷,写出详细的评语并反馈给学生。同时指导老师也要听取学生对该阶段学习情况及对老师的评价,以便不断改进方法,保证PBL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PBL教学的原则是:鼓励学生,提倡学生间的合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及时反馈,强调按时完成任务,对学习的产出有较高的预期。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归根结底,要包括一个有趣的话题(问题),PBL教学模式、小组讨论、良好的交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以及精心的准备。这就是笔者采用PBL教学模式讲授食品安全专业的课程《HACCP的理论与实施》的心得体会。PBL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也同样适用于中小学教育。
注:该项教学培训和教学研究受到欧盟项目DOCUMAP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张少林.PBL :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 (1):88~901.
[2]韩玮娜,常亮,阎芳.PBL 教学中教师的转变及作用.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年,21(4): 495-496.
[3]唐洪.论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118-119.
[4]仲崇光.基于PBL的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10 年,2, 123 -124.
[5]肖湘,贺加,刘毅敏,赵先英,刘海红.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分析.医学教育探索,2007年,6(9):785-78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关键词]PBL 教学技法 信息反馈 评价体系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1]。如今,PBL 教学模式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的大学中盛行。PBL 的教学理念就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掌握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简而言之,PBL教学法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一、PBL教学模式及在我国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种PBL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初始阶段,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教师灌输学生基本知识、名词概念等,而是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由于问题紧密结合实际,激发学生自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PBL教学法具有以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论证问题,以“教师总结”代替课堂教学等五大环节的特点[2]。它改变了过去以教科书为内容的学习,而是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各方面能力也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课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然而,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PBL 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3,4]:
(一)团队组织经验缺乏:小组活动是PBL所必需的,有效的小组活动包含懂得组织活动、分配职责、复杂任务分解,以及提供有用的活动反馈。但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如何最佳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教师又如何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目前还缺乏经验。
(二)教师放手不管:PBL教学法给学生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小组间讨论并相互补充,从而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并不负责提供参考答案,也不一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给有些教师造成一个误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不问,不介入学生的讨论,并没有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学生对PBL模式不熟悉: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在小学与中学阶段一直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中学升入高校后,突然变为PBL模式,而PBL模式注重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这会使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尤其对于一些基础较差、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讲,更是一大障碍。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要清楚自己在PBL中的角色,并具备这种专家指导的能力。
(四)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PBL教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有些教师不知在PBL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清楚,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点?学生继续学习下去是否存在障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这就需要一些加强学生信息反馈的技巧。
(五)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有的老师只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忽视了学习结束后给予每个学生的全面评价,而恰恰是最后的评价更能使得学生总结出自身的优缺点,让学生除了从每一阶段横向总结经验之外,再纵向认识到各个阶段的优势和不足。评价是促进、加强个人和小组学习的工具。
二、在PBL教学中应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
在采用PBL教学模式时,教师应着重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知建构的调整
认知的建构包括3个部分:学习的产出、评价以及学习活动。学习的产出是指通过学习想要学生成就什么?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要求理解、哪些要求学生会做?评价是指怎么知道是否达到产出的要求?根据学习的产出确定学习结果的分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出考题,使评价细化。学习活动是指我们让学生做什么?从教师的观点出发,根据学习的产出确定教学活动,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从学生的观点看,首先是根据评价标准确定学习活动,最后是学习的产出。二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教师需要进行调整。教师要思考什么是学生的关注点,他们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同学间的合作如何?特别提醒的是,教师要尊重不同天赋的学生。对于学习产出的思考可以使教师从关注知识转而关注学生本身。无论如何,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积极地从事学习活动,从而实现高产出。
(二)影响团队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小组活动是PBL学习的基础。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授知识,而是组织好学习小组(团队)。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首先要分析影响团队工作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团队工作的目标、各个队员的角色和任务、行为的模式和程序以及相互关系。在组织团队过程中,队员的角色和任务要清晰并且相对独立。队员相互之间要较少冲突、任务要尽量少些交迭。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队员的责任心和能力。为了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目标,可组织每周小组会议、研讨会等,让每个队员进行阶段性汇报。为了督促工作的顺利完成,可适当采取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此外还可以采用共进午餐、郊游等形式提升队员对团队的认知等。
(三)问题(案例)的设置
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其特征是让学生涉入感兴趣的真实问题情境中[5]来处理问题、刺激思考、提出解答与应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挑战一个实际案例所驱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都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反映出来。学生需要利用具有学科内容的想法来激发探索性学习的行动,从而得以创造有价值的经验,即学习产出。因此,一个好的案例通常符合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他们的关注;又要有实用性,与实际生活、生产及当前的科研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问题的答案通常是开放式的,能够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并使学生举一反三。案例通常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处在一个决策的角色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工作也可以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
二、提高学习活动的一些教学方法
根据国内外PBL教学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陈述环节、注重信息反馈、头脑风暴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置学习小组
组织团队是PBL模式的第一步。在PBL的学习历程中, 学生被置于实务的情境中,由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激发其使用先前知识、建立问题、搜寻数据、重建心智模式等认知过程,故其具有让学习者应用各种讯息资源来建构知识的机会。在PBL模式的学习历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主要的策略之一。所谓“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分组,以增进个人与小组其它成员学习成效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可用于学科内容的教学, 强化学习的认知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实现:
1.设置学习伙伴 课堂中分配给每位学生一个学习伙伴(学习小组),在学习活动结束时,两个人共同就所学知识进行反馈。
2. 讨论小组(Buzz Group)
针对每个学习任务(案例),在学习期间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随时进行“嗡嗡”地小声讨论。以4~6人组成一个的小组,共同学习新的知识和分享经验,一起接受合作后所获得的成果与奖赏。教师可根据能力、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或采取自愿组合的原则。
(二)加强小组交流环节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小组学习报告的撰写、小组学习报告的陈述、相关学习资料和信息的查寻等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保持学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团队精神以及小组成员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PBL能顺利进行的保证。通过小组陈述环节,可以提高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认同感和责任心,加强团队的自我管理;激活学生已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对问题概念的澄清及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沟通和演讲能力等。
1.一分钟报告(The one-Minute Paper)
每节课的课堂上要求每个小组花一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汇报。包括今天你学习到的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们还有哪些没有解答的问题?
2.金鱼碗(Fish Bowl)
课堂上安排一定的讲演和讨论时间。每个小组推选1名学生代表本小组发言,陈述本小组的想法,其他小组记笔记并提问题。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每个小组可以制作展板,以图表等形式总结汇报本小组取得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合作学习者和专业顾问。指导教师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或自由回答式的问题,促进学生对问题概念的澄清及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多角度的探索。通过小组之间的提问、回答以及老师的引导,还可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
(三)信息反馈(Feedback)
在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学习的阶段,学生根据问题,采用查阅资料等方式组织学习。期间教师担当学习向导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引导、调控学生学习,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更好更及时地进行总结。可采用如下具体方法:
1.问题卡片(Muddy cards)
要求小组总结在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卡片形式交给老师。写明学生的名字、授课主题、日期以及存在的问题1,2,3…等。问题卡片可以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引导学生,保证教学效果。
2.建立电子学生反馈系统 (Electric students Response Systems)
根据学校的具体系情况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电子反馈系统。包括教务处为学生建立的教学效果评价平台和任课老师个人的信息沟通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平台或e-mail,甚至通过老师的博客等与老师进行交流。
(四)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
是指在下次课之前,抛出一些问题,但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其目的是引起学生对下一个话题的兴趣,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和文献,提出各自的见解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五)评价体系(Assessment)
评价标准应该反映PBL教学的本性。如何评价学生体现了团队(小组)工作的方法。评价体系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整理,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在小组交流环节的演讲和提问的表现)打分。此外,在历次小组活动中体现的个人责任心、团队精神等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内容。总之,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的意志、努力等情感方面的因素;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将个人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小组任务完成的情况结合起来,个人任务应该直接与小组的任务相关联。不仅要看学生个人任务完成得好坏,还要评价小组(集体)取得的成果。PBL的每个问题结束时,要举行一次考试。指导老师要认真批改考试试卷,写出详细的评语并反馈给学生。同时指导老师也要听取学生对该阶段学习情况及对老师的评价,以便不断改进方法,保证PBL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PBL教学的原则是:鼓励学生,提倡学生间的合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及时反馈,强调按时完成任务,对学习的产出有较高的预期。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归根结底,要包括一个有趣的话题(问题),PBL教学模式、小组讨论、良好的交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以及精心的准备。这就是笔者采用PBL教学模式讲授食品安全专业的课程《HACCP的理论与实施》的心得体会。PBL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也同样适用于中小学教育。
注:该项教学培训和教学研究受到欧盟项目DOCUMAP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张少林.PBL :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 (1):88~901.
[2]韩玮娜,常亮,阎芳.PBL 教学中教师的转变及作用.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年,21(4): 495-496.
[3]唐洪.论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118-119.
[4]仲崇光.基于PBL的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10 年,2, 123 -124.
[5]肖湘,贺加,刘毅敏,赵先英,刘海红.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分析.医学教育探索,2007年,6(9):785-78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