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它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每一名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它。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摆在我们的面前,由于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纷繁多彩的视听冲击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他们对现代音乐的喜爱程度大大超过了传统艺术。唱周杰伦的歌信手拈来,却不知道梅兰芳为何人,关于超女的话题侃侃而谈,却回答不出京剧的四大行当……他们对戏曲音乐是极其冷漠的,既不知道,也不想了解,甚至对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看到这些,是何等悲哀!
由于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戏曲的难度又很大,在中学做到戏曲的推广就存在诸多困难,面对这种现状我是选择回避还是积极面对呢?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并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总会迎刃而解的。响应国家“京剧进课堂”的号召,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我在戏曲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感受颇多,下面就简要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音乐教师应成为戏曲音乐的欣赏者和爱好者
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来自高师院校,而师范院校对戏曲音乐涉猎的并不多,而我更偏爱西方音乐。坦白说,对戏曲知之甚少,也不太感兴趣,但试想,一个不喜欢戏曲音乐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喜欢戏曲音乐的学生呢?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首先我买了一些介绍戏曲知识的书籍,如《中国京剧史》《京剧见闻录》《京剧剧目初探》《东篱采菊—戏曲知识ABC》等细细研读,并阅读了梅兰芳和老生代表周信芳的人物传记,从专业的角度丰富知识储备;同时为了在教唱戏曲的时候给学生做好示范,在京剧院找专业老师学了几个京剧经典唱段;又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视野。在一步步走近戏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二、以通俗实用典型为原则、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
对于中学生来说,戏曲音乐是晦涩难懂的,那么要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真正的从中受益,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在介绍的方式上就要讲究方法了。所以,内容选择上以通俗实用为原则、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
1、以通俗实用典型为原则编写校本教材
戏曲艺术乃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三百多个剧种,精深—奥妙的综合艺术体系,所以要进行全面的戏曲知识介绍,不现实,学生也不会有兴趣和时间去细细研究。所以,我挑选了最典型,最基本、中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以简约的方式,通俗的语言编写了学校的戏曲校本教材,以便于戏曲知识在校园内推广,并方便学生学习使用。教材内容包括京剧的形成历史、脸谱知识、唱腔、场面、京剧的行当、服装、以及四大名旦的生平介绍,京剧之后简要介绍了黄梅戏、豫剧、越剧的相关知识,并在教材最后附有10首戏曲乐谱。校本教材以通俗易懂,脉络清晰,重点明确,图文并茂等特点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
2、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
学生可能不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可能只能说出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但相信他们对京剧中的脸谱都不陌生。因为在七年级的美术课中有介绍,很多学生还亲自绘制过脸谱,他们对脸谱是熟悉的、亲近的,更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我着重介绍了脸谱的相关知识,脸谱的色彩意义、脸谱与人物的关系等并展示了彩色艳丽、生动形象的插图。以脸谱作为京剧入门的切入口成功的拉近了学生与戏曲的距离。
京剧有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之分。在现代京剧中,八大样板戏是人们最为熟悉,也是流传最广的。学生们的爷爷奶奶、甚至父母都是听着样板戏、唱着样板戏长大的。受到他们的影响,孩子们还是听过一些著名的样板戏经典唱段的。所以在必学戏曲的曲目选择上,我也主要挑选了通俗的、易学的、学生熟悉、喜欢的经典唱段。例如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红灯記》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
三、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视听作用
在校园推广戏曲艺术仅仅靠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京剧艺术大师的艺术魅力,在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电影《梅兰芳》上映的时候,学校组织师生在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并请来了京剧院的专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观影感受,电影艺术将京剧大师不平凡的一生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专家的点评又为孩子们做了最专业的引领。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绚丽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而我们的学生对戏曲如此陌生, 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舞台情境。
京剧表演有四大功夫,即唱、念、做、打。为使学生真是感受这些表演,多看多听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贵妃醉酒》感受梅兰芳那行云流水的唱腔、含义丰富的手势;看《徐策跑城》领略徐策时而抖须时而甩袖的惟肖惟妙的表演;看《穆桂英挂帅》领略演员劈叉、踢枪、筋斗的高超武艺。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戏曲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戏曲,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领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近梨园”。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中学)
由于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戏曲的难度又很大,在中学做到戏曲的推广就存在诸多困难,面对这种现状我是选择回避还是积极面对呢?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并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总会迎刃而解的。响应国家“京剧进课堂”的号召,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我在戏曲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感受颇多,下面就简要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音乐教师应成为戏曲音乐的欣赏者和爱好者
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来自高师院校,而师范院校对戏曲音乐涉猎的并不多,而我更偏爱西方音乐。坦白说,对戏曲知之甚少,也不太感兴趣,但试想,一个不喜欢戏曲音乐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喜欢戏曲音乐的学生呢?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首先我买了一些介绍戏曲知识的书籍,如《中国京剧史》《京剧见闻录》《京剧剧目初探》《东篱采菊—戏曲知识ABC》等细细研读,并阅读了梅兰芳和老生代表周信芳的人物传记,从专业的角度丰富知识储备;同时为了在教唱戏曲的时候给学生做好示范,在京剧院找专业老师学了几个京剧经典唱段;又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视野。在一步步走近戏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二、以通俗实用典型为原则、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
对于中学生来说,戏曲音乐是晦涩难懂的,那么要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真正的从中受益,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在介绍的方式上就要讲究方法了。所以,内容选择上以通俗实用为原则、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
1、以通俗实用典型为原则编写校本教材
戏曲艺术乃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三百多个剧种,精深—奥妙的综合艺术体系,所以要进行全面的戏曲知识介绍,不现实,学生也不会有兴趣和时间去细细研究。所以,我挑选了最典型,最基本、中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以简约的方式,通俗的语言编写了学校的戏曲校本教材,以便于戏曲知识在校园内推广,并方便学生学习使用。教材内容包括京剧的形成历史、脸谱知识、唱腔、场面、京剧的行当、服装、以及四大名旦的生平介绍,京剧之后简要介绍了黄梅戏、豫剧、越剧的相关知识,并在教材最后附有10首戏曲乐谱。校本教材以通俗易懂,脉络清晰,重点明确,图文并茂等特点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
2、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
学生可能不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可能只能说出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但相信他们对京剧中的脸谱都不陌生。因为在七年级的美术课中有介绍,很多学生还亲自绘制过脸谱,他们对脸谱是熟悉的、亲近的,更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我着重介绍了脸谱的相关知识,脸谱的色彩意义、脸谱与人物的关系等并展示了彩色艳丽、生动形象的插图。以脸谱作为京剧入门的切入口成功的拉近了学生与戏曲的距离。
京剧有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之分。在现代京剧中,八大样板戏是人们最为熟悉,也是流传最广的。学生们的爷爷奶奶、甚至父母都是听着样板戏、唱着样板戏长大的。受到他们的影响,孩子们还是听过一些著名的样板戏经典唱段的。所以在必学戏曲的曲目选择上,我也主要挑选了通俗的、易学的、学生熟悉、喜欢的经典唱段。例如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红灯記》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
三、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视听作用
在校园推广戏曲艺术仅仅靠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京剧艺术大师的艺术魅力,在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电影《梅兰芳》上映的时候,学校组织师生在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并请来了京剧院的专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观影感受,电影艺术将京剧大师不平凡的一生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专家的点评又为孩子们做了最专业的引领。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绚丽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而我们的学生对戏曲如此陌生, 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舞台情境。
京剧表演有四大功夫,即唱、念、做、打。为使学生真是感受这些表演,多看多听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贵妃醉酒》感受梅兰芳那行云流水的唱腔、含义丰富的手势;看《徐策跑城》领略徐策时而抖须时而甩袖的惟肖惟妙的表演;看《穆桂英挂帅》领略演员劈叉、踢枪、筋斗的高超武艺。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戏曲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戏曲,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领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近梨园”。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