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三个阶段,论述如何构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
1.1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
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围绕这些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三是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家论证会,对“能力本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论证。
3.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落实就业导向实质性的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3.1行动领域分析
行动领域即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首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统计该职业所包含的行动领域的数量和范围;然后描述和界定各个职业行动领域的功能、所需资格或能力;最后评价所确定的行动领域,形成行动领域描述表。
3.2学习领域分析
学习领域分析实质上是将职业行动领域按照教学论要求进行归纳总结并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过程。学习领域分析的成果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即课程体系。根据调研结果,按照企业岗位设置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划分为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选修课模块”。
3.3课程内容开发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它将学习领域描述的目标和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可采用项目、任务、案例等具体的方案来实现。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项目课程”方案来实现。项目课程内容应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项目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并注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所选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载体;二是力求将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三是合理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
例如,《电梯维修与保养》课程中的项目设计围绕“电梯维修与保养”这个大项目来展开,按照电梯安装实际工作流程,将项目分解为电梯轿门的验证、电梯层门的拆装、钢丝绳头的制作、进出轿顶的步骤与方法、盘车救人等若干小项目。第个小项目都在真实教学电梯内进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3.4教材开发
首先,由专任教师制定相应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然后邀请课程开发专家进行审核,通过修订形成课程标准终稿。最后,组织相关任课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所有的校本教材都按照规范的项目教材进行编写,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一门教材,然后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包括项目目标、项目要求、工作任务、知识链接、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内容。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工作任务,设计工作任务时都要结合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实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融合。
4.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明确了我校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能力本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规范而又系统地改造了传统课程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整合。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变化,只是在排序上发生变化,并与工作实践相融合;其二,通过对现实具体的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职业特征的工作要素,进而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思维的六步骤。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其三,有利于解决技术与技能互动的关系。
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对教师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专业教师要实现由传统的学科型教师向职业科学为导向的职业教师转变;二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要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对教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陈彦.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2009.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
1.1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
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围绕这些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三是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家论证会,对“能力本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论证。
3.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落实就业导向实质性的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3.1行动领域分析
行动领域即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首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统计该职业所包含的行动领域的数量和范围;然后描述和界定各个职业行动领域的功能、所需资格或能力;最后评价所确定的行动领域,形成行动领域描述表。
3.2学习领域分析
学习领域分析实质上是将职业行动领域按照教学论要求进行归纳总结并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过程。学习领域分析的成果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即课程体系。根据调研结果,按照企业岗位设置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划分为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选修课模块”。
3.3课程内容开发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它将学习领域描述的目标和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可采用项目、任务、案例等具体的方案来实现。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项目课程”方案来实现。项目课程内容应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项目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并注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所选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载体;二是力求将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三是合理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
例如,《电梯维修与保养》课程中的项目设计围绕“电梯维修与保养”这个大项目来展开,按照电梯安装实际工作流程,将项目分解为电梯轿门的验证、电梯层门的拆装、钢丝绳头的制作、进出轿顶的步骤与方法、盘车救人等若干小项目。第个小项目都在真实教学电梯内进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3.4教材开发
首先,由专任教师制定相应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然后邀请课程开发专家进行审核,通过修订形成课程标准终稿。最后,组织相关任课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所有的校本教材都按照规范的项目教材进行编写,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一门教材,然后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包括项目目标、项目要求、工作任务、知识链接、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内容。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工作任务,设计工作任务时都要结合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实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融合。
4.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明确了我校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能力本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规范而又系统地改造了传统课程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整合。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变化,只是在排序上发生变化,并与工作实践相融合;其二,通过对现实具体的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职业特征的工作要素,进而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思维的六步骤。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其三,有利于解决技术与技能互动的关系。
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对教师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专业教师要实现由传统的学科型教师向职业科学为导向的职业教师转变;二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要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对教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陈彦.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