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1989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振兴是党推进“三农”问题的战略抓手,其实现必然要通过治理现代化来推进。治理现代化除了制度性因素以外,非正式制度性因素——政治意识,对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可依靠的资源和力量。文章通过对政治意识与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关联性分析,通过培育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意识,提升农村治理,为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意识共识。
  关键词:乡村治理;非正式制度性因素;政治意识
  乡村治理现代化,靠的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农村的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关键环节。但是在具体领域,体制机制在执行、整合、吸纳的运行过程中,依赖于现代化观念意识、理念和文化,正是这些非正式的制度因素,让制度的执行效果、整合与吸纳效果更有效,能把制度的作用和优势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正如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在介绍托克维尔等学者的理论时指出:“政治和社会的建立并非基于法律,而是基于情感、信念、思想以及组成社会的那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习性。”[1]
  政治意识是个体在特定环境自发产生的,对政治共同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普遍感受和要求,并由此而对个体的政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2]。我们对政治意识的探究,源于其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促进或制约的影响作用。政治意识对个人政治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我们可以引导并加以提升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提升,有利于农村治理的整体现代化。
  一、政治意识与治理现代化内核一致性
  (一)政治意识与治理现代化指向性一致
  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来说,现代政治意识和治理现代化都是现代性的特征,是整个国家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二者的指向性明确且一致。从整个政治系统来看,在治理体系中,现代化的意识是治理现代化的前提,通过培育现代政治意识,消解非主流的政治意识,通过凝聚力量、塑造共识,在意识形态的交锋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农村治理现代化奠定共识基础。
  (二)政治意识是治理现代化的可靠资源和力量
  政治意识是政治现实的产物,一定的政治意识总是相应政治现实的产物。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对政治体系的反映,它也会对现实有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通过对这种作用的引导和塑造,让这种作用朝着有利于农村现代化治理,增强农村政治认同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农村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更是农村治理现代化可靠的资源和力量。
  (三)治理现代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表征
  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意识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对政治现实的促进或者制约作用。它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总是统一的,它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当前在农村存在着现代的、非现代的思想意识;而农村的治理现代化是以现代的政治意识为治理基础的,只有现代的政治意识文明,才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讲,治理现代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表征。
  二、政治意识对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功能性分析
  (一)政治意识有利于消解农村治理中非主流政治意识
  长期以来,农民们由于自身原因,无暇顾及政治生活领域,政治意识淡薄,更谈不上政治意识文明了。培育农民的现代政治意识,使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本质的认识,让农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优势支撑下政府的有效治理。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度,增强农民的政治辨识度,是从根本上解决非主流政治意识对农村入侵的核心途径,更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政治意識有利于增强农村治理中的政治认同
  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意识,使农民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在农村实施制度的针对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从而为农村治理和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软性环境。
   (三)政治意识有利于培育农村治理中文明的乡风
  培育现代政治意识有助于农村文明乡风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此不相对应的就是农民的精神生活滞后。现代政治意识所倡导的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与文明乡风所倡导的和谐、诚实、守信等精神高度契合,可以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三、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政治意识培育的多重维度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政治心理素质,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思想基础
  1.加强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强化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使传统媒体的宣传全覆盖;宣传内容除基本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外,要对国家政策方针在本地区的具体实施进行重点宣传和普及,让农民对具体的程序和操作有深入了解。
  2.深度挖掘本土特色的宣传形式,培育良好的乡风乡俗。根据目前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应该加大力度挖掘本土特色的宣传形式。在今后的宣传和教育中,更应该加强和突出本土化的方式和手段,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形式上本土化、亲切化,内容上接地气,易接受。
  3.发挥基层农村党组织和党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利用基层党校的组织平台和师资力量,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以便农村相关工作的开展。既让农民接受了教育,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校的作用,宣传了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更是让农民找到了组织,有了依靠,让农民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真实的帮扶。
  4.积极引导利用新媒体宣传,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教育宣传,及时传达政策,对于政治心理不成熟的农民,还能起到舆论引导、鼓励支持的作用。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让他们及时了解村务,体现组织关心,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搭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平台,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实践载体
  1.完善村民自治的主体功能和民主机制。村民自治是农民们面对的最基层的政治活动,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就是要把现代的政治意识运用到政治活动中去,讓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应该下力气引导农民,有效参与村庄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让他们意识到自治就是自己的事,是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政治人格的成熟。其次,在引导之外,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该优化村民自治的外部环境。例如,创造便利的选举、决策时间,可以机动设置,利用春节和冬季农闲时节来进行,在不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之外进行。再次,搭建适合农村的决策、监督平台。例如,农村的“故事会”大讲堂,讲述脱贫攻坚和致富能手的先进事迹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
  2.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作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形象在基层的代表,农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基层政府,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印象往往是来自基层。因此,基层政府的形象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核心就是实现政府从“命令型、计划型”政府向“协商型、服务型”的转变,强化基层的服务功能。其次,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的观念、作风、服务精神都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认同和基层政府的服务质量。
  (三)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物质基础
  1.为农民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着想,切实解决当地农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规模与特点,给予农民最大的帮扶。政府部门要加强联动机制,政府、农户、银行、各行专家要有一个联动的平台,增强系统的整体效果。
  2.为农民提供培训、就业的机会。当地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相关技术、专业培训。对农民来说,就是授人以渔,给他们输送造血的技能。还可以为广大农村青年,解决开店问题,提供技术指导等。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良好环境基础
  1.发扬当地优秀的乡约民俗精神,营造与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的氛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发挥农村当地的乡约民俗和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要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新乡贤在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中具有示范功能,无论是在受众群体上还是在传播实效上,都有着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他们回乡后可以成为法规政策的宣传员、广大群众的办事员、技术项目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架起了基层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桥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塑造与现代政治意识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的抽象概括。在培育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农民养成自律自觉意识,变“要我养成”为“我要养成”。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诚信、和谐等理念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要引导农民积极践行。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卫星.政治意识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5):102—108.
其他文献
摘 要:南宋时期,明州人口持续增加,对耕地需求日益高涨,为解决人地矛盾,明州加强海塘、堰等水利工程建设,改善水利设施条件,促进明州农业开发由山间盆地与山麓地带向沿海地区延伸,推动沿海地区农业垦殖,促进明州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南宋;明州;水利建设;农业开发  北宋末年,金军南下,江南多数州郡遭到屠城。金军破明州,“搜山检海”“虏遂焚其城,惟东南角数佛寺,与僻巷居民偶有存者。城之始破也,守者奔凑
期刊
摘 要: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新生力量,提升青年干部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保障。不同时期政治能力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有所不同,必须深刻理解其在新时代的深層含义,从加强党性教育、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政治担当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建立考察机制等环节入手,切实提升青年干部的政治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学虽然一直不乏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但对“养老”的研究并不充分。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从何为老、如何养以及谁来养等几个问题入手探讨贵州的一个普通乡村村民对“老”的认知,养老模式类型及当下社会转型中存在的养老问题,能为中国农村养老研究提供一个立体而典型的个案。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养老文化;人类学  我国在2000年正式进入老年化国家的行列,也
期刊
摘 要:在现代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技术在高速发展,面对这种境况,思考技术成为一种必然的事情。本文从阐述现代社会遭遇技术的必然性的角度切入,同时讨论了“技术决定论”是否合理,进而阐述马克思的理论在面对这个技术占据重要地位的时代所具有的合理性以及所给予我们的教诲。  关键词:技术;现代社会;技术决定论;马克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时代之好在于我们遇见了技术,时代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借助微传播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夯实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微传播的概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传播的可行性,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的经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
期刊
2013年12月19日,2013年地方科协学会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出席会议并致辞,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朱步楼出席会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沈爱民同志主持会议并总结讲话。中国科协相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学会学术工作分管主席及学会部负责
期刊
学会工作是科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学(协)会是县级科协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科协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活力源泉。学会强则科协强;学会弱则科协弱。2013年以来,江阴市科协以江苏省无锡市科协关于加强学会能力建设的一系列实施方案和工作要求为指导,紧紧围绕江阴市委、市政府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坚持以提升学会服务能力为主线,以探索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
期刊
摘 要:任何伟大文明都有着独特的本源性思维方式。中华文明作为唯一延绵数千年不绝的古老文明,其整体有机的本源性思维方式对自然万物辩证统一关系的把握,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自觉运用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反思我国既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制弊端,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推进新时代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期刊
摘 要: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风骨、民族力量、民族血性、民族智慧在战争中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锤炼与升华,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标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抗美援朝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能够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坚定政治立场、培育大学生国际主义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
期刊
[摘 要]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的产生与南通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持续的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的支持体系已形成,服务网络与队伍已具一定的规模,服务资金得到有效的保障,社会效益日益显著。但现阶段,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仍存在服务理念不够科学、组织管理不够规范、服务经常化程度不够理想、服务覆盖面不够广泛等问题,需采取宣传引导、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日常服务、拓宽服务群体等措施解决存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