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振兴是党推进“三农”问题的战略抓手,其实现必然要通过治理现代化来推进。治理现代化除了制度性因素以外,非正式制度性因素——政治意识,对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可依靠的资源和力量。文章通过对政治意识与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关联性分析,通过培育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意识,提升农村治理,为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意识共识。
关键词:乡村治理;非正式制度性因素;政治意识
乡村治理现代化,靠的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农村的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关键环节。但是在具体领域,体制机制在执行、整合、吸纳的运行过程中,依赖于现代化观念意识、理念和文化,正是这些非正式的制度因素,让制度的执行效果、整合与吸纳效果更有效,能把制度的作用和优势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正如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在介绍托克维尔等学者的理论时指出:“政治和社会的建立并非基于法律,而是基于情感、信念、思想以及组成社会的那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习性。”[1]
政治意识是个体在特定环境自发产生的,对政治共同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普遍感受和要求,并由此而对个体的政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2]。我们对政治意识的探究,源于其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促进或制约的影响作用。政治意识对个人政治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我们可以引导并加以提升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提升,有利于农村治理的整体现代化。
一、政治意识与治理现代化内核一致性
(一)政治意识与治理现代化指向性一致
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来说,现代政治意识和治理现代化都是现代性的特征,是整个国家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二者的指向性明确且一致。从整个政治系统来看,在治理体系中,现代化的意识是治理现代化的前提,通过培育现代政治意识,消解非主流的政治意识,通过凝聚力量、塑造共识,在意识形态的交锋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农村治理现代化奠定共识基础。
(二)政治意识是治理现代化的可靠资源和力量
政治意识是政治现实的产物,一定的政治意识总是相应政治现实的产物。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对政治体系的反映,它也会对现实有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通过对这种作用的引导和塑造,让这种作用朝着有利于农村现代化治理,增强农村政治认同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农村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更是农村治理现代化可靠的资源和力量。
(三)治理现代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表征
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意识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对政治现实的促进或者制约作用。它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总是统一的,它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当前在农村存在着现代的、非现代的思想意识;而农村的治理现代化是以现代的政治意识为治理基础的,只有现代的政治意识文明,才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讲,治理现代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表征。
二、政治意识对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功能性分析
(一)政治意识有利于消解农村治理中非主流政治意识
长期以来,农民们由于自身原因,无暇顾及政治生活领域,政治意识淡薄,更谈不上政治意识文明了。培育农民的现代政治意识,使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本质的认识,让农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优势支撑下政府的有效治理。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度,增强农民的政治辨识度,是从根本上解决非主流政治意识对农村入侵的核心途径,更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政治意識有利于增强农村治理中的政治认同
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意识,使农民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在农村实施制度的针对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从而为农村治理和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软性环境。
(三)政治意识有利于培育农村治理中文明的乡风
培育现代政治意识有助于农村文明乡风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此不相对应的就是农民的精神生活滞后。现代政治意识所倡导的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与文明乡风所倡导的和谐、诚实、守信等精神高度契合,可以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三、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政治意识培育的多重维度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政治心理素质,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思想基础
1.加强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强化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使传统媒体的宣传全覆盖;宣传内容除基本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外,要对国家政策方针在本地区的具体实施进行重点宣传和普及,让农民对具体的程序和操作有深入了解。
2.深度挖掘本土特色的宣传形式,培育良好的乡风乡俗。根据目前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应该加大力度挖掘本土特色的宣传形式。在今后的宣传和教育中,更应该加强和突出本土化的方式和手段,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形式上本土化、亲切化,内容上接地气,易接受。
3.发挥基层农村党组织和党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利用基层党校的组织平台和师资力量,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以便农村相关工作的开展。既让农民接受了教育,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校的作用,宣传了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更是让农民找到了组织,有了依靠,让农民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真实的帮扶。
4.积极引导利用新媒体宣传,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教育宣传,及时传达政策,对于政治心理不成熟的农民,还能起到舆论引导、鼓励支持的作用。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让他们及时了解村务,体现组织关心,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搭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平台,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实践载体
1.完善村民自治的主体功能和民主机制。村民自治是农民们面对的最基层的政治活动,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就是要把现代的政治意识运用到政治活动中去,讓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应该下力气引导农民,有效参与村庄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让他们意识到自治就是自己的事,是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政治人格的成熟。其次,在引导之外,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该优化村民自治的外部环境。例如,创造便利的选举、决策时间,可以机动设置,利用春节和冬季农闲时节来进行,在不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之外进行。再次,搭建适合农村的决策、监督平台。例如,农村的“故事会”大讲堂,讲述脱贫攻坚和致富能手的先进事迹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
2.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作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形象在基层的代表,农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基层政府,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印象往往是来自基层。因此,基层政府的形象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核心就是实现政府从“命令型、计划型”政府向“协商型、服务型”的转变,强化基层的服务功能。其次,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的观念、作风、服务精神都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认同和基层政府的服务质量。
(三)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物质基础
1.为农民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着想,切实解决当地农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规模与特点,给予农民最大的帮扶。政府部门要加强联动机制,政府、农户、银行、各行专家要有一个联动的平台,增强系统的整体效果。
2.为农民提供培训、就业的机会。当地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相关技术、专业培训。对农民来说,就是授人以渔,给他们输送造血的技能。还可以为广大农村青年,解决开店问题,提供技术指导等。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良好环境基础
1.发扬当地优秀的乡约民俗精神,营造与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的氛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发挥农村当地的乡约民俗和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要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新乡贤在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中具有示范功能,无论是在受众群体上还是在传播实效上,都有着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他们回乡后可以成为法规政策的宣传员、广大群众的办事员、技术项目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架起了基层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桥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塑造与现代政治意识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的抽象概括。在培育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农民养成自律自觉意识,变“要我养成”为“我要养成”。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诚信、和谐等理念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要引导农民积极践行。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卫星.政治意识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5):102—108.
关键词:乡村治理;非正式制度性因素;政治意识
乡村治理现代化,靠的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农村的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关键环节。但是在具体领域,体制机制在执行、整合、吸纳的运行过程中,依赖于现代化观念意识、理念和文化,正是这些非正式的制度因素,让制度的执行效果、整合与吸纳效果更有效,能把制度的作用和优势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正如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在介绍托克维尔等学者的理论时指出:“政治和社会的建立并非基于法律,而是基于情感、信念、思想以及组成社会的那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习性。”[1]
政治意识是个体在特定环境自发产生的,对政治共同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普遍感受和要求,并由此而对个体的政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2]。我们对政治意识的探究,源于其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促进或制约的影响作用。政治意识对个人政治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我们可以引导并加以提升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提升,有利于农村治理的整体现代化。
一、政治意识与治理现代化内核一致性
(一)政治意识与治理现代化指向性一致
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来说,现代政治意识和治理现代化都是现代性的特征,是整个国家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二者的指向性明确且一致。从整个政治系统来看,在治理体系中,现代化的意识是治理现代化的前提,通过培育现代政治意识,消解非主流的政治意识,通过凝聚力量、塑造共识,在意识形态的交锋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农村治理现代化奠定共识基础。
(二)政治意识是治理现代化的可靠资源和力量
政治意识是政治现实的产物,一定的政治意识总是相应政治现实的产物。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对政治体系的反映,它也会对现实有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通过对这种作用的引导和塑造,让这种作用朝着有利于农村现代化治理,增强农村政治认同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农村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更是农村治理现代化可靠的资源和力量。
(三)治理现代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表征
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意识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对政治现实的促进或者制约作用。它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总是统一的,它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当前在农村存在着现代的、非现代的思想意识;而农村的治理现代化是以现代的政治意识为治理基础的,只有现代的政治意识文明,才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讲,治理现代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表征。
二、政治意识对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功能性分析
(一)政治意识有利于消解农村治理中非主流政治意识
长期以来,农民们由于自身原因,无暇顾及政治生活领域,政治意识淡薄,更谈不上政治意识文明了。培育农民的现代政治意识,使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本质的认识,让农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优势支撑下政府的有效治理。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度,增强农民的政治辨识度,是从根本上解决非主流政治意识对农村入侵的核心途径,更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政治意識有利于增强农村治理中的政治认同
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意识,使农民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在农村实施制度的针对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从而为农村治理和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软性环境。
(三)政治意识有利于培育农村治理中文明的乡风
培育现代政治意识有助于农村文明乡风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此不相对应的就是农民的精神生活滞后。现代政治意识所倡导的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与文明乡风所倡导的和谐、诚实、守信等精神高度契合,可以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三、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政治意识培育的多重维度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政治心理素质,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思想基础
1.加强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强化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使传统媒体的宣传全覆盖;宣传内容除基本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外,要对国家政策方针在本地区的具体实施进行重点宣传和普及,让农民对具体的程序和操作有深入了解。
2.深度挖掘本土特色的宣传形式,培育良好的乡风乡俗。根据目前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应该加大力度挖掘本土特色的宣传形式。在今后的宣传和教育中,更应该加强和突出本土化的方式和手段,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形式上本土化、亲切化,内容上接地气,易接受。
3.发挥基层农村党组织和党校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利用基层党校的组织平台和师资力量,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以便农村相关工作的开展。既让农民接受了教育,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校的作用,宣传了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更是让农民找到了组织,有了依靠,让农民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真实的帮扶。
4.积极引导利用新媒体宣传,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教育宣传,及时传达政策,对于政治心理不成熟的农民,还能起到舆论引导、鼓励支持的作用。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让他们及时了解村务,体现组织关心,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搭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平台,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实践载体
1.完善村民自治的主体功能和民主机制。村民自治是农民们面对的最基层的政治活动,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就是要把现代的政治意识运用到政治活动中去,讓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应该下力气引导农民,有效参与村庄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让他们意识到自治就是自己的事,是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政治人格的成熟。其次,在引导之外,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该优化村民自治的外部环境。例如,创造便利的选举、决策时间,可以机动设置,利用春节和冬季农闲时节来进行,在不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之外进行。再次,搭建适合农村的决策、监督平台。例如,农村的“故事会”大讲堂,讲述脱贫攻坚和致富能手的先进事迹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
2.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作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形象在基层的代表,农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基层政府,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印象往往是来自基层。因此,基层政府的形象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核心就是实现政府从“命令型、计划型”政府向“协商型、服务型”的转变,强化基层的服务功能。其次,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的观念、作风、服务精神都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认同和基层政府的服务质量。
(三)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物质基础
1.为农民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着想,切实解决当地农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规模与特点,给予农民最大的帮扶。政府部门要加强联动机制,政府、农户、银行、各行专家要有一个联动的平台,增强系统的整体效果。
2.为农民提供培训、就业的机会。当地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相关技术、专业培训。对农民来说,就是授人以渔,给他们输送造血的技能。还可以为广大农村青年,解决开店问题,提供技术指导等。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是提升农民政治意识的良好环境基础
1.发扬当地优秀的乡约民俗精神,营造与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的氛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发挥农村当地的乡约民俗和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要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新乡贤在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中具有示范功能,无论是在受众群体上还是在传播实效上,都有着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他们回乡后可以成为法规政策的宣传员、广大群众的办事员、技术项目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架起了基层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桥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塑造与现代政治意识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的抽象概括。在培育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农民养成自律自觉意识,变“要我养成”为“我要养成”。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诚信、和谐等理念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要引导农民积极践行。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卫星.政治意识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5):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