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好,国学讲堂如期和大家见面啦!今天我要为大家讲一个关于能力与方法的故事,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大:宽大。行:道路。大行:宽阔的道路。
2.方:正在。
3.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4.之:动词,到……去。
5.奚:为何。
这则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四》,讲的是随国大夫季梁劝谏魏王的故事。魏王想要称霸天下,为此打算发兵攻打赵国。季梁听闻后,给魏王讲了上面这个故事:我今天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到一个驾着车向北走的人,他对我说:“我要去楚国。”但楚国是在南方,我就问他:“你去楚国,为何反而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儿好,跑得快。”我说:“即使马再好,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还是说:“路费再足,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最后他说:“我的车夫技术很高。”但他不知道的是,马儿越好、路费越多、车夫技术越高,他离楚国就越远。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他走的道路就是错的。季梁以此来劝魏王多行仁义之举,少兴刀兵之灾,因为前者才是正确的王者之路。如果走上了错误的道路,魏国的实力越雄厚,反而会越快走向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取得成功,比实力、资源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道路。只有选对了方法,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如果误入歧途,那么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反而会把我们加速推向失败的深渊,就像那个自以为做了充足准备却永远到不了楚国的旅人。
南辕北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如今演化为成语,它的警示意义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像故事中的旅人那样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即使付出再多,也只能成为后人引以为戒的悲剧人物。这里我带来两个小故事,希望大家读完后以史为鉴,时常反思,在正确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孟子的思想与季梁不谋而合,都是宣扬儒家的“仁政”,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这才是能让天下人信服的王道。这个故事中也有一个成语“缘木求鱼”,它的意思和“南辕北辙”是一样的。
周处是三国时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的儿子,他出身名门,天生臂力过人,有志于做出一番事业。但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同归于尽。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纷纷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周处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我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误入歧途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发现错误,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和勇气,一样可以迷途知返,走上正道。所以古人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大:宽大。行:道路。大行:宽阔的道路。
2.方:正在。
3.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4.之:动词,到……去。
5.奚:为何。
这则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四》,讲的是随国大夫季梁劝谏魏王的故事。魏王想要称霸天下,为此打算发兵攻打赵国。季梁听闻后,给魏王讲了上面这个故事:我今天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到一个驾着车向北走的人,他对我说:“我要去楚国。”但楚国是在南方,我就问他:“你去楚国,为何反而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儿好,跑得快。”我说:“即使马再好,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还是说:“路费再足,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最后他说:“我的车夫技术很高。”但他不知道的是,马儿越好、路费越多、车夫技术越高,他离楚国就越远。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他走的道路就是错的。季梁以此来劝魏王多行仁义之举,少兴刀兵之灾,因为前者才是正确的王者之路。如果走上了错误的道路,魏国的实力越雄厚,反而会越快走向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取得成功,比实力、资源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道路。只有选对了方法,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如果误入歧途,那么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反而会把我们加速推向失败的深渊,就像那个自以为做了充足准备却永远到不了楚国的旅人。
南辕北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如今演化为成语,它的警示意义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像故事中的旅人那样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即使付出再多,也只能成为后人引以为戒的悲剧人物。这里我带来两个小故事,希望大家读完后以史为鉴,时常反思,在正确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孟子的思想与季梁不谋而合,都是宣扬儒家的“仁政”,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这才是能让天下人信服的王道。这个故事中也有一个成语“缘木求鱼”,它的意思和“南辕北辙”是一样的。
周处是三国时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的儿子,他出身名门,天生臂力过人,有志于做出一番事业。但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同归于尽。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纷纷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周处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我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误入歧途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发现错误,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和勇气,一样可以迷途知返,走上正道。所以古人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