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如果强大的影响力,推送的只是廉价的感动和稚气,是五音不全或性向取中,那么一个时代的娱乐产业将注定是失败的,并随时有崩盘的危险。
姜文和赵本山携手亮相综艺节目出任“导师”,算是综艺界最近比较大的新闻。毕竟作为重量级导演和迄今为止的头号男演员参与真人秀的制作,在欧美还都比较少见(就跟那里的一线艺人平时不接广告,多是把这块收入留给那些退出前台的前辈一样),但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叫卖新片的需要、电视选秀对超高人气的吸纳……这都是一线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姜文、赵本山、罗大佑、刘欢、齐秦、田震、那英、郭德纲、冯小刚、英达……资深的顶级艺人里,没出来当“导师”过瘾的人,可能也就剩下陈道明、崔健、王菲、张艺谋等屈指可数的名字了。当“大腕”渐渐让位给“大咖”(这个来自闽南话的词汇,百度上给的定义是“大角色”、“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领域里较为有钱有能力”),流行语汇里的达人成色显然在增多,市井的诉求也更加直接。
过去艺人带徒,即便不是三年五载、教艺育人,至少也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在演艺的关键节点给对方一些深入的点拨。现在导师们参与节目,恐怕至多也就近似于那种艺人培训学校临时请来的讲座明星。当然,能见到他们,对于新艺人来说,已经是一种鼓励与鞭策,能听这些大明星言传身教,对于某些人来说,更是一生难忘的经历。何况现在的选秀选手,大部分都属于“带艺投师”,学什么倒在次要,借明星的因素展示自己,师生彼此在吸引眼球方面谋得双赢才是最关键的。这就是这十年,内地真人秀艺人培训机制的一个实质。
不能说风行十年的选秀没有给观众带来快乐,也不能说现行选秀机制没有发掘出新的实力艺人。可除了极个别的“选手”,大陆秀场还没出现能和中国台湾的萧敬腾、杨宗纬那样专业水准相接近的选手,这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当然跟内地演艺界从业的人多、竞争激烈,新人能分摊到的机会少有一定关系,但也与对选秀艺人培养、管理的不完善有着巨大的关系。
内地的选秀明星,要么出道了却一直不温不火,要么很快跟老东家分道扬镳,或曝出负面社会新闻——把这单纯归因于艺人本身的问题,显然说不通。星路黯淡,艺人个性或作品的质地是一个原因。经纪人团队是否职业,选秀方是否做到对自己的艺人资源充分开掘,并使他们保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估计不是没人想过,但恐怕当事各方的注意力,很快就被短期利益和彼此人性的弱点给湮没了。大数据时代的各行各业,都比之前时代更带有“短期搏命”性质的过劳死色彩,谁愿意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延缓公司和经纪人自以为高明的利润曲线追逐呢?现在也没有一个监管机构提醒每个人:警惕身体里面潜藏的资本主义式贪婪。
照过去的规律,每一代艺人的出现,影响的都将是未来一二十年间的娱乐品质乃至社会风尚,比如崔健和他带动的内地摇滚热,比如李宗盛和他炮制的港台商业歌曲。后来由于天才艺人断档,营销至上,这一周期渐渐变成十年八年或三年五载。但不管间隔长短,艺人身上的创造力,对流行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力,伴随着影像和网络的无处不在,无疑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时期。如果强大的影响力,推送的只是廉价的感动和稚气,是五音不全或性向取中,那么一个时代的娱乐产业将注定是失败的,并随时有崩盘的危险。
有多少人能不仅仅为自己每餐的饭负责,还为自己的饭碗负责?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如果强大的影响力,推送的只是廉价的感动和稚气,是五音不全或性向取中,那么一个时代的娱乐产业将注定是失败的,并随时有崩盘的危险。
姜文和赵本山携手亮相综艺节目出任“导师”,算是综艺界最近比较大的新闻。毕竟作为重量级导演和迄今为止的头号男演员参与真人秀的制作,在欧美还都比较少见(就跟那里的一线艺人平时不接广告,多是把这块收入留给那些退出前台的前辈一样),但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叫卖新片的需要、电视选秀对超高人气的吸纳……这都是一线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姜文、赵本山、罗大佑、刘欢、齐秦、田震、那英、郭德纲、冯小刚、英达……资深的顶级艺人里,没出来当“导师”过瘾的人,可能也就剩下陈道明、崔健、王菲、张艺谋等屈指可数的名字了。当“大腕”渐渐让位给“大咖”(这个来自闽南话的词汇,百度上给的定义是“大角色”、“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领域里较为有钱有能力”),流行语汇里的达人成色显然在增多,市井的诉求也更加直接。
过去艺人带徒,即便不是三年五载、教艺育人,至少也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在演艺的关键节点给对方一些深入的点拨。现在导师们参与节目,恐怕至多也就近似于那种艺人培训学校临时请来的讲座明星。当然,能见到他们,对于新艺人来说,已经是一种鼓励与鞭策,能听这些大明星言传身教,对于某些人来说,更是一生难忘的经历。何况现在的选秀选手,大部分都属于“带艺投师”,学什么倒在次要,借明星的因素展示自己,师生彼此在吸引眼球方面谋得双赢才是最关键的。这就是这十年,内地真人秀艺人培训机制的一个实质。
不能说风行十年的选秀没有给观众带来快乐,也不能说现行选秀机制没有发掘出新的实力艺人。可除了极个别的“选手”,大陆秀场还没出现能和中国台湾的萧敬腾、杨宗纬那样专业水准相接近的选手,这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当然跟内地演艺界从业的人多、竞争激烈,新人能分摊到的机会少有一定关系,但也与对选秀艺人培养、管理的不完善有着巨大的关系。
内地的选秀明星,要么出道了却一直不温不火,要么很快跟老东家分道扬镳,或曝出负面社会新闻——把这单纯归因于艺人本身的问题,显然说不通。星路黯淡,艺人个性或作品的质地是一个原因。经纪人团队是否职业,选秀方是否做到对自己的艺人资源充分开掘,并使他们保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估计不是没人想过,但恐怕当事各方的注意力,很快就被短期利益和彼此人性的弱点给湮没了。大数据时代的各行各业,都比之前时代更带有“短期搏命”性质的过劳死色彩,谁愿意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延缓公司和经纪人自以为高明的利润曲线追逐呢?现在也没有一个监管机构提醒每个人:警惕身体里面潜藏的资本主义式贪婪。
照过去的规律,每一代艺人的出现,影响的都将是未来一二十年间的娱乐品质乃至社会风尚,比如崔健和他带动的内地摇滚热,比如李宗盛和他炮制的港台商业歌曲。后来由于天才艺人断档,营销至上,这一周期渐渐变成十年八年或三年五载。但不管间隔长短,艺人身上的创造力,对流行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力,伴随着影像和网络的无处不在,无疑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时期。如果强大的影响力,推送的只是廉价的感动和稚气,是五音不全或性向取中,那么一个时代的娱乐产业将注定是失败的,并随时有崩盘的危险。
有多少人能不仅仅为自己每餐的饭负责,还为自己的饭碗负责?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