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小花一家,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团部小城镇。从小在兵团长大的她虽然是维吾尔族,也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采访当日,她和丈夫阿尔肯早早准备好了一桌子桃子、李子、油馓子、馕等食品,热情招呼记者一行“不要客气,都尝尝”。
现在的楼房,卡小花与丈夫阿尔肯于三年前搬入。在家里的电视机旁,一张兵团“最美家庭”的家庭照片上,有他们的孩子们。孩子们长大后,如今的房子只有卡小花和丈夫两个人住。
卡小花有12个孩子,前后相差四岁,两名亲生,十名孤儿,有维吾尔族,有汉族。
12个孩子的妈妈
1988年,卡小花23岁,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粮油厂的一名普通职工,与丈夫阿尔肯育有一双儿女。
当年,两个小家伙走进了她的家庭。高春节、高春亮因母亲突发心脏病死亡、父亲车祸离世而成为孤儿。卡小花永远记得两个小家伙当时的样子:“像小猫一样,身上脏兮兮的,小脸上有鼻涕、眼淚爬过的痕迹……”这戳痛了身为人母的卡小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告诉兄弟俩:“从今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她烧水给兄弟俩洗澡、给他们里里外外换上新衣服。“多漂亮的孩子,以后一定是两个漂亮的巴郎(男孩)。”抚摸着兄弟俩的小脑袋,卡小花抬起头对丈夫说。
此后的几年中,8名孩童相继走进了卡小花的家。就这样,她成为了12个孩子的妈妈。
卡小花与丈夫阿尔肯都是普通职工,收入水平并不高。有限的收入,要负担家庭的日常开销,也要负担孩子们的学费。生活因此捉襟见肘。
有人劝卡小花: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去打工,这样能减少些负担。但在卡小花看来,这些小家伙都是自己的孩子,她应该为他们的未来负责。孩子们要上学,受教育,需要成为有用之才。
盼着长大 盼着成才
那个时候,卡小花每天一睁眼就得想着挣钱。天蒙蒙亮,她便出门割草,为家里的家禽家畜备足粮草。割草回来,照顾12个小家伙吃饭、上学。之后,去上班。中午下班的空档里,她会在街上捡拾旧纸壳、废瓶子,售卖废品以获得收入。晚上下班后,她又会推着小车卖凉粉、馕饼……
“前前后后做几份工,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真的是从牙缝里抠出钱。”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有衣穿、有饭吃、有书念”。
卡小花的亲生女儿阿青,小学时因被评为“三好学生”需上台接受嘉奖。她很开心,希望妈妈能给自己买一双新球鞋。但家里刚给高春节买了新鞋,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再给她买。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卡小花给阿青一个鸡蛋,但给其他孩子两个;给阿青一块钱零花钱,其他孩子有两块。卡小花说,小时候的阿青,经常会抱怨到底谁才是亲生的。“因为那些娃娃,没爹没娘,心里就多想着一点。”卡小花说。
如今,卡小花最大的孩子已经34岁,最小的也有30岁了。他们成为了教师、医生、警察、厨师、维修工人、生意人……有8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天天盼着孩子们长大,后来盼着他们上大学,再盼着他们成家立业,有着操不完的心。”卡小花说。
春节的时候,卡小花的孩子们,带着他们自己的孩子,回到卡小花身边,做抓饭、包饺子,欢声笑语不断。
孩子们的成长,有卡小花的付出,也有他人的奉献。无论是将卡小花家列入困难户行列的团党委,为卡小花提供食品的汉族邻居,为她多分一袋面粉的粮油厂,为她的三个孩子减免费用的乌什县二中,还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过她的人,卡小花都记在心里。她说,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是大家一起帮助了她,她也希望能够有所回馈。
爱心 成为一种家风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卡小花家庭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卡小花很开心能够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她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也觉得自己很幸福。“我们家会继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卡小花说,富有爱心,是她的家风。
卡小花与丈夫阿尔肯是青梅竹马。阿尔肯的父亲与卡小花的父亲是战友。后来,阿尔肯父母离婚,阿尔肯成为了无人照看的小孩,是卡小花的父亲收养了他。卡小花说,父亲有爱心,乐于帮助别人,也常常如此教育他们,让他们做一个好人。而他们,也如此教育自己的子女。
在医院工作的女儿阿青,常常将自己的饭卡借给家庭困难的病人及家属,让他们吃上一顿热乎饭;做生意的高春节,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捐给了学校……
2013年,卡小花发起了“卡小花爱心妈妈团队”。如今,团队已有200多人,她74岁的母亲也是其中一员。爱心妈妈们,一起打扫马路,看望孤寡老人,资助小学生;阿尔肯退休后,义务打扫马路卫生,维持马路秩序、保护小学生的安全,提醒人们不要乱停车;周围的人来借钱,即使自己的手头不宽裕,也会先周济别人的急用。
卡小花说:“因为本身家境一般,所以在帮助别人时,很多人会不理解。有的人会说,自己都穷得要饭了,还去帮助别人。但是,这是我愿意干的,我干得也很高兴。帮助了别人,他们别人拉着你的手时,心里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