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
因此,只有在课堂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以下就几个方面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作为化学教师,要组织一堂课,首先根据教学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例如,通过空气成分的测定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再通过现象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化学家为了测定出空气的成分,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广度和梯度,应当做到以教学课标为纲,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要求.
首先应统览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份——整体”的分析方法,才能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
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我采用幻灯片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它们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做好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好课堂设计,深入研究探究式学习,合理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施、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一过程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培养和形成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能力.
与旧教材相比,新课程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数目均有所增加,对实验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培养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和评价,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除了组织教材上的学生实验外,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亲身体验,还可以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尽量改成学生实验.
例如,第二单元课题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第三单元课题3“用肥皂水区分软水硬水”等.这过程中要使学生们的所有潜能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出来,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包括自拟实验步骤,弄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论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再者,要重视家庭小实验.我的做法是:布置好家庭小实验,等学生到校后由课代表收齐学生的实验情况协助教师进行归类筛选,再由老师把各种情况总起来,在上课时与同学们共同总结得结论.
此外,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研究木炭的吸附性时,告诉同学们,如果他们家的冰箱里有异味了,可以放一些木炭在里面来除.
利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解决身边化学问题,如让同学们收集一些药品、化肥等的说明书来探究“有一袋尿素的标签:质量是50千克,含氮量是50%,是含氮量最高的一种氮肥.”
让学生读题后讨论可提出哪些问题,然后把问题归类找准问题与教材内容的切入点,按切入点的顺序进行研究.
注重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的关系使学生们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因此,只有在课堂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以下就几个方面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作为化学教师,要组织一堂课,首先根据教学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例如,通过空气成分的测定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再通过现象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化学家为了测定出空气的成分,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广度和梯度,应当做到以教学课标为纲,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要求.
首先应统览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份——整体”的分析方法,才能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
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我采用幻灯片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它们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做好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好课堂设计,深入研究探究式学习,合理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施、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一过程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培养和形成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能力.
与旧教材相比,新课程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数目均有所增加,对实验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培养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和评价,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除了组织教材上的学生实验外,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亲身体验,还可以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尽量改成学生实验.
例如,第二单元课题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第三单元课题3“用肥皂水区分软水硬水”等.这过程中要使学生们的所有潜能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出来,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包括自拟实验步骤,弄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论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再者,要重视家庭小实验.我的做法是:布置好家庭小实验,等学生到校后由课代表收齐学生的实验情况协助教师进行归类筛选,再由老师把各种情况总起来,在上课时与同学们共同总结得结论.
此外,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研究木炭的吸附性时,告诉同学们,如果他们家的冰箱里有异味了,可以放一些木炭在里面来除.
利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解决身边化学问题,如让同学们收集一些药品、化肥等的说明书来探究“有一袋尿素的标签:质量是50千克,含氮量是50%,是含氮量最高的一种氮肥.”
让学生读题后讨论可提出哪些问题,然后把问题归类找准问题与教材内容的切入点,按切入点的顺序进行研究.
注重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的关系使学生们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