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是谁

来源 :文学少年(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p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当代文化史上,相比林徽因的端肃,张爱玲的冷傲,陆小曼的风致,萧红的悲苦,谢婉莹的恬淡,丁玲的复杂,杨绛的名气与特质,其实始终不曾过于耀目,只是到了夕阳之年,作为一位“现象级”人物,才逐渐进入大众认知视野,以致年寿越高、名气愈炽。拨开历史浮华,人们蓦然发现,原来,她才是真正的一代才女。
  —张若渔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林筱芳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锺书
  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卢 翎
  杨绛的魅力不是色调斑斓,一眼可以看出的那种。作品透露的人生体验,看似无意其实用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委实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
  —洪子诚
其他文献
追着天鹅疯跑的小男孩布莱登终于捉住了大白天鹅的翅膀,他要的,只是羽毛,可以用来写字。  12岁的布莱登已经是修道院里的一位实习画师了,他的叔叔艾伯特塞拉奇是这座修道院的院长,叔叔说:“总有一天你会管理这个修道院,不要让我失望。”  叔叔最热衷的是每天带领布莱登和其他的修道院士筑墙,在修道院外建起高高的围墙,以抵抗北欧海盗的袭击。  如果没有书,所有的知识都会流逝,永远流逝。  曾经写过唉奥娜之书的
期刊
许多年前,一只绿色的鸟把两颗种子无意中撒落在旷野上。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润泽,土壤的滋养,两颗种子萌发了。他们刚从土壳中晃出头就看见了对方,旷野空旷也很寂寞,他们看着对方长大,把对方当成了伴,但他们无法交流。  有一天,一只喜鹊从远方飞来,累了,见旷野中有两棵银杏,就飞过去,落在其中那棵高些的银杏上。高些的银杏是个男孩,他觉得机会来了。他想让头顶这只喜鹊飞到对面的矮银杏上,带去他的问候。矮银杏是个女
期刊
“锔盆子来锔锅啦—”这是小时候在故乡耳熟能详的声音。大娘婶子只要听到这叫喊声,就会撂下手中的活计,在家里忙活一阵子,把锅碗瓢盆翻腾一遍,看看有没有摔坏的、裂口的,要是有就会拾掇拾掇都拿出去锔锔。从前,人们管锔锅碗瓢盆的人叫锔匠。  俺村里没有锔匠,都是外村的锔匠到俺村里来的。锔匠走村串乡,一进村就开始吆喝“锔盆子来锔锅啦”,边走边吆喝,声音很高,他这一嗓子,整个村子的人都能听得到。当走到人家比较集
期刊
盐野米松的“活计”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用三十几年的时间走遍了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和不同国家的匠人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活计,创造了一种名为“听写体”的新写作方式—即尽量原汁原味地将讲述者的原话呈现给读者,为这些最质朴的手艺保留了一部生动的历史。因为盐野米松的努力,很多濒临消失的民间手艺人和他们的手艺得以重生。早在十几年前,他又走访了包括江西景德镇、云南、江苏、山东、北京在内的
期刊
人物表  甜活儿:本姓田,男,吹糖人的手工艺人,40多岁,但看上去至少有50岁。  福来(少年):男,12岁左右,顽皮少年。  洋铁皮:福来的少年伙伴。  父亲:少年福来的爸爸。  福来(成年):50岁左右,故事的讲述者。  1.野外 火车轨道 日 外  安静的轨道反射着太阳的光线。  音乐起,路基的石块中,杂草在迎风摇摆着,有火车远远地开来。  迎面而来的铁轨,目不暇接中向后退去。扳道岔处,铁轨
期刊
日常生活中的大道理
期刊
菲克斯不一会儿便在码头上找到了“万事达”。后者正在东溜西逛,他倒是认为什么都得瞧上一瞧的。“嗨,朋友,”菲克斯靠上前去说,“您的护照签好证了吗?”  “啊!是您呀,先生,”法国小伙子回答,“谢谢您的关心,完全按规章办好了。”  “您在这里观光?”  “是的,可是,我们走得太快了,我觉得像是在梦中旅行。这么说,我们真的到了苏伊士了?”  “是到苏伊士了。”  “到埃及了?”  “一点没错,是到埃及了
期刊
從吃食说起
期刊
面前的镜子变得像薄纱一样软,爱丽丝不知不觉穿了过去。  王后好像突然被裹到一团羊毛里了。爱丽丝揉揉眼睛再看,简直弄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她是到了一间小商店里吗?难道……难道坐在柜台里面的真是一只绵羊吗?不管她怎么揉眼睛,看到的仍是这样:她在一家幽暗的小商店里,隔着柜台,对面的扶手椅上坐着一只正在织毛衣的老绵羊,时不时地透过一副大眼镜瞅瞅她。  “你要买什么?”绵羊织着毛衣,抬眼打量她问道。  “我
期刊
林语堂说:“信仰来自于感触或者直觉。”  我去过欧洲,随处可见一座座不知多大岁数的教堂,红砖斑斑驳驳,气定神闲的样子,里面有一排排摆放着圣经的长凳和简陋的穹顶,三两信徒如同入定一般静静地坐着。  我还到过青海,看到过塔尔寺里磕长头的信徒。我还去过很多寺院,看到过面对神灵的塑像,烟气缭绕着滚烫香炉,也看到人们为求财、求健康的祷告……  宗教意义上的归属感不时令我困惑着,信仰到底是什么?  我的无力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