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为一名“水处理专家”之前,他还经过“农学”和“新闻学”的专业系统学习,以及“死神”的召唤
“在中国做环保有困难,但乐观的去做就是了,我没想太多。”
2012年伊始,人们还沉浸即将迎接农历新年的喜悦之中,镉污染悄然袭来,来势汹汹。1月15日,广西龙江遭遇严重镉污染,镉浓度峰值超标80倍,下游广西柳州百万居民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董良杰一直在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作为一名水处理专家,他在重金属污染处理技术方面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他主持设计和建设的Waialee废水处理和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曾被美国环保总署评为成功样板工程。
董良杰是个微博控,天天都要发上数条环境污染事件或是观点,他的粉丝已经达到了216849名。“环保董良杰”的微博简介只有八个字:天下环保,匹夫有责!他说,“微博成了最好的科普渠道”。
在微博上,董良杰的发言犀利直白,毫无顾忌,他有的是一身“匪气”。在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他曾经作为美国海岸警卫队邀请的独立专家之一,参与灾难评估。因为质疑事故方的溢油量估算,他敢和警卫队司令拍桌叫板。如今,对地方污染事件涉及的企业和当事人,需要指名道姓的时候,他也绝不含糊。
在他看来,学术界的声音太小是因为很多人有太多顾虑,“我查到的仅关于电子污染的中文研究论文就五万七千多篇,而站出来指出问题的专家没有几个。”
董良杰与众多社会环保人士的呼声得到了回应。2011年2月,“十二五”首个规划剑指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重金属污染的防治纳入国家的规划中。
天堂与新生
董良杰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成为一名“水处理专家”之前,他还经过“农学”和“新闻学”的专业系统学习,以及“死神”的召唤。
1999年,“土的掉渣”的董良杰第一次迈出国门,来到夏威夷。在十八世纪就有华人踏足的檀香山,从来不乏华人面孔,可这个看似农民的男人还是引起了邻居的好奇。他不像定居者,也不是学生,更像是来度假的——阳光灿烂的午后,他经常带着儿子出去海钓。
没人知道,此时他抱着一份“等死”的心态。
1994年,正值盛年的董良杰被医生判了死刑。因为对止痛药过敏,他的免疫系统被彻底摧毁了,肾脏等器官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问题。面对“只能活三年”的诊断,董良杰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
1982年,16岁的董良杰考上了大学,可父母对他也没什么奢望:“报农学好,就算毕了业回家种地,学的也能用上。”1986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山东曹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工作,成了名符其实的“土肥”(土匪)。他的日常工作是骑车到地方采集土样,车子后面搭个褡裢,架上土钻,蹬上自行车就出发。觉得工作有点枯燥,董良杰的心中又燃起了文学创作的梦想。1988年他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开始两年的校园生活。不过在图书馆,他最喜欢,读得最多的还是哲学书。
1997年,董良杰著的《时间与认识》一书出版,可病情仍毫无进展。他准备带着儿子到郊区结庐而居,在最后的日子过梦想中的田园生活。这时,已经赴美读书的太太打来电话:“来夏威夷吧,这里被称为人间天堂。死后不一定进天堂,那就趁有生之年来看看。”董良杰被打动了,他很快办了签证,以陪读的身份带着儿子飞赴大洋彼岸。
在夏威夷的海边休养了一年,他竟然不药自愈。恢复健康的董良杰闲不住了,2001年初,他坐进了夏威夷大学的课堂,作为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新生开始了异国求学生涯。
在这里,他的专业方向是研制新材料用来处理牛奶废水以及牛粪等废物。目前的研究好像离他本科的“土壤与化学”专业很远,但实际上,这份知识背景反倒帮了大忙——土壤的天然吸附功能让他在材料研发方面有了新思路。
董良杰将植物纤维、矿物质、微生物萃取物和陶土按照科学的比例配置加工,制成了一种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微孔组织的新材料。在实验中,新材料除了表现出具有强力吸附的作用外,还有生化降解功能,他将新材料命名为“催化生物陶”。
夏威夷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商业技术比赛,让每个参赛的技术项目可以有机会转化为商业产品。这一次,董良杰作为催化生物陶技术的主要研发人需要对项目进行主讲。催化生物陶技术最终获得了夏威夷大学商业发展奖第二名,学术发展奖第一名,国际社会与环境技术发明家挑战赛第一名。
2004年,董良杰硕士毕业后被聘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工程系水处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负责与催化生物陶技术相关的两个商业项目。
最好的圣诞礼物
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当董良杰从孟加拉同行那里接过照片时,他被深深震撼了:一位孟加拉妇女表情痛苦不堪,她的面部和全身遍布着深浅不一的色斑,眼睛里流出粘性分泌物,嘴唇和舌头也变成了难看的蓝色。
这不是一个特例,由于天然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砷元素,孟加拉1.26亿人口中约三分之一处于慢性中毒状态,每年近80万人有罹患癌症的危险。孟加拉国也不是一个特例,砷中毒是全世界共同的难题。砷中毒正威胁着至少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万人口,其中多数为亚洲国家,全球有超过1亿人在饮用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
作为水处理专家,董良杰希望能尽快研制出一项技术能解决饮用水中的砷隐患。
董良杰先后尝试过使用纳米铁锈、铁线,氧化钛等多种方法消除饮用水砷污染,可效果并不满意。他将目光再一次锁定在生物陶上,根据砷元素的特点重新调整了配方与技术。但实验结果并不尽人意——去除率只有85%,处理后的饮用水还是达不到安全标准。
研究已经很久没有进展了。时光不等人,他不得不考虑放弃。他机械般地砸碎了辛苦做出的模型,在神思恍惚中慢慢踱回了家。进了门才发现,由于忘记带防护面具,脸上身上都是灰尘。最糟糕的是鼻子,被灰尘堵住差点透不过气。第二天早上,他一边洗澡,一边脑子里还在想着被砸碎的模型。摸了摸鼻子,发现已经没什么大碍了。这时,他脑中灵光一闪。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最完美的过滤器,那莫过于鼻子。鼻毛的过滤作用可以阻挡比较大的固体颗粒,而鼻液形成特殊膜结构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细菌和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同样的结构能不能吸附重金属呢?据他所知,有一种黏土在水中能够起到鼻子一样的作用。
不顾澡洗到一半,他匆忙冲到学校,在垃圾堆中捡回了被砸碎的材料,回到实验室,按照思路重新配方,烧到第二天天亮。赶着上班时间,董良杰马不停蹄地把成品送到测试中心测试,水中的砷元素去除率达到了99% !他按捺住激动,请测试人员再测一遍,还是一样的结果。“感觉就像足球比赛最后射门一样!”
经过再三试验调整,这项被命名为微鼻(Micro Nose)饮用水脱砷及重金属技术慢慢成型。在适当的物理反应作用下,一颗直径仅为1毫米的陶瓷颗粒上可以制造出1000多个微小的“鼻子”。这些“微鼻”可以使一颗小小的陶瓷颗粒具有对砷及其他重金属进行物理过滤、吸附和固定的作用。
2005年12月圣诞前夕,董良杰正式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并向美国工程院提交微鼻新材料除砷正式方案,并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正面回应。他露出了满意而自豪的微笑:“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
2006年3月夏威夷大学专门为微鼻重金属过滤技术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美国fox news等媒体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除了获得该年度夏威夷大学技术奖和商业发展奖第一名之外,还被美国工程院和美国环保总署评为15个最佳脱砷技术之一。
一切只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沉闷
由于亚洲才是砷以及其他重金属污染的高发区。同年,董良杰决心回国,把研究成果普及推广。当时,国内对于重金属污染情况的认识和关注都还有限。重金属污染不像大气污染,既闻不到,也看不到,像个隐形杀手潜伏在人类左右。
刚回到国内,他就对中国的饮用水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考察,两年间足迹遍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内蒙、湖南、湖北等几个污染较为严重地区。他将见闻与分析总结成一万字左右的报告,通过有关部门反映给中央。
后来,董良杰发现这种方法能取得的成效远远不够,“治污先治愚,治愚靠科普”。他自己的声音太小,如何能让更多人能了解到重金属污染的现实呢?此时,微博的出现给了他一个“话筒”。于是,“环保董良杰”迅速成为了微博红人。
董良杰信奉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过他换了个顺序,“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中国做环保有困难,但乐观的去做就是了,我没想太多。”不过他也期待,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情况会慢慢好起来。
由“农民”到环境专家,是个人兴趣使然吗?
董良杰没有直接回答,他引用了一段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讲话:科学的神殿里有许多人,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为了满足雄心壮志,有的人纯粹为了功利,还有第三种人,只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沉闷,普朗克就是这样的人。
他眨了眨眼,“我大概也属于第三种人。”
在他心里,自己还是个喜欢在夏威夷海钓的农民,而其余的一切只是因为生活太无聊了。
“在中国做环保有困难,但乐观的去做就是了,我没想太多。”
2012年伊始,人们还沉浸即将迎接农历新年的喜悦之中,镉污染悄然袭来,来势汹汹。1月15日,广西龙江遭遇严重镉污染,镉浓度峰值超标80倍,下游广西柳州百万居民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董良杰一直在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作为一名水处理专家,他在重金属污染处理技术方面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他主持设计和建设的Waialee废水处理和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曾被美国环保总署评为成功样板工程。
董良杰是个微博控,天天都要发上数条环境污染事件或是观点,他的粉丝已经达到了216849名。“环保董良杰”的微博简介只有八个字:天下环保,匹夫有责!他说,“微博成了最好的科普渠道”。
在微博上,董良杰的发言犀利直白,毫无顾忌,他有的是一身“匪气”。在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他曾经作为美国海岸警卫队邀请的独立专家之一,参与灾难评估。因为质疑事故方的溢油量估算,他敢和警卫队司令拍桌叫板。如今,对地方污染事件涉及的企业和当事人,需要指名道姓的时候,他也绝不含糊。
在他看来,学术界的声音太小是因为很多人有太多顾虑,“我查到的仅关于电子污染的中文研究论文就五万七千多篇,而站出来指出问题的专家没有几个。”
董良杰与众多社会环保人士的呼声得到了回应。2011年2月,“十二五”首个规划剑指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重金属污染的防治纳入国家的规划中。
天堂与新生
董良杰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成为一名“水处理专家”之前,他还经过“农学”和“新闻学”的专业系统学习,以及“死神”的召唤。
1999年,“土的掉渣”的董良杰第一次迈出国门,来到夏威夷。在十八世纪就有华人踏足的檀香山,从来不乏华人面孔,可这个看似农民的男人还是引起了邻居的好奇。他不像定居者,也不是学生,更像是来度假的——阳光灿烂的午后,他经常带着儿子出去海钓。
没人知道,此时他抱着一份“等死”的心态。
1994年,正值盛年的董良杰被医生判了死刑。因为对止痛药过敏,他的免疫系统被彻底摧毁了,肾脏等器官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问题。面对“只能活三年”的诊断,董良杰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
1982年,16岁的董良杰考上了大学,可父母对他也没什么奢望:“报农学好,就算毕了业回家种地,学的也能用上。”1986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山东曹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工作,成了名符其实的“土肥”(土匪)。他的日常工作是骑车到地方采集土样,车子后面搭个褡裢,架上土钻,蹬上自行车就出发。觉得工作有点枯燥,董良杰的心中又燃起了文学创作的梦想。1988年他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开始两年的校园生活。不过在图书馆,他最喜欢,读得最多的还是哲学书。
1997年,董良杰著的《时间与认识》一书出版,可病情仍毫无进展。他准备带着儿子到郊区结庐而居,在最后的日子过梦想中的田园生活。这时,已经赴美读书的太太打来电话:“来夏威夷吧,这里被称为人间天堂。死后不一定进天堂,那就趁有生之年来看看。”董良杰被打动了,他很快办了签证,以陪读的身份带着儿子飞赴大洋彼岸。
在夏威夷的海边休养了一年,他竟然不药自愈。恢复健康的董良杰闲不住了,2001年初,他坐进了夏威夷大学的课堂,作为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新生开始了异国求学生涯。
在这里,他的专业方向是研制新材料用来处理牛奶废水以及牛粪等废物。目前的研究好像离他本科的“土壤与化学”专业很远,但实际上,这份知识背景反倒帮了大忙——土壤的天然吸附功能让他在材料研发方面有了新思路。
董良杰将植物纤维、矿物质、微生物萃取物和陶土按照科学的比例配置加工,制成了一种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微孔组织的新材料。在实验中,新材料除了表现出具有强力吸附的作用外,还有生化降解功能,他将新材料命名为“催化生物陶”。
夏威夷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商业技术比赛,让每个参赛的技术项目可以有机会转化为商业产品。这一次,董良杰作为催化生物陶技术的主要研发人需要对项目进行主讲。催化生物陶技术最终获得了夏威夷大学商业发展奖第二名,学术发展奖第一名,国际社会与环境技术发明家挑战赛第一名。
2004年,董良杰硕士毕业后被聘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工程系水处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负责与催化生物陶技术相关的两个商业项目。
最好的圣诞礼物
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当董良杰从孟加拉同行那里接过照片时,他被深深震撼了:一位孟加拉妇女表情痛苦不堪,她的面部和全身遍布着深浅不一的色斑,眼睛里流出粘性分泌物,嘴唇和舌头也变成了难看的蓝色。
这不是一个特例,由于天然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砷元素,孟加拉1.26亿人口中约三分之一处于慢性中毒状态,每年近80万人有罹患癌症的危险。孟加拉国也不是一个特例,砷中毒是全世界共同的难题。砷中毒正威胁着至少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万人口,其中多数为亚洲国家,全球有超过1亿人在饮用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
作为水处理专家,董良杰希望能尽快研制出一项技术能解决饮用水中的砷隐患。
董良杰先后尝试过使用纳米铁锈、铁线,氧化钛等多种方法消除饮用水砷污染,可效果并不满意。他将目光再一次锁定在生物陶上,根据砷元素的特点重新调整了配方与技术。但实验结果并不尽人意——去除率只有85%,处理后的饮用水还是达不到安全标准。
研究已经很久没有进展了。时光不等人,他不得不考虑放弃。他机械般地砸碎了辛苦做出的模型,在神思恍惚中慢慢踱回了家。进了门才发现,由于忘记带防护面具,脸上身上都是灰尘。最糟糕的是鼻子,被灰尘堵住差点透不过气。第二天早上,他一边洗澡,一边脑子里还在想着被砸碎的模型。摸了摸鼻子,发现已经没什么大碍了。这时,他脑中灵光一闪。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最完美的过滤器,那莫过于鼻子。鼻毛的过滤作用可以阻挡比较大的固体颗粒,而鼻液形成特殊膜结构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细菌和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同样的结构能不能吸附重金属呢?据他所知,有一种黏土在水中能够起到鼻子一样的作用。
不顾澡洗到一半,他匆忙冲到学校,在垃圾堆中捡回了被砸碎的材料,回到实验室,按照思路重新配方,烧到第二天天亮。赶着上班时间,董良杰马不停蹄地把成品送到测试中心测试,水中的砷元素去除率达到了99% !他按捺住激动,请测试人员再测一遍,还是一样的结果。“感觉就像足球比赛最后射门一样!”
经过再三试验调整,这项被命名为微鼻(Micro Nose)饮用水脱砷及重金属技术慢慢成型。在适当的物理反应作用下,一颗直径仅为1毫米的陶瓷颗粒上可以制造出1000多个微小的“鼻子”。这些“微鼻”可以使一颗小小的陶瓷颗粒具有对砷及其他重金属进行物理过滤、吸附和固定的作用。
2005年12月圣诞前夕,董良杰正式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并向美国工程院提交微鼻新材料除砷正式方案,并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正面回应。他露出了满意而自豪的微笑:“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
2006年3月夏威夷大学专门为微鼻重金属过滤技术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美国fox news等媒体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除了获得该年度夏威夷大学技术奖和商业发展奖第一名之外,还被美国工程院和美国环保总署评为15个最佳脱砷技术之一。
一切只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沉闷
由于亚洲才是砷以及其他重金属污染的高发区。同年,董良杰决心回国,把研究成果普及推广。当时,国内对于重金属污染情况的认识和关注都还有限。重金属污染不像大气污染,既闻不到,也看不到,像个隐形杀手潜伏在人类左右。
刚回到国内,他就对中国的饮用水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考察,两年间足迹遍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内蒙、湖南、湖北等几个污染较为严重地区。他将见闻与分析总结成一万字左右的报告,通过有关部门反映给中央。
后来,董良杰发现这种方法能取得的成效远远不够,“治污先治愚,治愚靠科普”。他自己的声音太小,如何能让更多人能了解到重金属污染的现实呢?此时,微博的出现给了他一个“话筒”。于是,“环保董良杰”迅速成为了微博红人。
董良杰信奉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过他换了个顺序,“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中国做环保有困难,但乐观的去做就是了,我没想太多。”不过他也期待,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情况会慢慢好起来。
由“农民”到环境专家,是个人兴趣使然吗?
董良杰没有直接回答,他引用了一段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讲话:科学的神殿里有许多人,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为了满足雄心壮志,有的人纯粹为了功利,还有第三种人,只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沉闷,普朗克就是这样的人。
他眨了眨眼,“我大概也属于第三种人。”
在他心里,自己还是个喜欢在夏威夷海钓的农民,而其余的一切只是因为生活太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