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1995年高校毕业生为80万,突破以往一直徘徊的60万;1999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2001年为115万;200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280万;而2005年毕业生人数上升至338万。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规模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也意味着,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这难免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负担。出现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甚至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必须重视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择业时遇到的心理危机及造成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大学生指导本身就业,提高就业率,以及国家人才的合理利用都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分析
  
  1.心理机制不够成熟,缺乏稳定性,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从大学生心理年龄看,他们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和缓解压力的途径单一。加之正处于“第二心理断乳期”,面对即将进入的外在世界显得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内心的惶恐不安和恐惧,导致毕业前心理过分焦虑。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焦虑。心理学认为,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压力感,增强积极向上,主动竞争的能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过分焦虑使大学生情绪消极,烦躁不安,悲观失落,面对选择常常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缺乏果断性,影响就业的选择甚至失去机会;无法理智、清醒地分析问题,甚至无法面对和接纳事实。最近,网上载一则消息,南方某高校研究生由于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跳楼自杀。这就是由于心理不够成熟,缺乏心理调控机制,导致的心理失衡。必须帮助大学生摆脱这种焦虑和恐惧的危害,排除心理障碍的困扰。
  
  2.面对竞争缺乏自信,导致自卑心理
  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多,研究生、博士生也加入到了择业竞争的行列中,这在无形中给本科生、专科生的择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一些大学生只看到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缺乏对自身优势的正确分析,对自身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遇到几次挫折,就退缩羞怯,不敢迎接挑战,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导致自卑心理。有调查显示,在“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题回答中,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显示出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信心不足。
  
  3.对自身期望过高,产生自负心理
  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优秀的大学生,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缺乏对现实择业市场的全面了解,产生人不如己的优越感。或是认为自己拥有一技之长,这山望着那山高,屡屡违约。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孤芳自赏,缺乏从基层做起的信心,对用人单位的待遇期望过高。北京某高校在2003届毕业生中进行择业工资期望调查,38.98%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就拿到2000~3000元的月薪,30.98%的被调查者甚至希望拿到3000元以上的月薪。无法摆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招聘时盛气凌人,用人单位也往往“敬而远之”,导致屡屡碰壁。
  
  4.缺乏自立意识,产生依赖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中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宠爱,事事由父母包办,养成了“万事不操心”的习惯,父母已成为某些大学生的“全职保姆”,大学生只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工作的选择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开创意识和独立竞争的能力不强。在择业时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也会调动一切力量为子女找到一份在他们眼中不错的工作,而往往忽略子女的兴趣爱好。这种依赖心理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父母安排的工作没有兴趣或是本身性格不适合从事父母安排的工作,工作没有积极性和进取心,影响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
  
  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
  
  1.社会转型时期,造成大学生个体择业价值选择的矛盾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识经济时代使大学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有对未来的渴望,也有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出现差异,以及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也面临双重选择,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造成冲击。
  在价值选择上,出现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往往胸怀宏伟的理想与抱负,渴望报效祖国,为国家建设出力。希望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改变家乡祖国的落后面貌;另一方面,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却往往注重的是个人利益和未来发展,不愿到祖国的乡村、西北等艰苦的地方。
  在价值判断和实现上,出现吃苦奉献与享乐索取的对立。大学生大多有正义感,崇拜英雄和模范,也渴望自己为社会奉献力量。然而,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也会出现贪图享乐讲求实际的心理。大学生追求个性、新奇,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在价值实现上出现多元性,然而却忽视自身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可能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背离。
  
  2.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
  如果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本着市场需要的原则,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然而,一些高校专业设置相对落后,知识陈旧,适应不了知识更新的需要。还有一些高校在自身师资、设备尚不具备的条件下,盲目开设一些热门专业,使热门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多而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存在欠缺,没有竞争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另外,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有一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既有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高校盲目追求理论教育,忽视技能的培训,使大学生感到学无所用,能力不足,导致在择业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从而产生自卑,焦虑心理。
  
  3.社会就业环境变化,企业用人观念与大学生择业理想存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国营大企业不适应市场竞争,面临困境,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富余劳动力充斥就业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一些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也造成人才浪费。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乡镇,大中专毕业生本该有用武之地,但大学生却不屑一顾。据调查资料统计,只有28%的大专生愿意“屈就”到这些行业,仍有超出三分之二的大专生即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仍然不肯放下架子。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择业时选择范围缩小,增加了择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排除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对策思考
  
  1.高校根据大学生不同心理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高年级毕业生。所指导的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基本属于“临阵磨枪”型,缺乏系统的规划,往往收效甚微,起不到真正的指导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进行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迷茫期:一年级,大学生处于适应期,面临着对自己的重新定位。这一阶段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规划职业生涯对自身未来职业的重要性。清晰期:二年级,大学生心理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开始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深层次思考。这一阶段,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价值观、职业个性等,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的基本方向。形成期:三年级,职业目标逐渐形成,大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时可以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与职业生涯心理训练。帮助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完成角色转变。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有效地缓解大学生择业时的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拥有稳定积极的心态迈入社会。
  
  2.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政策、择业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使之既有个人的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奉献的精神;既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可以拓宽大学生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能有效地弥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避免心理失衡。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有些高校专业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需求,应该及时更新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建立弹性学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条件;许多大学生知识单一,技能不足,应鼓励大学生跨专业、多方向的选择课程,开阔大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同时适当扩大实践在大学生课程中的比例,增强实践能力,建立技能培训基地。改变大学生“学无所用”的择业困境,增强就业竞争力。
  
  4.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公平、公正、平等的择业竞争机制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就业制度、就业规范还有待于完善。一些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可能依靠不正当关系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反而落榜;还有一些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招聘时倾向男生而把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这种不公平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怀疑整个求职环境的公平性,开始反思自身价值,以致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竞争机制,完善大学生择业政策措施,加强法制的监督指导,用人单位进一步提高平等意识,唯才是用。
  综上所述,择业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起点,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是第一次独立面对社会作出的选择,产生心理困惑在所难免。所以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当我惊闻赵雨亭同志离世的噩耗后,不胜伤感!他住院,我知道,但他过世的消息,家属却一直对我保密,我是两个月之后才知道的。雨亭同志小我两岁,却先我而去,遭此变故,昔日交往的
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培养存在的缺陷  1.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在增设新的非师范专业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考虑学校自身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没有做比较全面的市场调研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缺乏比较全面的规划、充分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批程序,没有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从而设置了一些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一是专业划分过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管理水平,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教育部对各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的综合测评,是检查和评价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促进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管理的宏观视角看,评
稳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们得不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就谈不上发展经济。目前,我国整个社会正处于平稳的发展时期,但是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严重性也考验着各级政府。特别是SARS病毒的爆发,让人们了解到了建立公共安全机制的紧迫性,也考验着政府对安全问题的干预能力。稳定同样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高校一切事务的底线。    安全危机的概念与特点    1.安全危机的概念  “安全
人脸特征点定位就是在一副包含人脸的图像中定位出预定义的面部形状点的过程。对视频图像序列中的人脸进行特征点定位相比于静态图像更具有难度,同时应用前景也更加广泛。目前
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现实存在。这种“现实的存在”,要求校园内部各要素必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同并进的和谐状态。学校内部的和谐要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发展与稳定的和谐;教学科研与质量管理的和谐;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环境建设的和谐等。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学校内部各要
莱钢型钢2×265 m2烧结混匀料配料系统通过工艺技术的优化与改进使配料系统日产混匀料能力由15 000 t提高到了18 000 t,配料能力提高了20%,混匀料中的大块杂物明显减少,配料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监控设备被广泛应用在安全监视领域,对智能监控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智能监控系统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实现对监控场景中的目标进行识
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个可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究竟如何?这是各国学者长期讨论的问题。从当前理论界讨论的观点看,教师的专业化不是“是”还是“否”的问题,而是专业化程度“高”与“低”的问题。比较多的观点还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
“花”心的辅导员工作,是要我们把多种心志投入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辅佐学生的点点滴滴当中去。具体讲,就是要用真诚之心,把关爱撒播给每一位学生;用求是之心,将科学与管理引入工作;用爱美之心,使艺术之光照亮工作行为;用不懈之心,让辅导员事业永葆青春。    用真诚之心,把关爱撒播给每一位学生    真诚,是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法宝。在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中,不是“教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管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