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轼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人们所称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潇洒不羁的词人也有多情的一面。人间有三大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无论对待哪种感情,苏轼都表现出了多情、深情的精神特质。如果说人的心灵需要有三朵花盛开,便会花香满园,那么亲情、友情、爱情便是这花园中的康乃馨、郁金香和玫瑰花。
关键词: 苏轼 亲情 友情 爱情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人们所称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潇洒不羁的词人也有多情的一面。人间有三大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无论对待哪种感情,苏轼都表现出了多情、深情的精神特质。如果说人的心灵需要有三朵花盛开,便会花香满园的话,那么亲情、友情、爱情便是这花园中的百合、郁金香和玫瑰花。
一、亲情上的深情之人
苏轼的诗词中流露着浓浓的亲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他的亲情首先体现在对父母的感情。苏轼少年时由对母亲的爱转化为奋斗向上的动力,父亲在为人为学方面给他树立了典范,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积极影响。苏轼对父亲非常崇敬,在《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中说:“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这显然是对父亲学识、志向、人品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一种情感上的沟通和敬佩。
苏轼与兄弟之间有浓浓的手足之情。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吟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希望自己和弟弟早日脱离离别之苦,让月亮把自己和弟弟的心沟通在一起。“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是苏轼在鸟台诗案后,知道自己凶多吉少而写给弟弟的诗,意思是说只有今生与你为兄弟还远远不够,希望我们来世仍为兄弟。苏轼对弟弟的深情,令一代又一代人伤容。反观今天,亲情淡薄,现在许多兄弟姐妹都各奔东西,少了互相牵念的深情,多了利益的牵绊和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冷漠。甚至有父子反目、杀母弑亲的惨剧发生,这真实令人唏嘘不已。
苏轼一生有四个儿子,从关爱他们的身体、生活到品德、学业,倾尽做父亲的一片舐犊之情。他曾在《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中说:“大儿牧众稚,四岁守孤鞒”,体现出他的天伦之乐。《夜坐与迈联句》叙述的则是父子二人深夜对诗联句的情景,父子情深,管中窥豹。
亲情是一朵康乃馨,《弟子规》中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没有对父母兄弟姐妹之爱,是很难对他人产生恻隐和爱怜的。所以,苏轼的诗歌在当下仍需多读,带给我们心灵的净化和感动。
二、友情上的真情之人
苏轼为人正直坦率,广于交友,与他送别唱和的友人不仅有达官贵族,更有布衣平民[1]。但他没有因为朋友众多而有所怠慢,而是坚持开诚相待,如《渔家傲》中“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他的友情是发自肺腑的,贯注真情实感;《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中“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借歌女的神情、心绪表达惜别之情,而“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则刻画友人离去后凄清的环境,反衬友情的真挚与郑重。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困境中愈发可贵的友情,更多情于离恨别愁,不加掩饰或夸张,而是用真挚的感情抒发内心深处的友情。譬如,《少年游》:“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苏轼借冬日雪花与春日杨花表明时节正为冬去春来之时,然而,离人依旧漂泊在外。又借“怜双燕”表达离别之愁苦及对友情的牵挂、珍重。
友情是一朵郁金香,它是人间除了亲情之外的第二大情,“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等都是形容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朋友多了路好走”,特别在今天科技日新月异,团队合作攻关显得尤其重要,朋友不仅是我们心灵的慰藉,更是我们事业不可缺少的合伙人。今人要向苏轼学习,不能见利忘义,要将朋友当做生命的陪伴,有朋友的人生是丰富的人生,有朋友的人生才永远不会孤单无力。
三、爱情上的痴情之人
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氏去世十年,他对妻子的思念仍旧不改,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2]。他与妻子因太久未相见而在重逢之日一时语塞,只能两两相望,泪流满面,这透露的是可贵的痴情,比甜言蜜语的场景更能打动我们。
苏轼纵使在第一任妻子逝世三年后娶了第二任妻子,纵使有一个侍妾常伴身边,他对待每段婚姻或爱情都是认真坦诚的,“情必近于痴而始真”,苏轼对待爱情的态度——痴情,是我们需要肯定和学习的。现代人经常感叹时间太快,怀念“从前慢”,希望一生只爱一个人,但是现实是不满足于只爱一个人,特别是能“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爱情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不掺入功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海枯石烂的经典成为永恒。苏轼的“唯有泪两行”是心里如山般深厚感情的爆发,是真爱的自由流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样一位在大多數时候潇洒豁达、落拓不羁的大文豪,也有情意绵绵、柔情万种的一面,阳刚又不失温柔。苏轼对待感情认真珍视的态度,值得后人永远赞同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元.论苏轼诗词中的友情和亲情[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7).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41.
关键词: 苏轼 亲情 友情 爱情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人们所称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潇洒不羁的词人也有多情的一面。人间有三大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无论对待哪种感情,苏轼都表现出了多情、深情的精神特质。如果说人的心灵需要有三朵花盛开,便会花香满园的话,那么亲情、友情、爱情便是这花园中的百合、郁金香和玫瑰花。
一、亲情上的深情之人
苏轼的诗词中流露着浓浓的亲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他的亲情首先体现在对父母的感情。苏轼少年时由对母亲的爱转化为奋斗向上的动力,父亲在为人为学方面给他树立了典范,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积极影响。苏轼对父亲非常崇敬,在《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中说:“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这显然是对父亲学识、志向、人品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一种情感上的沟通和敬佩。
苏轼与兄弟之间有浓浓的手足之情。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吟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希望自己和弟弟早日脱离离别之苦,让月亮把自己和弟弟的心沟通在一起。“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是苏轼在鸟台诗案后,知道自己凶多吉少而写给弟弟的诗,意思是说只有今生与你为兄弟还远远不够,希望我们来世仍为兄弟。苏轼对弟弟的深情,令一代又一代人伤容。反观今天,亲情淡薄,现在许多兄弟姐妹都各奔东西,少了互相牵念的深情,多了利益的牵绊和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冷漠。甚至有父子反目、杀母弑亲的惨剧发生,这真实令人唏嘘不已。
苏轼一生有四个儿子,从关爱他们的身体、生活到品德、学业,倾尽做父亲的一片舐犊之情。他曾在《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中说:“大儿牧众稚,四岁守孤鞒”,体现出他的天伦之乐。《夜坐与迈联句》叙述的则是父子二人深夜对诗联句的情景,父子情深,管中窥豹。
亲情是一朵康乃馨,《弟子规》中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没有对父母兄弟姐妹之爱,是很难对他人产生恻隐和爱怜的。所以,苏轼的诗歌在当下仍需多读,带给我们心灵的净化和感动。
二、友情上的真情之人
苏轼为人正直坦率,广于交友,与他送别唱和的友人不仅有达官贵族,更有布衣平民[1]。但他没有因为朋友众多而有所怠慢,而是坚持开诚相待,如《渔家傲》中“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他的友情是发自肺腑的,贯注真情实感;《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中“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借歌女的神情、心绪表达惜别之情,而“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则刻画友人离去后凄清的环境,反衬友情的真挚与郑重。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困境中愈发可贵的友情,更多情于离恨别愁,不加掩饰或夸张,而是用真挚的感情抒发内心深处的友情。譬如,《少年游》:“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苏轼借冬日雪花与春日杨花表明时节正为冬去春来之时,然而,离人依旧漂泊在外。又借“怜双燕”表达离别之愁苦及对友情的牵挂、珍重。
友情是一朵郁金香,它是人间除了亲情之外的第二大情,“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等都是形容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朋友多了路好走”,特别在今天科技日新月异,团队合作攻关显得尤其重要,朋友不仅是我们心灵的慰藉,更是我们事业不可缺少的合伙人。今人要向苏轼学习,不能见利忘义,要将朋友当做生命的陪伴,有朋友的人生是丰富的人生,有朋友的人生才永远不会孤单无力。
三、爱情上的痴情之人
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氏去世十年,他对妻子的思念仍旧不改,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2]。他与妻子因太久未相见而在重逢之日一时语塞,只能两两相望,泪流满面,这透露的是可贵的痴情,比甜言蜜语的场景更能打动我们。
苏轼纵使在第一任妻子逝世三年后娶了第二任妻子,纵使有一个侍妾常伴身边,他对待每段婚姻或爱情都是认真坦诚的,“情必近于痴而始真”,苏轼对待爱情的态度——痴情,是我们需要肯定和学习的。现代人经常感叹时间太快,怀念“从前慢”,希望一生只爱一个人,但是现实是不满足于只爱一个人,特别是能“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爱情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不掺入功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海枯石烂的经典成为永恒。苏轼的“唯有泪两行”是心里如山般深厚感情的爆发,是真爱的自由流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样一位在大多數时候潇洒豁达、落拓不羁的大文豪,也有情意绵绵、柔情万种的一面,阳刚又不失温柔。苏轼对待感情认真珍视的态度,值得后人永远赞同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元.论苏轼诗词中的友情和亲情[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7).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