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说明文可以提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提炼信息的能力、在面对事物时理性看待的态度、在思考问题时逻辑清晰的思路。但是现在的说明文教学却普遍存在乏味枯燥的问题,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探究说明文的教学方法确实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方法;备课;课堂效率;重点突破;学以致用
引言
说明文的教学在初中语文学习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课本里有较多篇幅的重点课文,而且在中考里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对象也是经常出现。基于这一情况,说明文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习说明文可以提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提炼信息的能力、在面对事物时理性看待的态度、在思考问题时逻辑清晰的思路。但是现在的说明文教学却普遍存在乏味枯燥的问题,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探究说明文的教学方法确实是当务之急。本文在借鉴了一些文献的基础上加上了本人近6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中国石拱桥》为例具体谈谈初中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铁杵磨针的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的充分程度决定着一堂课的好坏,说明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备课如何做到“铁杵磨针”?我认为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备教材。教师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正式教学之前需要把课文研读数遍,不仅要明确课文所在单元的目标、本单元课文的异同点,还要清楚作者、写作背景,最关键的是课文本身,包括课文前的预习、课文主体、课下注释、课后习题。例如《中国石拱桥》所在第五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的恰当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那么《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就围绕这三点展开。再如这篇课文之后的思考探究设计了五个问题:文中多座桥梁的信息比较;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材料阅读。这五个问题即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可以围绕这五个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备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在这个大前提下对研读过的课文进行“裁剪”,提炼出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将《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可以依据文章内容准确提炼出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初步了解不同的说明方法,并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对其作用进行分析;(3)反复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說明文语言不同于散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第三,备考纲。结合考试大纲,依据每年不同的考情,明确课文及课文所在单元涉及到的考点,并根据考点把握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选取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作为教学重点。
第四,备学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况决定了一堂课教师所要教授内容的多少。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少讲、学生完全无法解决的不讲。根据每个班学生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加工,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二、充满趣味的课堂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办法在一堂课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一定会大打折扣。如何让课堂充满趣味?我的做法是两点:其一,激趣导入。每堂课刚开始的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在《中国石拱桥》的课堂一开始,我用五分钟的视频导入,视频介绍了从古到今世界100座著名的桥梁,这里面既有古朴实用的古代桥梁,也有充满科技感的现代桥梁,非常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创设情境。很多时候,语文课呈现的是千篇一律的靠问题串联一堂课,我们为何不换个方式?将一部分问题变成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去完成某个任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完成了教学任务,简直一举两得。在归纳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时,我让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是桥梁设计师,在建造桥梁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找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古朴美观、结实耐用的特征。
三、不乏美感的重点突破
说明文因为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语言严谨,难免没有散文那么吸引读者,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感。说明文里蕴含的事物的形态美、事理的科学美、语言的逻辑美和生动美,无不体现语文学科的魅力。《中国石拱桥》课后习题让学生画赵州桥的示意图,我让学生进一步制作成“赵州桥旅游小贴士”,辅以水彩,优秀作品在班里进行展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桥梁的形态美。
四、联系实际的课后探究
很多教师会流于俗套,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就是练习题、小作文,却忽略了语文学科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要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即实际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以后,我让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制作一个有关中国桥梁的“五天四夜”旅游方案,较好地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新鲜,觉得语文学习也可以很“接地气”,很有趣。
结束语
说明文的教学是体现语文教师“功力”的一大难关,闯过了这个难关,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包括语文成绩都能更上一层楼,教师自己也能收获满满;不能闯过,则会让教师和学生都陷入枯燥乏味的模式化教学中。本文旨在希望每位语文老师都能注重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关注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反馈,打造灵动高效的说明文教学课堂,让自己快乐地教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晓辉.初中说明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刘瑾.初中说明文教学的几种方法及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2).
[3]梁妙良.浅谈说明文阅读中的趣味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67):29-30.
[4]张贵斌.情趣——说明文教学的调味剂[J].小作家选刊,2013(2):109-110.
[5]吴中山.浅论初中说明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4(12):74.
(作者单位:云南衡水呈贡实验中学)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方法;备课;课堂效率;重点突破;学以致用
引言
说明文的教学在初中语文学习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课本里有较多篇幅的重点课文,而且在中考里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对象也是经常出现。基于这一情况,说明文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习说明文可以提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提炼信息的能力、在面对事物时理性看待的态度、在思考问题时逻辑清晰的思路。但是现在的说明文教学却普遍存在乏味枯燥的问题,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探究说明文的教学方法确实是当务之急。本文在借鉴了一些文献的基础上加上了本人近6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中国石拱桥》为例具体谈谈初中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铁杵磨针的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的充分程度决定着一堂课的好坏,说明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备课如何做到“铁杵磨针”?我认为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备教材。教师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正式教学之前需要把课文研读数遍,不仅要明确课文所在单元的目标、本单元课文的异同点,还要清楚作者、写作背景,最关键的是课文本身,包括课文前的预习、课文主体、课下注释、课后习题。例如《中国石拱桥》所在第五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的恰当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那么《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就围绕这三点展开。再如这篇课文之后的思考探究设计了五个问题:文中多座桥梁的信息比较;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材料阅读。这五个问题即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可以围绕这五个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备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在这个大前提下对研读过的课文进行“裁剪”,提炼出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将《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可以依据文章内容准确提炼出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初步了解不同的说明方法,并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对其作用进行分析;(3)反复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說明文语言不同于散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第三,备考纲。结合考试大纲,依据每年不同的考情,明确课文及课文所在单元涉及到的考点,并根据考点把握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选取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作为教学重点。
第四,备学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况决定了一堂课教师所要教授内容的多少。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少讲、学生完全无法解决的不讲。根据每个班学生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加工,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二、充满趣味的课堂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办法在一堂课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一定会大打折扣。如何让课堂充满趣味?我的做法是两点:其一,激趣导入。每堂课刚开始的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在《中国石拱桥》的课堂一开始,我用五分钟的视频导入,视频介绍了从古到今世界100座著名的桥梁,这里面既有古朴实用的古代桥梁,也有充满科技感的现代桥梁,非常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创设情境。很多时候,语文课呈现的是千篇一律的靠问题串联一堂课,我们为何不换个方式?将一部分问题变成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去完成某个任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完成了教学任务,简直一举两得。在归纳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时,我让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是桥梁设计师,在建造桥梁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找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古朴美观、结实耐用的特征。
三、不乏美感的重点突破
说明文因为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语言严谨,难免没有散文那么吸引读者,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感。说明文里蕴含的事物的形态美、事理的科学美、语言的逻辑美和生动美,无不体现语文学科的魅力。《中国石拱桥》课后习题让学生画赵州桥的示意图,我让学生进一步制作成“赵州桥旅游小贴士”,辅以水彩,优秀作品在班里进行展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桥梁的形态美。
四、联系实际的课后探究
很多教师会流于俗套,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就是练习题、小作文,却忽略了语文学科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要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即实际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以后,我让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制作一个有关中国桥梁的“五天四夜”旅游方案,较好地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新鲜,觉得语文学习也可以很“接地气”,很有趣。
结束语
说明文的教学是体现语文教师“功力”的一大难关,闯过了这个难关,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包括语文成绩都能更上一层楼,教师自己也能收获满满;不能闯过,则会让教师和学生都陷入枯燥乏味的模式化教学中。本文旨在希望每位语文老师都能注重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关注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反馈,打造灵动高效的说明文教学课堂,让自己快乐地教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晓辉.初中说明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刘瑾.初中说明文教学的几种方法及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2).
[3]梁妙良.浅谈说明文阅读中的趣味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67):29-30.
[4]张贵斌.情趣——说明文教学的调味剂[J].小作家选刊,2013(2):109-110.
[5]吴中山.浅论初中说明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4(12):74.
(作者单位:云南衡水呈贡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