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中海式的全民凝视
西班牙巴塞罗纳的一个午后,我坐在街头长椅上搔首弄姿地恭候老公拍照。可巧,一群幼儿园花朵由老师牵着手鱼贯而过。于是,本女的“明星照”立马成为西班牙未来们观赏老外的喜剧节目。雏儿们站定围成一圈叽叽喳喳指点着,个个冲着我眉开眼笑外加鬼脸扮相,开心极了。
盯着老外瞧稀奇,显然是西班牙小不点爱玩的游戏。隔天,当外国阿姨再次“秀”于人行道上的露天咖啡座时,这次遭遇的是,一位6岁男童挣脱母亲的手奔到“鬼姨”身旁,毫不留情地、用稚嫩小手指着我的鼻尖兴奋地叫道:“妈妈,快看,中国小姐。”
地中海沿岸居民喜欢注视路人的习惯,令到此旅行的老外们感觉当地人简直目光如炬,就像雷达跟踪外国导弹一般。史料记载,早在1728年一位英国妇女玛丽·沃特利·梦塔古,从巴黎致信罗马教皇亚历山大时曾如此形容:“这里的每个人都热衷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瞧稀奇,这些目光包涵着:注意和感兴趣的凝视;好奇的凝视;期待的凝视;吃惊的凝视……你常有机会观赏到极其琐碎的事情也能激起路人的凝视。”1760年,英国作家奥利佛·戈德史密斯对于法国人凝视癖的评论如下:“在这个王国里旅行,遭遇头一个全民性怪僻是无论老幼皆显现出一股古怪的凝视欲,甚至刚会站立的孩子们也精于此道。似乎他们相信自己比别人聪明,因此喜欢以眼神的交流来展现自我的聪慧。”
“高视带”与“低视带”
对于凝视不同的嗜好程度,欧洲明显地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凝视带。一个是“高视带”,包括地中海沿岸诸国,那里居民正如上述古典名人盖棺论定的结论,即将凝视发展为全民的一大国技。相较之下,另一端可称为“低视带”,北欧、中欧及东欧皆囊括其中。欧洲北方人对于盯梢及被人盯梢,皆视为一种难以接受的难堪窘况。然而持相反态度的“高视带”社会里,堂而皇之地以各种方式彰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状况,是一种受到鼓励的行为。这就难怪,“高视”族喜欢有意无意地眉来眼去套近乎。目的是:一来,籍此可以察言观色彼此的喜爱程度;二来,为了传递彼此间愿意亲近的热忱情感。于是,“高视带”社会最重要的交际特点就演变成,人们用于注视对方的时间越长,互相“放电”的可能性就倍增。“放电”,对于增进双方的亲密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生理性的兴奋度,并对于进一步深入相互的好感起到了热身作用。
对地中海式的亲热做派,持反对立场的是“低视带”族群。显然陌生人之间游离的眼神,北方佬们并不视为是增进友谊至关重要的善举。“低视带”社会里的孩子们,从小被训导的为人处事哲学之一便是,眼睛绝不能盯在别人身上转来转去,那是典型粗鲁、无教养的行为。“低视”族对陌生人表达尊敬的上策是,装作“视而不见。”英国作家欧文·戈夫曼,甚至将这种礼仪冠以“文明的漫不经心。”
“低视带”社会对于凝视有着明确的禁忌。首先“低视”族的观念里,恋人间彼此眉来眼去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情感交流。再就是,亲朋好友间适度的凝视也算情理之中。但若是被陌生人盯上,“低视”族便会产生如芒刺背的痛楚,因为这容易被误解为是一种公然的挑衅行为。这就是为何“虎视眈眈”,在“低视社会”中常成为斗殴的前奏或借口。比如,好莱坞西部牛仔片中,硬汉先对视片刻即而拉开架式永远是经典的一幕。“低视”风俗所至的结果是,以英国人为例,他们创造出一套不露声色的盯梢路数。技巧一:趁目标不留神的空档,成功地偷窥。技巧二:假装眼观六路、东张西望间,神速地用眼角余光睨视目标。“低视社会”中百炼成钢的余光本领,表现在英国餐馆里就出现了一点麻烦,即用餐的顾客想招呼侍者时,常常发现极难与侍者“绿豆、蛤蟆对上眼。”
“高视社会”中,虽说民众日常上街见多不怪欣赏和被欣赏的炯炯目光。尤其对于养眼的美眉来说,面对满大街老少爷们的注目礼,她们皆久经考验般地大义凛然。典型就是,练过童子功的意大利靓女们,喜欢架着太阳眼镜,以超然的傲慢昂首阔步地穿越男人的眼球仪仗队。与意大利姐妹们的从容不迫相比,“低视社会”比如来意大利观光的西北欧女同胞们,当遭遇意大利帅哥火辣辣的调情眼球时,她们常常会不知所措、愣愣地回视对方,这一举动显然是极愚蠢的错误,简直是鼓励目光侵犯者将计就计。其实,“高视社会”中这种掠夺式的注目礼,不仅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种交流手段。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猛男与路旁靓女之间玩的猫捉老鼠视觉情感游戏。一个意大利男子,当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位擦身而过的俏娇娃时,那一刻除了满足男人的眼福外,更是对周围其它男子的一种示威,猛男的凛然、滴溜眼神,清楚地表达了英雄爱美人的心态,及男子汉的阳刚威武气概。
“肘带”、“腕带”与“指带”
欧洲人与人交流时,双方应该保持何远何近的距离才是“感觉对头”的尺度,南欧与西北欧及东欧各执一词。显然,当街头上攀谈的双方来自一个国家的同胞时,他们对于身体间孰远孰近的“距离美”皆心中有数,并达成默契。但是,若寒暄双方来自对于距离美南辕北辙概念的民族,那就有好戏看了。比如,意大利人所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任何剧院里的表演一样,那就是使劲地夸张。当一位意大利人,隔着一条街老远瞧见其瑞典朋友时,意大利兄绝对会在5米之外时已漾溢出兴奋莫名的神情,脸上笑开了花地准备冲上去拥抱自己的老友了。持截然相反表情的是瑞典哥们儿,他会对眼前这位仅在某个公开场合搭讪过两句的意大利佬,尤其面对他所显露出来难以理解的、超乎寻常的热情,诧异万分。甚至,瑞典人可能会表现出不习惯意大利兄热乎乎的“贴面”礼轰炸,还有那简直就是性骚扰的勾肩搭背轻浮。
依照对于距离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心理承受力,欧洲社会大致可分为三个地带。第一个是“肘带”,即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距离,近乎到可以随时胳膊肘碰胳膊肘的“零距离”。“肘带”国家涵盖南欧的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葡萄牙以及土耳其。第二个地带是东欧的“腕带”,包括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腕带”的距离稍远于“肘带”,但仍保持伸出手腕即能触摸对方的亲热度。最冷漠的要算是“指带”,其范围包括英国、荷兰、德国以及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诸国。“指带”国民,喜欢与人交谈时保持一臂远的“遥指”距离,避免身体接触才令他们感觉身心舒畅。
爱扎堆,声如蛙鸣的“肘带”亲密族位于欧洲最温暖的南部,相较之下,“指带”族,则常年累月置身欧洲北部冰天雪地之中。而东欧的“腕带”族,地理位置恰维持于南北之间。“三带”民族与人交流时的姿势差异,首先不得不说气候是始作俑者。温度,对于人们身体的新陈代谢、舒适程度及良好感觉,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南欧地中海沿岸常年阳光充沛,尤其是夏季漫长且干燥炎热,这里居民的户外街道生涯成为人生重要的主题。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地,亲朋好友、街坊邻里肩并肩、成群结队地体验着黄昏下的悠闲,所有的“自家人”都彼此打着招呼,聊着天,讨论一些地方上的小事(比如城市足球队之间的比赛),或是探讨国家大事(比如意大利队在国际赛事上的战况)。人行道和整条街都变成了人潮涌动的沙龙。这般火辣辣、沸腾的集体生活模式,南欧“肘带”们拆了墙就是一家人的文化主题之下,守望相助的邻里摆出“我挨你,你挨我”的亲热劲,便理所当然。除了气候的催化素外,还不能忽视南欧人的性格、文化因素。地中海热血民族,以“上阵父子兵”的家族抱团意识著称,家人、邻居、朋友、亲戚、同学、同事、老乡……都属于“自家人”的范畴,因此“集体主义”凝聚力是国民重要的精神支柱。集体主义的社会形态中,鼓励人们聚集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社交生活上“互属感”的行为准则便大行其道。与之相对的是北欧、中欧及东欧的“个人主义”文化观念,以个体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中,对于“集体”的目标和愿望颇为淡漠,以强调“自我”的荣耀意识为主流。(待续)
西班牙巴塞罗纳的一个午后,我坐在街头长椅上搔首弄姿地恭候老公拍照。可巧,一群幼儿园花朵由老师牵着手鱼贯而过。于是,本女的“明星照”立马成为西班牙未来们观赏老外的喜剧节目。雏儿们站定围成一圈叽叽喳喳指点着,个个冲着我眉开眼笑外加鬼脸扮相,开心极了。
盯着老外瞧稀奇,显然是西班牙小不点爱玩的游戏。隔天,当外国阿姨再次“秀”于人行道上的露天咖啡座时,这次遭遇的是,一位6岁男童挣脱母亲的手奔到“鬼姨”身旁,毫不留情地、用稚嫩小手指着我的鼻尖兴奋地叫道:“妈妈,快看,中国小姐。”
地中海沿岸居民喜欢注视路人的习惯,令到此旅行的老外们感觉当地人简直目光如炬,就像雷达跟踪外国导弹一般。史料记载,早在1728年一位英国妇女玛丽·沃特利·梦塔古,从巴黎致信罗马教皇亚历山大时曾如此形容:“这里的每个人都热衷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瞧稀奇,这些目光包涵着:注意和感兴趣的凝视;好奇的凝视;期待的凝视;吃惊的凝视……你常有机会观赏到极其琐碎的事情也能激起路人的凝视。”1760年,英国作家奥利佛·戈德史密斯对于法国人凝视癖的评论如下:“在这个王国里旅行,遭遇头一个全民性怪僻是无论老幼皆显现出一股古怪的凝视欲,甚至刚会站立的孩子们也精于此道。似乎他们相信自己比别人聪明,因此喜欢以眼神的交流来展现自我的聪慧。”
“高视带”与“低视带”
对于凝视不同的嗜好程度,欧洲明显地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凝视带。一个是“高视带”,包括地中海沿岸诸国,那里居民正如上述古典名人盖棺论定的结论,即将凝视发展为全民的一大国技。相较之下,另一端可称为“低视带”,北欧、中欧及东欧皆囊括其中。欧洲北方人对于盯梢及被人盯梢,皆视为一种难以接受的难堪窘况。然而持相反态度的“高视带”社会里,堂而皇之地以各种方式彰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状况,是一种受到鼓励的行为。这就难怪,“高视”族喜欢有意无意地眉来眼去套近乎。目的是:一来,籍此可以察言观色彼此的喜爱程度;二来,为了传递彼此间愿意亲近的热忱情感。于是,“高视带”社会最重要的交际特点就演变成,人们用于注视对方的时间越长,互相“放电”的可能性就倍增。“放电”,对于增进双方的亲密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生理性的兴奋度,并对于进一步深入相互的好感起到了热身作用。
对地中海式的亲热做派,持反对立场的是“低视带”族群。显然陌生人之间游离的眼神,北方佬们并不视为是增进友谊至关重要的善举。“低视带”社会里的孩子们,从小被训导的为人处事哲学之一便是,眼睛绝不能盯在别人身上转来转去,那是典型粗鲁、无教养的行为。“低视”族对陌生人表达尊敬的上策是,装作“视而不见。”英国作家欧文·戈夫曼,甚至将这种礼仪冠以“文明的漫不经心。”
“低视带”社会对于凝视有着明确的禁忌。首先“低视”族的观念里,恋人间彼此眉来眼去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情感交流。再就是,亲朋好友间适度的凝视也算情理之中。但若是被陌生人盯上,“低视”族便会产生如芒刺背的痛楚,因为这容易被误解为是一种公然的挑衅行为。这就是为何“虎视眈眈”,在“低视社会”中常成为斗殴的前奏或借口。比如,好莱坞西部牛仔片中,硬汉先对视片刻即而拉开架式永远是经典的一幕。“低视”风俗所至的结果是,以英国人为例,他们创造出一套不露声色的盯梢路数。技巧一:趁目标不留神的空档,成功地偷窥。技巧二:假装眼观六路、东张西望间,神速地用眼角余光睨视目标。“低视社会”中百炼成钢的余光本领,表现在英国餐馆里就出现了一点麻烦,即用餐的顾客想招呼侍者时,常常发现极难与侍者“绿豆、蛤蟆对上眼。”
“高视社会”中,虽说民众日常上街见多不怪欣赏和被欣赏的炯炯目光。尤其对于养眼的美眉来说,面对满大街老少爷们的注目礼,她们皆久经考验般地大义凛然。典型就是,练过童子功的意大利靓女们,喜欢架着太阳眼镜,以超然的傲慢昂首阔步地穿越男人的眼球仪仗队。与意大利姐妹们的从容不迫相比,“低视社会”比如来意大利观光的西北欧女同胞们,当遭遇意大利帅哥火辣辣的调情眼球时,她们常常会不知所措、愣愣地回视对方,这一举动显然是极愚蠢的错误,简直是鼓励目光侵犯者将计就计。其实,“高视社会”中这种掠夺式的注目礼,不仅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种交流手段。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猛男与路旁靓女之间玩的猫捉老鼠视觉情感游戏。一个意大利男子,当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位擦身而过的俏娇娃时,那一刻除了满足男人的眼福外,更是对周围其它男子的一种示威,猛男的凛然、滴溜眼神,清楚地表达了英雄爱美人的心态,及男子汉的阳刚威武气概。
“肘带”、“腕带”与“指带”
欧洲人与人交流时,双方应该保持何远何近的距离才是“感觉对头”的尺度,南欧与西北欧及东欧各执一词。显然,当街头上攀谈的双方来自一个国家的同胞时,他们对于身体间孰远孰近的“距离美”皆心中有数,并达成默契。但是,若寒暄双方来自对于距离美南辕北辙概念的民族,那就有好戏看了。比如,意大利人所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任何剧院里的表演一样,那就是使劲地夸张。当一位意大利人,隔着一条街老远瞧见其瑞典朋友时,意大利兄绝对会在5米之外时已漾溢出兴奋莫名的神情,脸上笑开了花地准备冲上去拥抱自己的老友了。持截然相反表情的是瑞典哥们儿,他会对眼前这位仅在某个公开场合搭讪过两句的意大利佬,尤其面对他所显露出来难以理解的、超乎寻常的热情,诧异万分。甚至,瑞典人可能会表现出不习惯意大利兄热乎乎的“贴面”礼轰炸,还有那简直就是性骚扰的勾肩搭背轻浮。
依照对于距离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心理承受力,欧洲社会大致可分为三个地带。第一个是“肘带”,即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距离,近乎到可以随时胳膊肘碰胳膊肘的“零距离”。“肘带”国家涵盖南欧的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葡萄牙以及土耳其。第二个地带是东欧的“腕带”,包括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腕带”的距离稍远于“肘带”,但仍保持伸出手腕即能触摸对方的亲热度。最冷漠的要算是“指带”,其范围包括英国、荷兰、德国以及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诸国。“指带”国民,喜欢与人交谈时保持一臂远的“遥指”距离,避免身体接触才令他们感觉身心舒畅。
爱扎堆,声如蛙鸣的“肘带”亲密族位于欧洲最温暖的南部,相较之下,“指带”族,则常年累月置身欧洲北部冰天雪地之中。而东欧的“腕带”族,地理位置恰维持于南北之间。“三带”民族与人交流时的姿势差异,首先不得不说气候是始作俑者。温度,对于人们身体的新陈代谢、舒适程度及良好感觉,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南欧地中海沿岸常年阳光充沛,尤其是夏季漫长且干燥炎热,这里居民的户外街道生涯成为人生重要的主题。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地,亲朋好友、街坊邻里肩并肩、成群结队地体验着黄昏下的悠闲,所有的“自家人”都彼此打着招呼,聊着天,讨论一些地方上的小事(比如城市足球队之间的比赛),或是探讨国家大事(比如意大利队在国际赛事上的战况)。人行道和整条街都变成了人潮涌动的沙龙。这般火辣辣、沸腾的集体生活模式,南欧“肘带”们拆了墙就是一家人的文化主题之下,守望相助的邻里摆出“我挨你,你挨我”的亲热劲,便理所当然。除了气候的催化素外,还不能忽视南欧人的性格、文化因素。地中海热血民族,以“上阵父子兵”的家族抱团意识著称,家人、邻居、朋友、亲戚、同学、同事、老乡……都属于“自家人”的范畴,因此“集体主义”凝聚力是国民重要的精神支柱。集体主义的社会形态中,鼓励人们聚集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社交生活上“互属感”的行为准则便大行其道。与之相对的是北欧、中欧及东欧的“个人主义”文化观念,以个体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中,对于“集体”的目标和愿望颇为淡漠,以强调“自我”的荣耀意识为主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