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不管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还是教材、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体系基础上,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在改革后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引导者、指路人,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多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并非以往的被动学习者。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中,“教读”很好理解,即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自读”教学模式就值得探究了。“自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行学习。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否该参与其中,参与其中后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等,都是目前“自读课”教学模式亟需解决的难题。为此,笔者以教学《雨的四季》为例,对“自读课”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一、《雨的四季》
《雨的四季》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也是初中生遇到的第一篇需要自读的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之美,让学生从语言到情感多方面感知自然之美,体味文字之美,从而在学习如何描写景物的同时提高审美水平,提升品位。其中,重难点集中在对作者的用词和情感表达的学习上。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想要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的难度是巨大的。为此,教师在类似《雨的四季》这种“自读课”的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读课”的学习。
二、“自读课”教学模式分析
1.任务型阅读,教导学生从哪里读、读什么
对于“自读”的文章,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找到文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对文章所要求达到的阅读理解标准也不清楚。因此,学生很难从自读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在学生阅读的不同阶段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一些任务。任务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文章的学习重点,并且帮助他们在之后的阅读中参照相同的方法很快找到不同文章的阅读需求。例如,刚开始学习《雨的四季》时,教师可以下达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在阅读文章前写下自己想象中四季的雨都有哪些特征,再找出作者笔下四季的雨都有哪些特征。”设置这样的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快速通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同时也能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简单对比,使认知更加完善,积累更多描写雨的词汇。这种从文章表面读到的内容,往往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起点。除此之外,学生还面临的问题是要从这篇文章中收获什么,也就是“读什么”的问题。同样的,教师可以利用设置任务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生认识到四季的雨的不同特征并且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作者情感的有代表性的句子,并加以说明;或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这样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学会细读、精读文章,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文章中极富画面感的语言美。
2.总结与反馈,及时巩固收获
在“自读课”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设置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外,还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阅读过程和结果,以此巩固学生在“自读课”学习中的收获。这种总结与反馈的方式有很多种,类似思维结构图、阅读感受小结、仿写、集体讨论等形式,都可以在课堂上实践操作。例如,學习完《雨的四季》这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画一个思维结构图,标示出这篇文章的框架,并且标注好学习重难点;又或者可以让学生仿写其中的一小段,选材可以是对雨的描写,也可以是对其它自然之景在四季中的不同情态的描写,仿写时要巧用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修辞方法。通过这样及时的总结与反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为深入,并且还能运用到其他“自读”文章的阅读学习中。在“自读”文章的学习达到一定量后,学生对于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学习自然能得心应手。
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自读课”教学模式的运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读”有所不同,“自读课”教学模式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往往是方法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章的具体特点,灵活调整教学设置,从而将“自读课”的效果最大化。
在改革后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引导者、指路人,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多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并非以往的被动学习者。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中,“教读”很好理解,即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自读”教学模式就值得探究了。“自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行学习。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否该参与其中,参与其中后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等,都是目前“自读课”教学模式亟需解决的难题。为此,笔者以教学《雨的四季》为例,对“自读课”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一、《雨的四季》
《雨的四季》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也是初中生遇到的第一篇需要自读的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之美,让学生从语言到情感多方面感知自然之美,体味文字之美,从而在学习如何描写景物的同时提高审美水平,提升品位。其中,重难点集中在对作者的用词和情感表达的学习上。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想要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的难度是巨大的。为此,教师在类似《雨的四季》这种“自读课”的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读课”的学习。
二、“自读课”教学模式分析
1.任务型阅读,教导学生从哪里读、读什么
对于“自读”的文章,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找到文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对文章所要求达到的阅读理解标准也不清楚。因此,学生很难从自读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在学生阅读的不同阶段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一些任务。任务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文章的学习重点,并且帮助他们在之后的阅读中参照相同的方法很快找到不同文章的阅读需求。例如,刚开始学习《雨的四季》时,教师可以下达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在阅读文章前写下自己想象中四季的雨都有哪些特征,再找出作者笔下四季的雨都有哪些特征。”设置这样的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快速通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同时也能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简单对比,使认知更加完善,积累更多描写雨的词汇。这种从文章表面读到的内容,往往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起点。除此之外,学生还面临的问题是要从这篇文章中收获什么,也就是“读什么”的问题。同样的,教师可以利用设置任务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生认识到四季的雨的不同特征并且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作者情感的有代表性的句子,并加以说明;或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这样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学会细读、精读文章,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文章中极富画面感的语言美。
2.总结与反馈,及时巩固收获
在“自读课”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设置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外,还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阅读过程和结果,以此巩固学生在“自读课”学习中的收获。这种总结与反馈的方式有很多种,类似思维结构图、阅读感受小结、仿写、集体讨论等形式,都可以在课堂上实践操作。例如,學习完《雨的四季》这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画一个思维结构图,标示出这篇文章的框架,并且标注好学习重难点;又或者可以让学生仿写其中的一小段,选材可以是对雨的描写,也可以是对其它自然之景在四季中的不同情态的描写,仿写时要巧用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修辞方法。通过这样及时的总结与反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为深入,并且还能运用到其他“自读”文章的阅读学习中。在“自读”文章的学习达到一定量后,学生对于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学习自然能得心应手。
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自读课”教学模式的运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读”有所不同,“自读课”教学模式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往往是方法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章的具体特点,灵活调整教学设置,从而将“自读课”的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