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联系系数法定量评价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

来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utong1992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定量研究与评价含水层之间地下水水力联系程度,首次提出了水力联系系数C(hydraulic connection coefficient)的概念。将水力联系系数C定义为观测孔目的含水层水位降深与该观测孔位置抽水含水层水位降深的比值。通过水力联系系数,可定量评价某含水层水平上同层之间和垂向上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程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洛河组各含水层段的水力联系系数C值,将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分为5个等级。其中,0.000 0≤C<0.062 5,0.062 5≤C<0.125 0,0.125
其他文献
为获得准确、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监测数据,提升环境治理质量,指出了我国环境在线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质量监测管理人员不足、环境在线监测参数指标不统一等。提出了完善环境在线监测的具体措施: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制度,引入科学新型的环境治理设施,更新监测模式和技术,做好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验收。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环境在线监测工作效率和效益,加大
期刊
为提升地表水环境监测水平与效益,分析了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发展现状,指出了检测数据质量、监测水平、环境分析水平有待提高。提出了地表水监测的优化建议:提高检测能力,监测技术水平及环境分析水平,做好数据信息检测与分析,深度了解地表水污染,为后续治理与防范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期刊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质控机制,做好现场踏勘及现场监测,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的质量管控,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制定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及生态环境环保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予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为创新和优化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发挥监测价值与作用,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及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要求,提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升策略:加大对数据信息真实性的把控,积极推进监测自动化建设,推进城乡全面化监测建设,为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支持。
期刊
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建设,指出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其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执法工作推进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反馈和评价。展望了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有效构建和落实系统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提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精密度,进一步打造高质量环境监测队伍,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利用先进科学的监测工具,创新监
期刊
基于GDELT将地缘关系分解为冲突与合作两方面,探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地缘关系的演变特征、驱动因素和规律。首先采用有序聚类将1979—2019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地缘关系划分时间阶段,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和社区探索分析法探究12国的结构关系,最后运用香农熵均衡度计算分析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发现: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间地缘关系呈现出阶段性且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经历三个演变阶段,各阶段各国的合作与冲突
期刊
以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非洲地区世界遗产的现状及列入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洲地区世界遗产的申报建议。结果显示:1)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具有区域集聚、临近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岸线和沿河流分布的特征。2)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态势。3)该地区的世界遗产分布是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期刊
借助西安市物流企业微观地理数据,采用平均最近邻、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估计描述1995—2019年西安市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物流企业聚集区与市中心的距离关系,并构建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物流企业从2000年开始出现聚集趋势,逐渐从单核发展为双核,现有出现第三核的趋势;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扩散特征,演化过程沿着"西南-东北"
期刊
通过对贵州省标准级别以上的142个乡村旅游村寨空间分异特征和地理特征的分析,运用最邻近点指数、空间自相关法、核密度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析142个乡村旅游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10.4将贵州省的高程、水系、道路网、乡村旅游村寨图层叠加,分别分析乡村旅游村寨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的乡村旅游村寨呈现出正向集聚分布,形成了4个集中分布区,68%的村寨沿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布,以下地理特征
期刊
茶马古道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贸易线路和移民通道,长期进行的贸易活动和人口迁移促进了沿线地区商贸型古村镇的形成和演化。以茶马古道四川段为例,基于最邻近指数、Ripleys K函数、核密度分析、重心分析等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方法,探讨古道交通变迁对商贸型古村镇分布演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茶马古道的交通变迁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明清以前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地区,沟通川西盆地和黄河上游的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