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医典》的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用药规律研究

来源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q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华医典》历代医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用药规律。

方法

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中药内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处方,采用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SPSS Statistic 22.0对高频次用药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1分析中药间关联程度。

结果

纳入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处方143首,涉及中药196味,使用频次较多的有当归、地榆、黄连、牡丹皮、槐花、槐角;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归-牡丹皮具潜在关联,核心药物为当归,核心药对有黄连-黄芩、槐花-黄柏、槐花-荆芥、槐角-茯苓、槐角-侧柏叶、荆芥-枳壳、甘草-白芍。

结论

历代医家多用槐角丸、槐花散、地榆散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重视配伍健脾化湿、补益气血及活血化瘀之药。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中医捏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肺脾气虚证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茂名市中医院儿科门诊6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肺脾气虚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钠颗粒,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捏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周,随访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A、
合谷刺主要用于治疗骨伤科、神经内科疾病,如颈椎病、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等,在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体征方面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单独应用较少,常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透穴针法、电针、齐刺、输刺、放血疗法、滞针、温针灸、隔姜灸、催气手法、舒筋弹拨推拿法、正骨推拿、运动疗法等;针具多选毫针或圆利针。目前合谷刺施术穴位多为阿是穴或刺激点,较少选取十四正经的穴位;在妇科、儿科疾病
肝硬化的特征是无症状肝内长期炎症、细胞外基质重塑和持续胶原沉积。持续纤维化伴随肝细胞局灶性增生破坏原有的肝小叶结构导致再生结节形成[1]。病情隐匿,门静脉压力逐渐升高,临床表现为腹水、黄疸、凝血障碍、水肿等。急性失代偿(AD)是指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HRS)、肝癌等并发症,是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