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思学习作为中学政治教学改革中探究学习的做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经验——反思评价——实践升华”的学习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素养的不断提高。本文对反思学习的问题背景以及具体操作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教育 教学改革 反思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77-0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笔者试从反思教学的思路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素养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虽然反思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已成为教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对学生的反思学习讨论较少。由于受传统知识认识论的影响,教育教学事业常常被理解为知识的传递过程,被理解为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于是,课堂教学只重灌输,重结果,这一点,在政治知识的积累上体现尤为明显,也就使得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对政治学科知识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理解相对较弱。因此,必须打破“填鸭”式的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二)理论依据。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在人的认知框架中,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构成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一切知识最终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预先确定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
由于缺乏目标意识,大多数学生上课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往往很难形成有意注意。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好像都会,实际上不知所云,课堂效率极低。如果在课前能够做到通过设计学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知道自己有什么是不会的,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收集资料,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就能真正地参与教学,在“听”之时,就能获得一种内心的共振,无论教师是用讲授法,还是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学生都能主动接受知识,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探究性预习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
每节课前,让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我准备好了吗?(笔记、学习用具、预习、情绪)本框题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确定好了吗?有哪些知识是我预习是没弄懂的呢?
(二)引导学生课间反思
1.教材为何这样安排?学生学习时大多有只看内容不看目录的现象,这不利于对知识的整理和积累。上课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各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分析本节与前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从而做到融汇贯通,把教材吃透学活。进而启发学生自我提问:我是如何看书的?我是不是存在这种现象?以后该如何改进?
2.教材讲了什么问题?如何整理这些知识?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该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每上一单元新内容之前提问学生: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该如何分析归纳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何关系?本框题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老师是怎样整理的?据此先模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整理,再仔细听课,找出自己遗漏、出错的地方,进而反思: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错误的?(是看书不仔细?方法不正确?)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知,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整理教材,解决重点问题。
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围绕生活与消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生活与消费中最常用的货币,在了解货币的基础上认识价格,最后分析消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3.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完整?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东拉西扯,想到哪,讲到哪,概念模糊,逻辑混乱。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机会,这种合作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政治学习内容的数量,、进而激励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倾听他的讲话,有时还让另一个学生对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的内容评判反思,对有关问题开展探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如: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从哪些方面入手?这就要引导学生反思:价格由什么决定?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供求影响价格,什么又会影响供求?这些因素又是如何通过供求影响价格的?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又是如何形成的?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4.这么多内容,我怎么能记住?政治学科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形成体系的知识才能有效记忆,并维持较长的记忆时间,切忌死记硬背。如:《多彩的消费》单元,首先分析消费类型的多彩,其次分析消费观念的多彩,分析何种消费观才是正确的。而消费之所以多彩,主要是由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决定的,其类型按产品类型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而消费类型的变化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不同又体现出消费心理的不同: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其中理智的消费者会选择求实的消费心理,饯行正确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反省自己的记忆形式:是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理解记忆如何进行?
5.教材为什么这样说?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不理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要引导学生及时反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如:书上提到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里所说到的五个统筹,除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在后面有简单分析外,其余的都不曾介绍,而且何谓经济基础,何谓上层建筑,学生也不甚明了,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对协调发展这个概念有了了解,对书上的这段话有了充分的认识,记忆才能更加深刻。
(三)要求学生课后反思
1.知识、技能反思。每上完一课内容后,要回头整理,本课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哪些内容没掌握?原因是什么?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做作业情况如何?一天中学习政治我花了多少时间?
2.情感反思。检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上课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吗?为何会开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该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指导学生阶段反思
上完一阶段内容后,带领学生回想目录,登高望远,反问自己:我这阶段学到了什么?本阶段内容有哪些?阶段特征是什么?然后分专题归类,点、线、面结合,构成知识网络。这阶段学习兴趣、劲头自我感觉如何?有无动力和毅力?如何改进?
如上完《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内容后,就要反问自己:这一单元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个人收入分配——初次分配;国家收入分配——再次分配;征税和纳税——再次分配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什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施这一分配制度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作为再次分配的国家财政如何收入支出?(财政收入的渠道有:税、利、债、费;支出有经济建设、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社会保障、债务)落实财政收入支出有何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生活有保障)
(五)引导学生考后反思
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并用错题来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真正从中掌握知识。当然,老师必须提出具体分析总结的目的是要做到练后、考后一百分,增强针对性,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三、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初步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学生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探究。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释疑的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求知欲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
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探究”是它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各种方式激活个人的智慧,遇到有些问题的提法和书上或老师的讲解不一致时,会主动向老师质疑问难的学生增多了。有位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原来学英语也需要用脑子的!我以为死记硬背单词就行呢!”反映了学生注意了对英语问题的探究。
(三)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通过反思有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优化了思维过程,认识了问题本质,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同化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上课时,更多的同学能主动地发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
关键词:中学教育 教学改革 反思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77-0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笔者试从反思教学的思路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素养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虽然反思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已成为教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对学生的反思学习讨论较少。由于受传统知识认识论的影响,教育教学事业常常被理解为知识的传递过程,被理解为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于是,课堂教学只重灌输,重结果,这一点,在政治知识的积累上体现尤为明显,也就使得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对政治学科知识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理解相对较弱。因此,必须打破“填鸭”式的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二)理论依据。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在人的认知框架中,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构成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一切知识最终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预先确定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
由于缺乏目标意识,大多数学生上课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往往很难形成有意注意。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好像都会,实际上不知所云,课堂效率极低。如果在课前能够做到通过设计学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知道自己有什么是不会的,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收集资料,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就能真正地参与教学,在“听”之时,就能获得一种内心的共振,无论教师是用讲授法,还是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学生都能主动接受知识,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探究性预习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
每节课前,让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我准备好了吗?(笔记、学习用具、预习、情绪)本框题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确定好了吗?有哪些知识是我预习是没弄懂的呢?
(二)引导学生课间反思
1.教材为何这样安排?学生学习时大多有只看内容不看目录的现象,这不利于对知识的整理和积累。上课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各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分析本节与前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从而做到融汇贯通,把教材吃透学活。进而启发学生自我提问:我是如何看书的?我是不是存在这种现象?以后该如何改进?
2.教材讲了什么问题?如何整理这些知识?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该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每上一单元新内容之前提问学生: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该如何分析归纳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何关系?本框题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老师是怎样整理的?据此先模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整理,再仔细听课,找出自己遗漏、出错的地方,进而反思: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错误的?(是看书不仔细?方法不正确?)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知,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整理教材,解决重点问题。
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围绕生活与消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生活与消费中最常用的货币,在了解货币的基础上认识价格,最后分析消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3.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完整?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东拉西扯,想到哪,讲到哪,概念模糊,逻辑混乱。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机会,这种合作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政治学习内容的数量,、进而激励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倾听他的讲话,有时还让另一个学生对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的内容评判反思,对有关问题开展探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如: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从哪些方面入手?这就要引导学生反思:价格由什么决定?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供求影响价格,什么又会影响供求?这些因素又是如何通过供求影响价格的?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又是如何形成的?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4.这么多内容,我怎么能记住?政治学科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形成体系的知识才能有效记忆,并维持较长的记忆时间,切忌死记硬背。如:《多彩的消费》单元,首先分析消费类型的多彩,其次分析消费观念的多彩,分析何种消费观才是正确的。而消费之所以多彩,主要是由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决定的,其类型按产品类型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而消费类型的变化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不同又体现出消费心理的不同: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其中理智的消费者会选择求实的消费心理,饯行正确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反省自己的记忆形式:是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理解记忆如何进行?
5.教材为什么这样说?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不理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要引导学生及时反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如:书上提到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里所说到的五个统筹,除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在后面有简单分析外,其余的都不曾介绍,而且何谓经济基础,何谓上层建筑,学生也不甚明了,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对协调发展这个概念有了了解,对书上的这段话有了充分的认识,记忆才能更加深刻。
(三)要求学生课后反思
1.知识、技能反思。每上完一课内容后,要回头整理,本课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哪些内容没掌握?原因是什么?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做作业情况如何?一天中学习政治我花了多少时间?
2.情感反思。检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上课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吗?为何会开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该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指导学生阶段反思
上完一阶段内容后,带领学生回想目录,登高望远,反问自己:我这阶段学到了什么?本阶段内容有哪些?阶段特征是什么?然后分专题归类,点、线、面结合,构成知识网络。这阶段学习兴趣、劲头自我感觉如何?有无动力和毅力?如何改进?
如上完《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内容后,就要反问自己:这一单元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个人收入分配——初次分配;国家收入分配——再次分配;征税和纳税——再次分配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什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施这一分配制度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作为再次分配的国家财政如何收入支出?(财政收入的渠道有:税、利、债、费;支出有经济建设、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社会保障、债务)落实财政收入支出有何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生活有保障)
(五)引导学生考后反思
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并用错题来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真正从中掌握知识。当然,老师必须提出具体分析总结的目的是要做到练后、考后一百分,增强针对性,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三、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初步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学生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探究。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释疑的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求知欲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
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探究”是它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各种方式激活个人的智慧,遇到有些问题的提法和书上或老师的讲解不一致时,会主动向老师质疑问难的学生增多了。有位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原来学英语也需要用脑子的!我以为死记硬背单词就行呢!”反映了学生注意了对英语问题的探究。
(三)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通过反思有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优化了思维过程,认识了问题本质,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同化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上课时,更多的同学能主动地发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