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3-019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177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大学生消费来源、消费支出、消费意愿及消费控制意识,为学校有效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消费促学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于学校有的放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和消费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能以俭为荣,以朴为美,专心学业,珍惜父母的付出。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共300人,根据学生名册随机抽取被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工具为《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经济、生活来源、月均消费、消费内容、消费方式、聚餐消费、勤工意愿、理财意识等内容,共17题。
(一)学生城乡分布情况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来自农村的128人,占42.67%;来自城镇的121人,占40.33%;来自大城市,主要是北京的51人,占17.00%。从中不难看出,城乡经济差别使得更多的农村学生在与城市学生竞争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进入职业学校的比例相对较高。
(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自报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65人,占21.67%;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149人,占49.67%;家庭经济困难的86人,占28.67%。从中可以看出,仍有接近30%的学生表示家庭经济困难,有近一半的学生自知家庭经济一般。这与高职学校学生城乡分布、家庭阶层基本一致。
(三)学生生活费额度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平均每月生活费500元以下82人,占27.33%;500—1000元208人,占69.33%;1000—1500元10人,占3.33%;没有1500元以上的人。学生报告的每月生活费主要是家长固定给予的每月费用,实际上还有学校的奖学金以及学生以各种理由向家长索要的专项费用。
(四)学生人情消费情况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均表示会定期和他人聚餐,每月花在人情交往方面的消费,有84人表示在100—150元之间,占28.00%;145人表示在150—200元之间,占48.33%;71人表示在250元以上,占23.67%。从中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生每月要花五分之一的生活费聚餐,有近四分之的一人要花四分之一的生活费聚餐。这说明,高职学生确实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但将本已非常拮据的生活费用于聚餐等人情交往,不值得提倡,应当科学引导,尽量减少。
(五)学生勤工俭学意愿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72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和时间,非常愿意打工做兼职挣钱,养活自己,占24.00%;有197人表示愿意,占65.67%;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愿意,但有31人表示不愿意,占10.33%。从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学习之余对通过劳动增加收入普遍表示愿意,占将近90%。当然,也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对此要客观分析,学生的主业是学习,不能鼓励学生忽视学业而追求眼前的利益。当然,如果有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还是要充分开发并优先分配给月生活费确实较少的学生。
(六)学生勤俭节约情况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212人表示现在每月消费完还有剩余,占70.67%;有88人表示没有剩余了,占29.33%。从中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月光族”,除了确实困难以外,不排除一些学生不知道节约生活,有多少用多少。同时也要肯定超过70%的学生有量入为出的节约意识,在本来不多的生活费中能勤俭节约有所节余。
(七)学生余钱处理方式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76人表示月底有余额会存入银行,占25.33%;有21人表示马上花光,占7.00%;有203人表示会留着做下月生活费用,占67.67%。从中可以看出,三分之二的学生将所剩不多的钱转为下月生活费,属于人之常情,也是比较合理的。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有余钱会存入银行,说明有良好的消费制约意识。也要注意极少数学生有余钱就马上花光,缺乏合理消费意识。
(八)学生在家与在校消费比较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21人表示在校消费和在家里消费相差不多,占40.33%;有156人表示在校消费较多,占52.00%;有23人表示在校消费较少,7.67%。这说明学生个体消费情况确有差别,通常学生在家消费不会计算吃的消费,因此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校“花钱”多。
(九)学生理财能力分析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87人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很强,占29.00%;有184人表示理财能力一般,占61.33%;有29人承认用钱没有计劃,占9.67%。不难看出,学生生活费有限,无财可理,因此60%以上的学生认为理财能力一般,也就是不会乱花钱。对于10%的用钱没计划的学生,应当加以引导。
(十)学生合理消费意识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76人表示自己心中合理的消费状态和结构是指只要够花就行,占58.67%;有89人表示要制订消费计划,占29.67%;有35人表示应该每月有余额来让自己支配,占11.67%。因为大学生消费内容单一,首先是一日三餐,然后是衣服、交通、水电,再有一些用于学习和娱乐,因此近60%的学生认为够花就行,应该说是符合事实的消费状态。至于想制订消费计划、想有余额自己支配,意识是好的,但实现很难。 (十一)消费记账习惯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87人表示自己对消费金额有记录,占29.00%;有213人表示没有,占71.00%。说明培养必要的消费记录意识还要抓紧,要引导学生知道自己每月生活费的支出结构和各种消费的大致比重,知道哪些方面要节约,哪些方面要保证。
(十二)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关于生活费主要来源,来自父母的有114人,占38.00%;来自勤工助学的有97人,占32.33%;来自奖学金的有121人,占40.33%;来自助学金的有57人,占19.00%;来自校外兼职的有137人,占45.67%;来自其他来源的有56人,占18.67%。
(十三)学生消费内容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关于生活费主要消费在哪些方面,选择伙食的有300人,占100.00%;选择交通、通信的有187人,占62.33%;选择服装、饰品、化妆品的有112人,占37.33%;选择学习费用的有131人,占43.67%;选择娱乐、交际的有113人,占37.67%;选择上网消费的有172人,占57.33%;选择恋爱消费的有23人,占7.67%。说明衣、食、行、网是大学生基本的消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只有44%的学生学习费用成为主要消费,而有57%的学生上网消费成为主要消费,说明有不少学生网上消费过高。
(十四)学生消费习惯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56人表示自己的消费方式是能省则省,占52.00%;有78人表示先做消费计划再花钱,占26.00%;有64人表示毫不在乎想花就花,占21.33%。应该说,学生能获得的生活费有限,超过一半的学生知道钱不多,用处多,因此能省则省,这是好事。有26%的学生表示有计划消费,这也要鼓励,当然前提是有钱供他按计划支出。
(十五)学生消费类型自评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07人表示自己属于冲动型消费者,占35.67%;有106人表示自己属于理智型消费者,占35.33%;有87人承认自己属于盲目型消费者,占29.00%。其实学生手上余额有限,想冲动也没钱,想盲目也不敢,因此更多屬于被动理智,要引导并鼓励他们量入为出,争取做真正理智型的消费者。
(十六)学生勤俭节约意识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78人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美德,占59.33%;有112人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占37.33%;但有10人认为只要喜欢价格再贵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购买,占3.33%。总体上高职学生认可勤俭节约,极少数认为再贵也买只是心中有梦而已。
(十七)学生科学消费意识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213人表示希望采取更科学的消费方法,占71.00%;有87人表示也许会采取更科学的消费方法,但没想好,占29.00%。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希望更科学地花钱,这是要鼓励和引导的。
(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从众性、示范性
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日常的消费开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通常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发生购买行为。如受到室友的鼓动、商场促销氛围的影响、周围学生的口碑营销等。同时,由于网络与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网上的一些促销信息、产品的宣传广告都会促使学生进行冲动性的购买。
(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追求时尚、个性、潮流为主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为“95后”,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方式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生购买行为的过程中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商品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商品是否符合现在潮流的流行趋势。同时,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新求异的心理,他们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愿意冒险性消费。在消费方式上,很多学生已经有了超前消费的意识,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三)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
大学生虽然有追求时尚、个性、潮流的内心,却没有支付这些消费的能力。因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费是靠父母供给的,所以他们的购买行为是有度的,或者说是比较稳定的。即使有些学生有超前消费的意识,但是也不会超前预支很多金额。
(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理智对待自己的消费行为
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承受能力,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不能盲目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
(二)要引导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余钱办事的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学生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学生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储蓄的意识。还是要引导他们尽管生活费有限,但基本上科学规划还是够用的,关键是要学会控制,不该消费的不要去攀比。有限的钱是用来支撑学习生活的,不是用来享受的,要能省则省,手上有钱才好办事。
(三)要切实加强校园消费文化建设
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和学校缺乏健康的消费方式的引导。我们要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摒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扶持和建立大学生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
(四)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
学校除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促使其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此外,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向大学生提供兼职平台,让他们通过自力更生来提高消费水平,丰富他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五)增加勤工俭学机会
勤工俭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学校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去体会钱的来之不易,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承担家庭和社会压力的责任感。这对大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卢思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王建慧(1972.10— ),女,汉族,河北人,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张蓓(1974.5— ),女,汉族,北京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学生思政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3-019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177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大学生消费来源、消费支出、消费意愿及消费控制意识,为学校有效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消费促学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于学校有的放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和消费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能以俭为荣,以朴为美,专心学业,珍惜父母的付出。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共300人,根据学生名册随机抽取被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工具为《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经济、生活来源、月均消费、消费内容、消费方式、聚餐消费、勤工意愿、理财意识等内容,共17题。
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一)学生城乡分布情况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来自农村的128人,占42.67%;来自城镇的121人,占40.33%;来自大城市,主要是北京的51人,占17.00%。从中不难看出,城乡经济差别使得更多的农村学生在与城市学生竞争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进入职业学校的比例相对较高。
(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自报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65人,占21.67%;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149人,占49.67%;家庭经济困难的86人,占28.67%。从中可以看出,仍有接近30%的学生表示家庭经济困难,有近一半的学生自知家庭经济一般。这与高职学校学生城乡分布、家庭阶层基本一致。
(三)学生生活费额度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平均每月生活费500元以下82人,占27.33%;500—1000元208人,占69.33%;1000—1500元10人,占3.33%;没有1500元以上的人。学生报告的每月生活费主要是家长固定给予的每月费用,实际上还有学校的奖学金以及学生以各种理由向家长索要的专项费用。
(四)学生人情消费情况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均表示会定期和他人聚餐,每月花在人情交往方面的消费,有84人表示在100—150元之间,占28.00%;145人表示在150—200元之间,占48.33%;71人表示在250元以上,占23.67%。从中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生每月要花五分之一的生活费聚餐,有近四分之的一人要花四分之一的生活费聚餐。这说明,高职学生确实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但将本已非常拮据的生活费用于聚餐等人情交往,不值得提倡,应当科学引导,尽量减少。
(五)学生勤工俭学意愿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72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和时间,非常愿意打工做兼职挣钱,养活自己,占24.00%;有197人表示愿意,占65.67%;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愿意,但有31人表示不愿意,占10.33%。从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学习之余对通过劳动增加收入普遍表示愿意,占将近90%。当然,也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对此要客观分析,学生的主业是学习,不能鼓励学生忽视学业而追求眼前的利益。当然,如果有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还是要充分开发并优先分配给月生活费确实较少的学生。
(六)学生勤俭节约情况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212人表示现在每月消费完还有剩余,占70.67%;有88人表示没有剩余了,占29.33%。从中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月光族”,除了确实困难以外,不排除一些学生不知道节约生活,有多少用多少。同时也要肯定超过70%的学生有量入为出的节约意识,在本来不多的生活费中能勤俭节约有所节余。
(七)学生余钱处理方式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76人表示月底有余额会存入银行,占25.33%;有21人表示马上花光,占7.00%;有203人表示会留着做下月生活费用,占67.67%。从中可以看出,三分之二的学生将所剩不多的钱转为下月生活费,属于人之常情,也是比较合理的。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有余钱会存入银行,说明有良好的消费制约意识。也要注意极少数学生有余钱就马上花光,缺乏合理消费意识。
(八)学生在家与在校消费比较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21人表示在校消费和在家里消费相差不多,占40.33%;有156人表示在校消费较多,占52.00%;有23人表示在校消费较少,7.67%。这说明学生个体消费情况确有差别,通常学生在家消费不会计算吃的消费,因此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校“花钱”多。
(九)学生理财能力分析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87人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很强,占29.00%;有184人表示理财能力一般,占61.33%;有29人承认用钱没有计劃,占9.67%。不难看出,学生生活费有限,无财可理,因此60%以上的学生认为理财能力一般,也就是不会乱花钱。对于10%的用钱没计划的学生,应当加以引导。
(十)学生合理消费意识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76人表示自己心中合理的消费状态和结构是指只要够花就行,占58.67%;有89人表示要制订消费计划,占29.67%;有35人表示应该每月有余额来让自己支配,占11.67%。因为大学生消费内容单一,首先是一日三餐,然后是衣服、交通、水电,再有一些用于学习和娱乐,因此近60%的学生认为够花就行,应该说是符合事实的消费状态。至于想制订消费计划、想有余额自己支配,意识是好的,但实现很难。 (十一)消费记账习惯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87人表示自己对消费金额有记录,占29.00%;有213人表示没有,占71.00%。说明培养必要的消费记录意识还要抓紧,要引导学生知道自己每月生活费的支出结构和各种消费的大致比重,知道哪些方面要节约,哪些方面要保证。
(十二)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关于生活费主要来源,来自父母的有114人,占38.00%;来自勤工助学的有97人,占32.33%;来自奖学金的有121人,占40.33%;来自助学金的有57人,占19.00%;来自校外兼职的有137人,占45.67%;来自其他来源的有56人,占18.67%。
(十三)学生消费内容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关于生活费主要消费在哪些方面,选择伙食的有300人,占100.00%;选择交通、通信的有187人,占62.33%;选择服装、饰品、化妆品的有112人,占37.33%;选择学习费用的有131人,占43.67%;选择娱乐、交际的有113人,占37.67%;选择上网消费的有172人,占57.33%;选择恋爱消费的有23人,占7.67%。说明衣、食、行、网是大学生基本的消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只有44%的学生学习费用成为主要消费,而有57%的学生上网消费成为主要消费,说明有不少学生网上消费过高。
(十四)学生消费习惯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56人表示自己的消费方式是能省则省,占52.00%;有78人表示先做消费计划再花钱,占26.00%;有64人表示毫不在乎想花就花,占21.33%。应该说,学生能获得的生活费有限,超过一半的学生知道钱不多,用处多,因此能省则省,这是好事。有26%的学生表示有计划消费,这也要鼓励,当然前提是有钱供他按计划支出。
(十五)学生消费类型自评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07人表示自己属于冲动型消费者,占35.67%;有106人表示自己属于理智型消费者,占35.33%;有87人承认自己属于盲目型消费者,占29.00%。其实学生手上余额有限,想冲动也没钱,想盲目也不敢,因此更多屬于被动理智,要引导并鼓励他们量入为出,争取做真正理智型的消费者。
(十六)学生勤俭节约意识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178人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美德,占59.33%;有112人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占37.33%;但有10人认为只要喜欢价格再贵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购买,占3.33%。总体上高职学生认可勤俭节约,极少数认为再贵也买只是心中有梦而已。
(十七)学生科学消费意识
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有213人表示希望采取更科学的消费方法,占71.00%;有87人表示也许会采取更科学的消费方法,但没想好,占29.00%。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希望更科学地花钱,这是要鼓励和引导的。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从众性、示范性
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日常的消费开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通常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发生购买行为。如受到室友的鼓动、商场促销氛围的影响、周围学生的口碑营销等。同时,由于网络与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网上的一些促销信息、产品的宣传广告都会促使学生进行冲动性的购买。
(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追求时尚、个性、潮流为主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为“95后”,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方式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生购买行为的过程中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商品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商品是否符合现在潮流的流行趋势。同时,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新求异的心理,他们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愿意冒险性消费。在消费方式上,很多学生已经有了超前消费的意识,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三)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
大学生虽然有追求时尚、个性、潮流的内心,却没有支付这些消费的能力。因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费是靠父母供给的,所以他们的购买行为是有度的,或者说是比较稳定的。即使有些学生有超前消费的意识,但是也不会超前预支很多金额。
四、几点建议
(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理智对待自己的消费行为
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承受能力,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不能盲目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
(二)要引导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余钱办事的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学生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学生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储蓄的意识。还是要引导他们尽管生活费有限,但基本上科学规划还是够用的,关键是要学会控制,不该消费的不要去攀比。有限的钱是用来支撑学习生活的,不是用来享受的,要能省则省,手上有钱才好办事。
(三)要切实加强校园消费文化建设
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和学校缺乏健康的消费方式的引导。我们要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摒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扶持和建立大学生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
(四)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
学校除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促使其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此外,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向大学生提供兼职平台,让他们通过自力更生来提高消费水平,丰富他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五)增加勤工俭学机会
勤工俭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学校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去体会钱的来之不易,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承担家庭和社会压力的责任感。这对大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卢思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王建慧(1972.10— ),女,汉族,河北人,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张蓓(1974.5— ),女,汉族,北京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