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胜利闭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出台,该《决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11个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突出了经济、土地、改革、税制、文化、生态等重点内容。这不仅会给国有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带来深刻变化,而且会直接推动国有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业务方向、管理模式等内容的深刻变革,进而促使国有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
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其对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结合实际注入国有企业文化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保障国有企业的全面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国企企业文化的建设可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市场能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这个重点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求企业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府从原来主导市场的角色转变为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划角色,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调整,对于一直以来依赖政府支持、扶持的国有企业来说,今后将逐步脱离原来那种依赖性,在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市场中运行,要想再赢得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将更多依靠自己在市场规则内进行公平竞争的能力。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恰恰缺乏在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的能力,有的企业只向往市场带给企业的利益,缺乏进入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变革动力,成为政府扶持下的“温室花草”,结果这些企业离市场越来越远,在市场中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越来越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员工的市场意识,树立市场观念,宣传市场知识,了解市场规则,让广大员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强化各种市场经营意识,牢牢把握市场的潮流与趋势,从而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驾驭能力。
二、搞好文化融合
《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之后,将会出现四种情况,一是部分国有企业将会成为整体上市的公众公司;二是部分国有企业将会成为非上市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三是国有企业的下属子企业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后,具备条件的可以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四是承担国家安全保障任务的少数国有企业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必然将新的投资力量、新的决策力量、新的治理方式引进国有企业,这些新的文化因子既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又可能与国有企业旧文化发生冲突,如果不能实现两者文化的融合,那不仅推动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反而会阻碍、甚至破坏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因此,在国有企业下逐步深化改革出现的母子公司之间文化融合、并购重组企业之间文化融合、跨民族和跨区域的文化融合、新旧体制变更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其相融共生、兼收并蓄,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探索以有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目标为着眼点、适合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企业文化融合模式,为国有企业的组织融合、制度融合和管理融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树立生态理念
《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国有企业不仅要担负巩固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任,还担负带头倡导与践行生态理念的重任。当今社会,国有企业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影响有目共睹,这其中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但还有相当多的是负面的消极影响。在当前国内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日渐树立绿色壁垒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倡导树立生态理念,践行保护生态的行动,是企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表现,是顺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积极作为的表现,是拓展绿色发展的市场空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行动。构建生态文化不仅要树立生态理念,还要践行企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制度与企业生态文化管理机制,比如在发展目标上,构建生态目标体系,使绿色、低碳、循环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在运营管理上,构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生产制造机制,使绿色环保覆盖企业运营全过程;在绩效考核上,构建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和员工环保考核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四、加大管理力度
十八大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再次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紧迫要求。世界一流企业在长期占据世界产业龙头地位过程中,离不开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服务保障,企业文化不仅让这些一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通过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其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价值观的渗透,提升了企业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们一些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在文化、品牌等软实力方面与国际优秀企业仍有很大差距。另外,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看,国有企业还存在以下问题:有的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行认识和谋划;企业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鲜明;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融合不够,落地不实;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强等。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既面临服务保障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又面临企业文化自身建设的双重任务形势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学会管理,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学习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进而全面实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当代使命。
总之,只有深刻认识当今社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牢牢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国有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此,国有企业必须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其对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结合实际注入国有企业文化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保障国有企业的全面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国企企业文化的建设可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市场能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这个重点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求企业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府从原来主导市场的角色转变为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划角色,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调整,对于一直以来依赖政府支持、扶持的国有企业来说,今后将逐步脱离原来那种依赖性,在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市场中运行,要想再赢得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将更多依靠自己在市场规则内进行公平竞争的能力。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恰恰缺乏在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的能力,有的企业只向往市场带给企业的利益,缺乏进入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变革动力,成为政府扶持下的“温室花草”,结果这些企业离市场越来越远,在市场中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越来越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员工的市场意识,树立市场观念,宣传市场知识,了解市场规则,让广大员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强化各种市场经营意识,牢牢把握市场的潮流与趋势,从而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驾驭能力。
二、搞好文化融合
《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之后,将会出现四种情况,一是部分国有企业将会成为整体上市的公众公司;二是部分国有企业将会成为非上市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三是国有企业的下属子企业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后,具备条件的可以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四是承担国家安全保障任务的少数国有企业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必然将新的投资力量、新的决策力量、新的治理方式引进国有企业,这些新的文化因子既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又可能与国有企业旧文化发生冲突,如果不能实现两者文化的融合,那不仅推动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反而会阻碍、甚至破坏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因此,在国有企业下逐步深化改革出现的母子公司之间文化融合、并购重组企业之间文化融合、跨民族和跨区域的文化融合、新旧体制变更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其相融共生、兼收并蓄,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探索以有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目标为着眼点、适合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企业文化融合模式,为国有企业的组织融合、制度融合和管理融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树立生态理念
《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国有企业不仅要担负巩固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任,还担负带头倡导与践行生态理念的重任。当今社会,国有企业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影响有目共睹,这其中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但还有相当多的是负面的消极影响。在当前国内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日渐树立绿色壁垒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倡导树立生态理念,践行保护生态的行动,是企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表现,是顺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积极作为的表现,是拓展绿色发展的市场空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行动。构建生态文化不仅要树立生态理念,还要践行企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制度与企业生态文化管理机制,比如在发展目标上,构建生态目标体系,使绿色、低碳、循环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在运营管理上,构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生产制造机制,使绿色环保覆盖企业运营全过程;在绩效考核上,构建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和员工环保考核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四、加大管理力度
十八大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再次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紧迫要求。世界一流企业在长期占据世界产业龙头地位过程中,离不开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服务保障,企业文化不仅让这些一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通过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其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价值观的渗透,提升了企业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们一些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在文化、品牌等软实力方面与国际优秀企业仍有很大差距。另外,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看,国有企业还存在以下问题:有的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行认识和谋划;企业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鲜明;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融合不够,落地不实;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强等。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既面临服务保障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又面临企业文化自身建设的双重任务形势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学会管理,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学习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进而全面实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当代使命。
总之,只有深刻认识当今社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牢牢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国有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