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行为分析技术,通过心理辅导课激活初中生课堂思维活跃度,提升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和质量,进而提升初中生课堂听课效率。心理老师通过对学生听课现状评估,确定来访者的问题,采用强化、自我管理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
关键词:行为分析技术;课堂听课效率;强化;自我管理
一、个案简介
小卓是个肉肉呼呼、胖嘟嘟的男生。第一次接触他是在班主任的引荐下,低着头,说话的时候也不抬眼看我,我带他参观我们的心理辅导教室,告诉他这里有很多有趣的,有意思的活动可以做,他才慢慢露出来了笑容。
小卓学习认知能力发展较同龄人迟缓。在语言理解方面,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内容和想法进行简单的言语总结,但是语速较慢,语言表达欠流畅,词汇缺乏,表达的内容不够丰富。在和班级同学交往方面,有主动与人交往的意愿,非常愿意上学。在班级学习活动中多关注自己喜欢的内容,对文科类的学习更感兴趣。性格温和,班级同学都很喜欢他。但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不喜欢发言,常常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学习成绩不理想。
每天中午,小卓都可以到心理辅导教室来做自己喜歡的活动,慢慢地我们逐渐熟悉起来。小卓愿意加入到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堂,老师也期望小卓通过训练改善班级课堂活跃度,通过参与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他的潜力,进而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描述
小卓的主要行为特质:上课不发言,或者被老师叫起时说“我没有或者我不知道”。
小卓上课不喜欢发言,一方面是学习能力比较弱,久而久之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另一面不发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即使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去回答了,为了改善小卓的这一问题行为,我运用行为分析学的方法对该生进行了辅导。
三、过程与方法
(一)了解学生情况确定要干预的目标行为
在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了解到该生上课听讲的效率不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在心理辅导小组课中,老师也发现了这一现象。遂决定先将心理辅导小组课中的“不发言行为”作为目标干预行为。
确定行为问题:回答问题时说“我没有或者我不知道”。
(二)对行为问题进行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间接功能评估(量表的方式),一方面是叙述性分析。目的是通过分析了解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介入和干预策略。
下面是对该生行为问题ABC的描述和功能假设。
通过行为问题的叙述性分析,可以看出该生出现行为问题主要是要得到他人的注意力和逃避。
(三)确定介入方法
确定该生的目标行为:至少回答老师提出的4个问题,或者不会时说“我尝试一下”。通过的标准为:回答四个问题获得一枚硬币,回答一堂课中所有问题可以额外获得一枚硬币,获得10枚硬币可玩体感游戏一次,获得20枚硬币可以主导游戏活动一次。辅导的策略主要有行为契约、自我管理。记录数据的方式主要有该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并计算回答问题的百分比。
(四)实施过程
首先在心理辅导小组课45分钟内,教师观察学生自然状态下回答问题的行为状况,并用数据记录下来。
数据内容包含上课时段;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的个数;学生回答问题的个数。数据的记录方式为教师观察并作记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做干预。具体情况如下图。
基线期数据说明:学生回答问题的趋势基本是平稳的,每节课回答问题的百分比在30%左右。在这一时期,每节课老师提问数量约为4-6个。第四次课,学生回答问题的比率较高,这节课老师提问问题较少,问了3个,回答了2个。课程为多米诺课程,知识性的问题较多,多为学生的感受,学生特别感兴趣。
接下来进行介入期阶段。教师的心理辅导小组课分为三种类型:沙盘课、多米诺骨牌课、职业生涯课。上课前和学生进行行为契约的约定,每次回答问题后可以在自我管理表上打“∨”,不回答问题打“X”。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该生心理小组课中回答问题的次数明显提高,具体数据记录情况如下表:
小卓在心理辅导小组课中,通过自我管理和强化,现在能够做到每次课回答问题的百分比在80%以上。回答问题越来越来积极,也很有信心。在后期的心理辅导小组课中,我会将口头鼓励做淡化强化处理。慢慢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驱力,自然地与老师互动,同时希望小卓能将这种行为泛化到平时课堂的学习中,与班主任、科任老师沟通,先从孩子相对强的科目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增加对学生提问的频率,结合行为分析中的行为契约,高频强化等措施固化孩子上课回答问题的这种好行为。孩子结束心理辅导训练课后,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整堂课不回答问题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小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和儿童行为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02-01.
关键词:行为分析技术;课堂听课效率;强化;自我管理
一、个案简介
小卓是个肉肉呼呼、胖嘟嘟的男生。第一次接触他是在班主任的引荐下,低着头,说话的时候也不抬眼看我,我带他参观我们的心理辅导教室,告诉他这里有很多有趣的,有意思的活动可以做,他才慢慢露出来了笑容。
小卓学习认知能力发展较同龄人迟缓。在语言理解方面,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内容和想法进行简单的言语总结,但是语速较慢,语言表达欠流畅,词汇缺乏,表达的内容不够丰富。在和班级同学交往方面,有主动与人交往的意愿,非常愿意上学。在班级学习活动中多关注自己喜欢的内容,对文科类的学习更感兴趣。性格温和,班级同学都很喜欢他。但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不喜欢发言,常常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学习成绩不理想。
每天中午,小卓都可以到心理辅导教室来做自己喜歡的活动,慢慢地我们逐渐熟悉起来。小卓愿意加入到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堂,老师也期望小卓通过训练改善班级课堂活跃度,通过参与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他的潜力,进而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描述
小卓的主要行为特质:上课不发言,或者被老师叫起时说“我没有或者我不知道”。
小卓上课不喜欢发言,一方面是学习能力比较弱,久而久之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另一面不发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即使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去回答了,为了改善小卓的这一问题行为,我运用行为分析学的方法对该生进行了辅导。
三、过程与方法
(一)了解学生情况确定要干预的目标行为
在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了解到该生上课听讲的效率不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在心理辅导小组课中,老师也发现了这一现象。遂决定先将心理辅导小组课中的“不发言行为”作为目标干预行为。
确定行为问题:回答问题时说“我没有或者我不知道”。
(二)对行为问题进行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间接功能评估(量表的方式),一方面是叙述性分析。目的是通过分析了解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介入和干预策略。
下面是对该生行为问题ABC的描述和功能假设。
通过行为问题的叙述性分析,可以看出该生出现行为问题主要是要得到他人的注意力和逃避。
(三)确定介入方法
确定该生的目标行为:至少回答老师提出的4个问题,或者不会时说“我尝试一下”。通过的标准为:回答四个问题获得一枚硬币,回答一堂课中所有问题可以额外获得一枚硬币,获得10枚硬币可玩体感游戏一次,获得20枚硬币可以主导游戏活动一次。辅导的策略主要有行为契约、自我管理。记录数据的方式主要有该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并计算回答问题的百分比。
(四)实施过程
首先在心理辅导小组课45分钟内,教师观察学生自然状态下回答问题的行为状况,并用数据记录下来。
数据内容包含上课时段;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的个数;学生回答问题的个数。数据的记录方式为教师观察并作记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做干预。具体情况如下图。
基线期数据说明:学生回答问题的趋势基本是平稳的,每节课回答问题的百分比在30%左右。在这一时期,每节课老师提问数量约为4-6个。第四次课,学生回答问题的比率较高,这节课老师提问问题较少,问了3个,回答了2个。课程为多米诺课程,知识性的问题较多,多为学生的感受,学生特别感兴趣。
接下来进行介入期阶段。教师的心理辅导小组课分为三种类型:沙盘课、多米诺骨牌课、职业生涯课。上课前和学生进行行为契约的约定,每次回答问题后可以在自我管理表上打“∨”,不回答问题打“X”。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该生心理小组课中回答问题的次数明显提高,具体数据记录情况如下表:
小卓在心理辅导小组课中,通过自我管理和强化,现在能够做到每次课回答问题的百分比在80%以上。回答问题越来越来积极,也很有信心。在后期的心理辅导小组课中,我会将口头鼓励做淡化强化处理。慢慢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驱力,自然地与老师互动,同时希望小卓能将这种行为泛化到平时课堂的学习中,与班主任、科任老师沟通,先从孩子相对强的科目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增加对学生提问的频率,结合行为分析中的行为契约,高频强化等措施固化孩子上课回答问题的这种好行为。孩子结束心理辅导训练课后,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整堂课不回答问题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小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和儿童行为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