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八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讨论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二是低碳经济的内涵;三是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四是低碳经济中国化理论分析;五是低碳经济中国化应用研究。对以上热点问题的系统梳理,必定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和研究低碳经济,从而为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中国低碳经济研究述评
自英国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它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甚至是挑战大于机遇。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中国如何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握好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的机遇和充分应对其所带来的系列挑战,引起了各领域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国内学界历经近八年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对极具代表性的见解进行归纳分析,必定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和研究低碳经济,从而为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碳經济、全球变暖: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研究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国内学界基本上都是从全球变暖这一视角来引入和进行相关阐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坤民认为,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1]。龚建文认为, 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背景下, 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付允认为,全球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度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低碳经济模式受到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可见,尽管学界对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表述各异,但其核心理念基本达成一致即由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排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的现状,引起了人们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进而催生出低碳经济理念。
二、表述各异、内涵趋同: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研究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国内学界基本上都是从能源或技术这两个视角来引入和进行相关阐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庄贵阳指出,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是人们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径,是当代人们能源观与经济观甚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必然结果。任力指出,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它的实质是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刘聚梅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变革, 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刘细良认为,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代表性的观点有:郑志国认为,低碳经济概念根据经济活动中碳基能源消耗和排放的数量变化给经济命名,存在概念构造缺陷。这种方法界定的内涵过于狭窄,不能准确揭示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也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其宽泛解释所表达的内容看不出什么新意,基本上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概念所涵盖。在我国应慎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庄贵阳经过多年的研究明确指出,虽然低碳经济的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就曾出现,但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可见,因学者研究问题的视角不同,提出的概念具有差异,所以学界对低碳经济实质内涵并未达成明确共识。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几乎都倾向于表达下述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理念变革、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愈加对立甚至恶化的现状,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势所趋、西为中用: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研究
捕捉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向也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向,国内学界基本上都偏重于先进经验的介绍和有关重要文件解读的研究方式。代表性的观点有:邢继俊等人通过对英国、美国、欧盟、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比较分析,认为尽管发展低碳经济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能挑战大于机遇,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徐冬青对英国、日本、美国、德国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转型已成定局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条件的突破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3]。付允等人对英国低碳经济的实践现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借鉴。张坤民对英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历程及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进行了重点解读,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当采取的战略。黄栋对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2005年的《使用化石燃料的碳减排技术的开发战略》、2007年的新《能源白皮书》,日本政府在2007年制定了(COOLEARTH能源革新技术计划)、2008年通过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6年美国政府发布的《气候变化技术项目(CCTP)战略计划》、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进行了分析解读,以期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可见,紧抓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脉搏,让国人通晓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和最新国际动向,以使我们更好的反思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国内学界研究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的根本目的。
四、客观论证、全面分析:低碳经济中国化理论研究
从理论上全面剖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和措施是低碳经济中国化理论研究的重点。围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愉等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应对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和争夺碳排放权的战略需要[4]。龚建文几乎集众家观点于一体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和必由之路,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合点和重要方向,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担当“世界公民”责任的必然之举。
纵观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学者分析问题视角不同,表述各异,但他们似乎都倾向于表达下述内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应对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构建“和谐世界”、体现大国责任感的迫切要求,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社会文明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
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基本上偏重于从理念引导、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邢继俊等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可能的措施有,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以减少煤炭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在未来适当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树立低碳理念,遏制奢侈浪费。宋德勇等人认为,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等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当前相关政策存在以“命令一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财税政策不够灵活的弊端,应该变革政策工具设计理念,使其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5]。
尽管各位学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在某些细节性问题上仍存异议,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密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几乎都倾向于表达下述内涵:树立低碳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制定低碳政策、全民积极参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证,开发低碳技术、推行低碳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借鉴先进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撐,大量植树造林、积极扩大炭汇、加强相关领域国际贸易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补充。
五、注重国情、紧贴现实:低碳经济中国化应用研究
以地方经济或某一产业为背景,注重低碳经济对地方经济、某一产业的影响和实现途径研究是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又一重点。刘焕彬分析了低碳经济对我国当前造纸工业的影响,并提出我国造纸行业要想真正成为低碳行业应该加强能量系统诊断与集成优化技术创新和节能工艺装备关键共性集成技术创新。林琳从低碳经济角度分析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中国发展生物质能产业需要根据生物质能自身的特点并考虑我国的国情来制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需要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加大宣传;需要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搞好试验示范;需要开展资源评价、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能源作物;需要尽早出台相关的激励支持政策;需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6]。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既注重从理论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性和发展路径进行整体把握,又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某一区域或产业实际进行现实性应用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指导下密切联系实际进行的,极具中国特色。
六、综合评述
经过文献数量统计和内容综合分析,参照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急剧升温。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环境合作的要求,是我国做负责的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既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又要紧随时代潮流迎接低碳经济的挑战。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时时关注国际动态,加快相关技术和政策创新,全民参与,我们的低碳经济发展才能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7.
[2]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3] 刘聚梅,吴家强.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变革:低碳经济[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2):23-26.
[4] 肖爱民.低碳经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5] 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6] 林琳.低碳经济角度审视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J].开放导报,2009(5):20-25.
[关键词] 中国低碳经济研究述评
自英国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它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甚至是挑战大于机遇。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中国如何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握好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的机遇和充分应对其所带来的系列挑战,引起了各领域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国内学界历经近八年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对极具代表性的见解进行归纳分析,必定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和研究低碳经济,从而为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碳經济、全球变暖: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研究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国内学界基本上都是从全球变暖这一视角来引入和进行相关阐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坤民认为,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1]。龚建文认为, 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背景下, 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付允认为,全球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度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低碳经济模式受到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可见,尽管学界对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表述各异,但其核心理念基本达成一致即由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排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的现状,引起了人们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进而催生出低碳经济理念。
二、表述各异、内涵趋同: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研究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国内学界基本上都是从能源或技术这两个视角来引入和进行相关阐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庄贵阳指出,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是人们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径,是当代人们能源观与经济观甚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必然结果。任力指出,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它的实质是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刘聚梅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变革, 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刘细良认为,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代表性的观点有:郑志国认为,低碳经济概念根据经济活动中碳基能源消耗和排放的数量变化给经济命名,存在概念构造缺陷。这种方法界定的内涵过于狭窄,不能准确揭示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也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其宽泛解释所表达的内容看不出什么新意,基本上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概念所涵盖。在我国应慎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庄贵阳经过多年的研究明确指出,虽然低碳经济的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就曾出现,但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可见,因学者研究问题的视角不同,提出的概念具有差异,所以学界对低碳经济实质内涵并未达成明确共识。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几乎都倾向于表达下述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理念变革、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愈加对立甚至恶化的现状,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势所趋、西为中用: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研究
捕捉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向也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向,国内学界基本上都偏重于先进经验的介绍和有关重要文件解读的研究方式。代表性的观点有:邢继俊等人通过对英国、美国、欧盟、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比较分析,认为尽管发展低碳经济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能挑战大于机遇,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徐冬青对英国、日本、美国、德国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转型已成定局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条件的突破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3]。付允等人对英国低碳经济的实践现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借鉴。张坤民对英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历程及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进行了重点解读,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当采取的战略。黄栋对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2005年的《使用化石燃料的碳减排技术的开发战略》、2007年的新《能源白皮书》,日本政府在2007年制定了(COOLEARTH能源革新技术计划)、2008年通过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6年美国政府发布的《气候变化技术项目(CCTP)战略计划》、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进行了分析解读,以期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可见,紧抓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脉搏,让国人通晓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和最新国际动向,以使我们更好的反思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国内学界研究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的根本目的。
四、客观论证、全面分析:低碳经济中国化理论研究
从理论上全面剖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和措施是低碳经济中国化理论研究的重点。围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愉等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应对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和争夺碳排放权的战略需要[4]。龚建文几乎集众家观点于一体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和必由之路,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合点和重要方向,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担当“世界公民”责任的必然之举。
纵观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学者分析问题视角不同,表述各异,但他们似乎都倾向于表达下述内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应对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构建“和谐世界”、体现大国责任感的迫切要求,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社会文明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
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基本上偏重于从理念引导、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邢继俊等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可能的措施有,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以减少煤炭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在未来适当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树立低碳理念,遏制奢侈浪费。宋德勇等人认为,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等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当前相关政策存在以“命令一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财税政策不够灵活的弊端,应该变革政策工具设计理念,使其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5]。
尽管各位学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在某些细节性问题上仍存异议,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密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几乎都倾向于表达下述内涵:树立低碳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制定低碳政策、全民积极参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证,开发低碳技术、推行低碳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借鉴先进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撐,大量植树造林、积极扩大炭汇、加强相关领域国际贸易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补充。
五、注重国情、紧贴现实:低碳经济中国化应用研究
以地方经济或某一产业为背景,注重低碳经济对地方经济、某一产业的影响和实现途径研究是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又一重点。刘焕彬分析了低碳经济对我国当前造纸工业的影响,并提出我国造纸行业要想真正成为低碳行业应该加强能量系统诊断与集成优化技术创新和节能工艺装备关键共性集成技术创新。林琳从低碳经济角度分析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中国发展生物质能产业需要根据生物质能自身的特点并考虑我国的国情来制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需要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加大宣传;需要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搞好试验示范;需要开展资源评价、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能源作物;需要尽早出台相关的激励支持政策;需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6]。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既注重从理论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性和发展路径进行整体把握,又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某一区域或产业实际进行现实性应用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指导下密切联系实际进行的,极具中国特色。
六、综合评述
经过文献数量统计和内容综合分析,参照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急剧升温。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环境合作的要求,是我国做负责的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既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又要紧随时代潮流迎接低碳经济的挑战。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时时关注国际动态,加快相关技术和政策创新,全民参与,我们的低碳经济发展才能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7.
[2]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3] 刘聚梅,吴家强.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变革:低碳经济[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2):23-26.
[4] 肖爱民.低碳经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5] 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6] 林琳.低碳经济角度审视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J].开放导报,2009(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