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陈慈钰,有着多个标签:学霸、复旦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国务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志愿者……与她相伴时间最长的当属——世博会志愿者。
米兰世博会期间,在全球青年治理峰会上,陈慈钰作为翻译志愿者,为贵宾现场翻译
习惯做事拼
陈慈钰读小学时就将宣传世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课外活动。多年参与世博的活动,让她早早学会合理安排、分割时间。陈慈钰打小就对自己要求严格,获得“世博小使者”称号以来,她认真学习与世博有关的历史知识,积极向大众宣传与世博相关的知识。十年的世博经历,她逐渐成长,情怀在心中耕耘。陈慈钰口中的情怀既是精英意识,又是大众情怀。她解释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努力做到完美,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关心社会议题。这份情怀,是世博会赋予她的视角,也是世博会将她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公共议题参与感唤醒后带来的感悟。这份情怀督促着陈慈钰在学习上名列前茅,鼓励着她积极地参加校园社团活动以锻炼自己、服务同学。这些年,陈慈钰的生活以学业、学生工作、世博为支点,她活跃在多个校内平台上——复旦大学学生会、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团委学生会等校内学生组织。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人的责任感与实力。
陈慈钰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填满了她的生活,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周围的人都觉得她“做事拼”,她坦言已经习惯于压力下的状态。自小养成的严于律己使她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常常反思如何才能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也磨练出她对琐事、小事的耐心和坚持得下去的毅力。陈慈钰与世博斩不断的十年情,不是仅以“习惯”二字可以解释的,她觉得是情怀的支撑。
陈慈钰常被称作“女神”,她却不喜欢这个疏离的称呼。聊天时,声音低沉的她并不让人感到严肃,倒是她的畅所欲言让人觉得率真,或许“女汉子”才是她甜美笑容下的真面目。
因为世博弃理从文
十年,三届世博会参与者,陈慈钰被媒体称作“与世博有着不解之缘”的女孩。她曾连续两届获得“世博小使者”称号,又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的身份,在2015年走进米兰世博会。
“世博小使者”的称号让陈慈钰意识到获得赞美外,需要更多付出和担当,她看到了维系和承担荣誉称号的方式是责任心。陈慈钰认真投入到每一次学习、参观之中。那时国内还没有开展太多有关世博会的宣传活动,她和同学、世博局的老师参观爱知世博会后,成立了俱乐部性质的学生组织,向中小学生普及有关世博会的信息,如世博会的历史、历届出色的世博会、世博会的内容等等。虽然年纪小,圈子有限,能在俱乐部中担任组织者,让陈慈钰成长得很快。她要面对同龄人,有时候是比她大许多的人,讲述“世博会是什么”。讲台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她要在台下做大量的阅读、理解和背诵。
随着升学,陈慈钰把小学成立的社团带入了中学。巧的是,陈慈钰初中、高中的班主任是同一人,这位老师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名注册志愿者,有着丰富的志愿者经验。有了老师的带动,陈慈钰更热心于世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500天之际,她和社团的同学们制作了一本世博知识手册,专门向校园的学生们普及世博会知识。这本手册,从素材的收集、写作,到编辑、筛选内容,再到排版、美工,都是同学们独立完成的。陈慈钰作为社团的发起者,除了参与手册的编写外,还要做好组织、统筹、分工、汇总等工作,保证进展顺利。在宣传世博的过程中,陈慈钰看到了自己的改变。她明显感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提高,她渐渐意识到做好一个领导者,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她不厌倦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上海世博会于5月召开,陈慈钰担任了为期三周的志愿者。在多元化的志愿者团队中,陈慈钰接触到来自天南海北、不同领域的人,她的视野变得开阔。在世博期间,陈慈钰邀请世博会欧登塞案例馆的亲善大使Mikkel Stroerup(米哥)到就读的高中,参加“乐活族”社团的主题活动。作为低碳生活理念的倡导者,米哥和大家聊起了低碳生活的种种方式,从用自行车出行到欧登塞城市的生活节奏。米哥还带来了欧登塞案例馆礼物,赠送给同学们,一起分享世博会的快乐。
随着参与世博的深入,陈慈钰的想法在改变,最明显的影响是,她对大学专业的选择。陈慈钰学了9年计算机编程,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保送到复旦大学。长期从事世博的推广、实地进行服务等工作,理科成绩优异的她,开始思考公共政策、国际关系、跨国传播等议题,最终“弃理从文”,选择国际政治专业。
陪伴多年,规划未来
2015年,陈慈钰受复旦大学选派,在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国担任志愿者管理工作和VIP接待工作,在米兰的50天里,她累计工作时间超过600小时。她说,这是“整个大学期间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参与米兰世博,陈慈钰是中国企业联合馆(以下简称中企馆)的志愿者管理工作,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筛选志愿者简历,面试候选人、确定志愿者名单,给志愿者上培训课程,对志愿者们的日常工作、起居进行安排,如每天为志愿者们排班、发放补贴……这些琐碎繁杂的工作,对于陈慈钰这样有多年学生工作的“老手”而言,并不轻松。除了这些任务,她身上还有更重的担子。
当时,复旦大学和中企馆建立一合作项目,拟在8月18日~20日举办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2015)暨“全球治理创新青年峰会”,邀请国际友人参与。筹备活动初期,复旦的团队根据中企馆提供的场地图纸设计了布展方案。因为是中企馆志愿者管理员,陈慈钰率先到达米兰。没想到,场馆施工后,现场的一些插头的位置等与早期的图纸有较大出入,原本的布展方案不能直接使用。陈慈钰马上行动起来,告知学校现场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方案要做调整。陈慈钰跑遍了中企馆,以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将场地实际情况展现给学校,方便团队做调整。同时,她积极和中企馆沟通,考虑安全因素、场地限制,保证展览路线合理、有序。 比赛开幕前两周,筹备小组选定了位于中企馆二楼的半露天场地作为开幕式举行的地点。结果,受邀前来的人远远超过预期。如果邀请到的嘉宾都能来,甚至来得更多,露天场地过于拥挤,容易出安全事故。因此,临时得换场地,这真是个大问题。陈慈钰向中企馆的活动组负责人求助,他们利用在园区的资源帮着排摸各场馆的场地情况,得知意大利国家馆不收费。中企馆的执行馆长带着陈慈钰奔赴意大利国家馆联系相关事宜。这场“救火”行动让陈慈钰看到,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思维鸿沟是个问题。和意大利馆的联系不是跑一趟就解决了的,必须要多次催促、提醒。经过几次谈判,意大利馆答复“可以借”,但是这个“可以”不是一个确切的答复——对方表示,需要看他们的档期、活动,需要报备。中企馆还需要处理几个大活动,与意大利使馆沟通的任务就落到了陈慈钰肩上。陈慈钰第一时间加意大利馆场地管理负责人的微信,保证及时沟通。不过,对方是一位年长的官员,陈慈钰是个年轻的志愿者,虽然情况紧急,但是催多了会讨人嫌,催少了她又怕耽误事情。陈慈钰的方案是:催是不能少的,以礼貌为先。最后的结果令人惊喜:意大利国家馆不仅免费借出场地,还派出国家馆的总代表作为嘉宾为开幕式进行演讲。
日常事务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让陈慈钰无时无刻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她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好。陈慈钰承担了多方面的工作,见识到了大型活动的运转。在国际化的团队中工作,她学会如何尽快、恰当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她承担了VIP嘉宾的接待工作,接待了包括意大利前总理Enrico Letta、经合组织前副秘书长Richard Boucher一行古巴商务部长Orlando Hernandez Guillen率领的古巴政府代表团等在内的国内外政界、商界重要嘉宾15位,代表团30余个。与大人物的接触固然机会非常难得,不过也面临着考验和压力。陈慈钰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交往,处理好每一个安排接待的细节。采访时,回忆起这段经历,陈慈钰充满激动。
在米兰,陈慈钰感受到了中国国力的强大,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企馆展示的是中国近几年开发出的高新技术,国外参观者评价很高,不少人向她表示佩服中国。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工作时,不少志愿者好学的态度也令她印象深刻——很多对中国好奇的年轻人,常常向陈慈钰询问关于中国文化、中国现状的问题,一个问题连着一个,大有“刨根问底”之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她一方面惊叹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思维差异,另一方面感慨于世博会带来的文化交流平台。
在陈慈钰看来,世博会设立的初衷是技术的展示,即各国把近年来的成就展览出来,供跨国的学习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互联网的发达让技术交流重要性降低。现在的世博会,更多是文明沟通的桥梁,它汇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民族、职业和年龄的人,通过交流,国家面貌、民族文化得以传播。
对于陈慈钰来说,世博会陪伴她多年,也影响到她未来的规划。她打算通过几年的工作,积累一定经验、资本和人脉后,进行创业,帮助他人孵化梦想。
当问及今后是否还会参与世博会的时候,陈慈钰说:“假如五年后,还有机会让我参与到在迪拜举行的世博会,我会很乐意去的。”世博志愿者是陈慈钰从兴趣发展起来的,陪伴多年后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她由此收获了成长的种种。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有两个。
一是一门课程调研。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门课程中,不仅通过模拟上海市人大对人大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利用暑假时间走访了黄浦区人大研究室并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关于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及履职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上海市黄浦区人大代表为例》的调研报告,并获评“暑期优秀报告奖”。
另一个是学院团委学生会这个家庭。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有机会带着团队共同实现一些想法和理念。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相比较于理论方面的研究,从我的性格来说,更喜欢通过实践去学习、体会更多知识。未来可能先通过几年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资本和人脉后,选择创业,或帮助他人孵化他们的梦想。这源于我曾在一个复旦校友的创业公司工作,并和其创始人及其他小伙伴参加“挑战杯”和“创青春”挑战赛,在市场变化时,思考公司转型。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创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也是享受一群人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努力的过程。
问: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你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还从全国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胜出的?
答:首先,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业学术、学生工作、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其次,也是非常有幸可以经历10年三届世博会,从“世博小使者”到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再到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馆志愿者管理负责人,以世博为契机,以“精英意识”要求自己,以“国际视野”锻炼能力,以“大众情怀”践行理想。让我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大学生的卓越风采。
米兰世博会期间,在全球青年治理峰会上,陈慈钰作为翻译志愿者,为贵宾现场翻译
习惯做事拼
陈慈钰读小学时就将宣传世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课外活动。多年参与世博的活动,让她早早学会合理安排、分割时间。陈慈钰打小就对自己要求严格,获得“世博小使者”称号以来,她认真学习与世博有关的历史知识,积极向大众宣传与世博相关的知识。十年的世博经历,她逐渐成长,情怀在心中耕耘。陈慈钰口中的情怀既是精英意识,又是大众情怀。她解释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努力做到完美,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关心社会议题。这份情怀,是世博会赋予她的视角,也是世博会将她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公共议题参与感唤醒后带来的感悟。这份情怀督促着陈慈钰在学习上名列前茅,鼓励着她积极地参加校园社团活动以锻炼自己、服务同学。这些年,陈慈钰的生活以学业、学生工作、世博为支点,她活跃在多个校内平台上——复旦大学学生会、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团委学生会等校内学生组织。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人的责任感与实力。
陈慈钰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填满了她的生活,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周围的人都觉得她“做事拼”,她坦言已经习惯于压力下的状态。自小养成的严于律己使她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常常反思如何才能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也磨练出她对琐事、小事的耐心和坚持得下去的毅力。陈慈钰与世博斩不断的十年情,不是仅以“习惯”二字可以解释的,她觉得是情怀的支撑。
陈慈钰常被称作“女神”,她却不喜欢这个疏离的称呼。聊天时,声音低沉的她并不让人感到严肃,倒是她的畅所欲言让人觉得率真,或许“女汉子”才是她甜美笑容下的真面目。
因为世博弃理从文
十年,三届世博会参与者,陈慈钰被媒体称作“与世博有着不解之缘”的女孩。她曾连续两届获得“世博小使者”称号,又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的身份,在2015年走进米兰世博会。
“世博小使者”的称号让陈慈钰意识到获得赞美外,需要更多付出和担当,她看到了维系和承担荣誉称号的方式是责任心。陈慈钰认真投入到每一次学习、参观之中。那时国内还没有开展太多有关世博会的宣传活动,她和同学、世博局的老师参观爱知世博会后,成立了俱乐部性质的学生组织,向中小学生普及有关世博会的信息,如世博会的历史、历届出色的世博会、世博会的内容等等。虽然年纪小,圈子有限,能在俱乐部中担任组织者,让陈慈钰成长得很快。她要面对同龄人,有时候是比她大许多的人,讲述“世博会是什么”。讲台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她要在台下做大量的阅读、理解和背诵。
随着升学,陈慈钰把小学成立的社团带入了中学。巧的是,陈慈钰初中、高中的班主任是同一人,这位老师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名注册志愿者,有着丰富的志愿者经验。有了老师的带动,陈慈钰更热心于世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500天之际,她和社团的同学们制作了一本世博知识手册,专门向校园的学生们普及世博会知识。这本手册,从素材的收集、写作,到编辑、筛选内容,再到排版、美工,都是同学们独立完成的。陈慈钰作为社团的发起者,除了参与手册的编写外,还要做好组织、统筹、分工、汇总等工作,保证进展顺利。在宣传世博的过程中,陈慈钰看到了自己的改变。她明显感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提高,她渐渐意识到做好一个领导者,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她不厌倦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上海世博会于5月召开,陈慈钰担任了为期三周的志愿者。在多元化的志愿者团队中,陈慈钰接触到来自天南海北、不同领域的人,她的视野变得开阔。在世博期间,陈慈钰邀请世博会欧登塞案例馆的亲善大使Mikkel Stroerup(米哥)到就读的高中,参加“乐活族”社团的主题活动。作为低碳生活理念的倡导者,米哥和大家聊起了低碳生活的种种方式,从用自行车出行到欧登塞城市的生活节奏。米哥还带来了欧登塞案例馆礼物,赠送给同学们,一起分享世博会的快乐。
随着参与世博的深入,陈慈钰的想法在改变,最明显的影响是,她对大学专业的选择。陈慈钰学了9年计算机编程,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保送到复旦大学。长期从事世博的推广、实地进行服务等工作,理科成绩优异的她,开始思考公共政策、国际关系、跨国传播等议题,最终“弃理从文”,选择国际政治专业。
陪伴多年,规划未来
2015年,陈慈钰受复旦大学选派,在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国担任志愿者管理工作和VIP接待工作,在米兰的50天里,她累计工作时间超过600小时。她说,这是“整个大学期间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参与米兰世博,陈慈钰是中国企业联合馆(以下简称中企馆)的志愿者管理工作,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筛选志愿者简历,面试候选人、确定志愿者名单,给志愿者上培训课程,对志愿者们的日常工作、起居进行安排,如每天为志愿者们排班、发放补贴……这些琐碎繁杂的工作,对于陈慈钰这样有多年学生工作的“老手”而言,并不轻松。除了这些任务,她身上还有更重的担子。
当时,复旦大学和中企馆建立一合作项目,拟在8月18日~20日举办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2015)暨“全球治理创新青年峰会”,邀请国际友人参与。筹备活动初期,复旦的团队根据中企馆提供的场地图纸设计了布展方案。因为是中企馆志愿者管理员,陈慈钰率先到达米兰。没想到,场馆施工后,现场的一些插头的位置等与早期的图纸有较大出入,原本的布展方案不能直接使用。陈慈钰马上行动起来,告知学校现场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方案要做调整。陈慈钰跑遍了中企馆,以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将场地实际情况展现给学校,方便团队做调整。同时,她积极和中企馆沟通,考虑安全因素、场地限制,保证展览路线合理、有序。 比赛开幕前两周,筹备小组选定了位于中企馆二楼的半露天场地作为开幕式举行的地点。结果,受邀前来的人远远超过预期。如果邀请到的嘉宾都能来,甚至来得更多,露天场地过于拥挤,容易出安全事故。因此,临时得换场地,这真是个大问题。陈慈钰向中企馆的活动组负责人求助,他们利用在园区的资源帮着排摸各场馆的场地情况,得知意大利国家馆不收费。中企馆的执行馆长带着陈慈钰奔赴意大利国家馆联系相关事宜。这场“救火”行动让陈慈钰看到,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思维鸿沟是个问题。和意大利馆的联系不是跑一趟就解决了的,必须要多次催促、提醒。经过几次谈判,意大利馆答复“可以借”,但是这个“可以”不是一个确切的答复——对方表示,需要看他们的档期、活动,需要报备。中企馆还需要处理几个大活动,与意大利使馆沟通的任务就落到了陈慈钰肩上。陈慈钰第一时间加意大利馆场地管理负责人的微信,保证及时沟通。不过,对方是一位年长的官员,陈慈钰是个年轻的志愿者,虽然情况紧急,但是催多了会讨人嫌,催少了她又怕耽误事情。陈慈钰的方案是:催是不能少的,以礼貌为先。最后的结果令人惊喜:意大利国家馆不仅免费借出场地,还派出国家馆的总代表作为嘉宾为开幕式进行演讲。
日常事务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让陈慈钰无时无刻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她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好。陈慈钰承担了多方面的工作,见识到了大型活动的运转。在国际化的团队中工作,她学会如何尽快、恰当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她承担了VIP嘉宾的接待工作,接待了包括意大利前总理Enrico Letta、经合组织前副秘书长Richard Boucher一行古巴商务部长Orlando Hernandez Guillen率领的古巴政府代表团等在内的国内外政界、商界重要嘉宾15位,代表团30余个。与大人物的接触固然机会非常难得,不过也面临着考验和压力。陈慈钰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交往,处理好每一个安排接待的细节。采访时,回忆起这段经历,陈慈钰充满激动。
在米兰,陈慈钰感受到了中国国力的强大,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企馆展示的是中国近几年开发出的高新技术,国外参观者评价很高,不少人向她表示佩服中国。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工作时,不少志愿者好学的态度也令她印象深刻——很多对中国好奇的年轻人,常常向陈慈钰询问关于中国文化、中国现状的问题,一个问题连着一个,大有“刨根问底”之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她一方面惊叹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思维差异,另一方面感慨于世博会带来的文化交流平台。
在陈慈钰看来,世博会设立的初衷是技术的展示,即各国把近年来的成就展览出来,供跨国的学习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互联网的发达让技术交流重要性降低。现在的世博会,更多是文明沟通的桥梁,它汇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民族、职业和年龄的人,通过交流,国家面貌、民族文化得以传播。
对于陈慈钰来说,世博会陪伴她多年,也影响到她未来的规划。她打算通过几年的工作,积累一定经验、资本和人脉后,进行创业,帮助他人孵化梦想。
当问及今后是否还会参与世博会的时候,陈慈钰说:“假如五年后,还有机会让我参与到在迪拜举行的世博会,我会很乐意去的。”世博志愿者是陈慈钰从兴趣发展起来的,陪伴多年后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她由此收获了成长的种种。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有两个。
一是一门课程调研。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门课程中,不仅通过模拟上海市人大对人大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利用暑假时间走访了黄浦区人大研究室并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关于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及履职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上海市黄浦区人大代表为例》的调研报告,并获评“暑期优秀报告奖”。
另一个是学院团委学生会这个家庭。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有机会带着团队共同实现一些想法和理念。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相比较于理论方面的研究,从我的性格来说,更喜欢通过实践去学习、体会更多知识。未来可能先通过几年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资本和人脉后,选择创业,或帮助他人孵化他们的梦想。这源于我曾在一个复旦校友的创业公司工作,并和其创始人及其他小伙伴参加“挑战杯”和“创青春”挑战赛,在市场变化时,思考公司转型。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创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也是享受一群人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努力的过程。
问: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你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还从全国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胜出的?
答:首先,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业学术、学生工作、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其次,也是非常有幸可以经历10年三届世博会,从“世博小使者”到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再到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馆志愿者管理负责人,以世博为契机,以“精英意识”要求自己,以“国际视野”锻炼能力,以“大众情怀”践行理想。让我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大学生的卓越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