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小额信贷市场的发展、高校学生数量的激增与消费需求(电子产品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和教育支出等)升级,针对高校学生的小额信贷产品涌现,但是伴随而来的风险也浮出水面。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小额信贷及其风险作相应分析,并提出了防范与控制的措施。
网络小额贷款这一方式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许多学生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如购买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现在学校里有很多学生都有过网络贷款的经历。这种借款方式很方便,只需要身份证和学生证。相比之下,去银行办理贷款手续反而很麻烦。凭借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优势,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瞄准大学生日常生活开销的需求迅速发展起来。调查发现,网络借贷平台很受学生欢迎,但部分贷款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而学生在增长的消费欲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连环贷”,坠入财务“陷阱”。
在网络上搜索“大学生贷款”,页面上即显示数十个平台官网,并有不少这样“诱人”的广告语:“1 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担保,最高额度达50万元。”“大专及以上学历可申请大学生贷款,无需抵押,比信用卡便宜50%,100 元~5万元额度等你来!”
专家表示,部分网贷平台还要收取贷款金额约10%的“服务费”。在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上也并不严格。不需要任何抵押,不看信用记录,仅强调贷款便利性和低门槛。贷款看起来容易,但一旦消费欲膨胀,就可能陷入连环债务之中。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也就没有偿还能力,最终还是要父母兜底,自己也会承担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法律责任。
目前,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网贷平台在推广的过程中会有漏洞。有关部门应对平台加强监管,平台要对大学生贷款资质进行一定的审核,对虚假信息审核不实的,平台也要承担责任。学校也应强化校园管理,同时引导、教育学生具有正确的消费观。而家长需要及时和孩子沟通,注意学生的言行,防患于未然。
1 高校学生小额信贷研究基础
1.1 研究背景与实践基础
高校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处于银行贷款业务的边缘,并不是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但是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学生除了能够获得助学贷款以外,在其他项目上能够获得的信贷项目较少。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调查》及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共计2625.3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共计765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位居世界首位。
如此庞大的高校学生(高校在校学生以及应届学生)数量,蕴藏着对消费信贷与创业信贷等小额信贷产品的强烈需求。但是,有专家指出,学生群体的主要责任是学习,而不是消费和创业,如果在学生时期就牵涉到债务往来之中,将会严重影响学业,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所以,研究高校学生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控制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为各方提供支援。
1.2 理论基础
张洁珣、石沙(2006)提出开展大学生信贷业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财经管理能力与情感,利于其学习与生活。蒋勇、张秀群(2009)指出开展大学生小额信贷业务有助于改变学生消费观念,并促成学生健康消费观念以及理财结构的培养。章云峰、束燕(2014)分析了日本高校助学贷款的模式、风险与控制,为我国高校学生小额信贷提供范本。孙艳春、薛冬(2016)提出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规范小额贷款行市场。
2 高校学生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特点
目前,中国高校内存在的针对学生的小额信贷产品主要有针对贫困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各类消费类贷款(如佰仟金融公司、京东金融公司、苏宁易购金融服务等公司提供的)及各类分期付款产品。由于学生群体并无稳定的消费收入,故学生手中没有自己联名的信用卡,并且国家助学贷款并不具备普遍性,且其花销具备定向性特点。鉴于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界定于各类消费类小额贷款,其去向主要是学生群体购买电子产品、各类考试及培训费、情感消费、时尚消费和旅游消费。
2.1 信贷产品本身固有风险
信贷产品包含贷款对象、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
(1)贷款主体存在的风险。现存高校学生小额信贷产品的贷款主体是全部在校学生,贷款“门槛”较低,只需具备学生证、身份证和商业银行借记卡即可。这里不存在高校学生贷前检测,也不存在高校学生的信用资质调查,故存在较大风险。
(2)贷款利率存在的风险。贷款利率是高校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用贷款分期的成本。但是实际上,佰仟金融公司、阿里巴巴金融很多分期机构和平台并不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贷款利率,尤其是分期利率,往往只宣传分期产品或小额贷款的零首付、零利息或免利息等方面,并不展示其高利息、高违约金等方面的要求。这使得不了解金融信贷产品的高校学生存在认知方面的风险,这是重点部分。
(3)还款期限存在的风险。现存高校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还款期限一般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而学生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还款压力。
2.2 信贷流程存在风险
当前,国内高校学生信贷流程极其不完善,相关的操作流程与手续有待规范,这与目前我国消费型小额信贷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此类风险具体体现在:
(1)学生资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正处于初建与发展初期。
(2)学生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于学生贷前检查、贷中检测、贷后完善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
2.3 出现信贷恶性行为
在高校学生小额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贷主体(学生群体)信用的缺失,导致学生群体恶性行为的发生,这也成为高校学生小额信贷风险的具体体现。具体表现为:
(1)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健康。学生难以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消费计划,对于透支行为并未有过多的感觉,易滋生腐败主义和享乐主义。
(2)学生过度相信广告宣传,风险辨别意识淡薄。
3 高校学生小额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
为了防范高校学生小额信贷风险、规范高校学生小额信贷市场,同时为了防止校园悲剧再度发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
3.1 健全高校学生小额信贷法律法规
健全高校学生小额信贷法律法规是高校学生小额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学生信用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有两方面:
(1)产品设计。高校学生小额信贷产品的利率与还款期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进行规定,谨防风险发生。
(2)制度安排。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针对高校学生群体,从学生信用状况、资信调查、贷款资格审查、过程检查以及事后监督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且,要从小额信贷公司的贷款安排、市场机制的设计以及相关监督部门做出详细的规定。
3.2 提升信用主体(学生群体)的资信条件
提倡高校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倡导不相互攀比、不享乐消费,消费量力而行。通过金融常识解说强化学生的金融意识,以防陷入信贷陷阱;同时,学生也要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合理规划生活收支。
收稿日期:2016-10-19
网络小额贷款这一方式在大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许多学生利用网络借贷平台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如购买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现在学校里有很多学生都有过网络贷款的经历。这种借款方式很方便,只需要身份证和学生证。相比之下,去银行办理贷款手续反而很麻烦。凭借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优势,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瞄准大学生日常生活开销的需求迅速发展起来。调查发现,网络借贷平台很受学生欢迎,但部分贷款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而学生在增长的消费欲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连环贷”,坠入财务“陷阱”。
在网络上搜索“大学生贷款”,页面上即显示数十个平台官网,并有不少这样“诱人”的广告语:“1 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担保,最高额度达50万元。”“大专及以上学历可申请大学生贷款,无需抵押,比信用卡便宜50%,100 元~5万元额度等你来!”
专家表示,部分网贷平台还要收取贷款金额约10%的“服务费”。在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上也并不严格。不需要任何抵押,不看信用记录,仅强调贷款便利性和低门槛。贷款看起来容易,但一旦消费欲膨胀,就可能陷入连环债务之中。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也就没有偿还能力,最终还是要父母兜底,自己也会承担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法律责任。
目前,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网贷平台在推广的过程中会有漏洞。有关部门应对平台加强监管,平台要对大学生贷款资质进行一定的审核,对虚假信息审核不实的,平台也要承担责任。学校也应强化校园管理,同时引导、教育学生具有正确的消费观。而家长需要及时和孩子沟通,注意学生的言行,防患于未然。
1 高校学生小额信贷研究基础
1.1 研究背景与实践基础
高校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处于银行贷款业务的边缘,并不是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但是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学生除了能够获得助学贷款以外,在其他项目上能够获得的信贷项目较少。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调查》及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共计2625.3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共计765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位居世界首位。
如此庞大的高校学生(高校在校学生以及应届学生)数量,蕴藏着对消费信贷与创业信贷等小额信贷产品的强烈需求。但是,有专家指出,学生群体的主要责任是学习,而不是消费和创业,如果在学生时期就牵涉到债务往来之中,将会严重影响学业,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所以,研究高校学生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控制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为各方提供支援。
1.2 理论基础
张洁珣、石沙(2006)提出开展大学生信贷业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财经管理能力与情感,利于其学习与生活。蒋勇、张秀群(2009)指出开展大学生小额信贷业务有助于改变学生消费观念,并促成学生健康消费观念以及理财结构的培养。章云峰、束燕(2014)分析了日本高校助学贷款的模式、风险与控制,为我国高校学生小额信贷提供范本。孙艳春、薛冬(2016)提出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规范小额贷款行市场。
2 高校学生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特点
目前,中国高校内存在的针对学生的小额信贷产品主要有针对贫困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各类消费类贷款(如佰仟金融公司、京东金融公司、苏宁易购金融服务等公司提供的)及各类分期付款产品。由于学生群体并无稳定的消费收入,故学生手中没有自己联名的信用卡,并且国家助学贷款并不具备普遍性,且其花销具备定向性特点。鉴于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界定于各类消费类小额贷款,其去向主要是学生群体购买电子产品、各类考试及培训费、情感消费、时尚消费和旅游消费。
2.1 信贷产品本身固有风险
信贷产品包含贷款对象、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
(1)贷款主体存在的风险。现存高校学生小额信贷产品的贷款主体是全部在校学生,贷款“门槛”较低,只需具备学生证、身份证和商业银行借记卡即可。这里不存在高校学生贷前检测,也不存在高校学生的信用资质调查,故存在较大风险。
(2)贷款利率存在的风险。贷款利率是高校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用贷款分期的成本。但是实际上,佰仟金融公司、阿里巴巴金融很多分期机构和平台并不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贷款利率,尤其是分期利率,往往只宣传分期产品或小额贷款的零首付、零利息或免利息等方面,并不展示其高利息、高违约金等方面的要求。这使得不了解金融信贷产品的高校学生存在认知方面的风险,这是重点部分。
(3)还款期限存在的风险。现存高校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还款期限一般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而学生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还款压力。
2.2 信贷流程存在风险
当前,国内高校学生信贷流程极其不完善,相关的操作流程与手续有待规范,这与目前我国消费型小额信贷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此类风险具体体现在:
(1)学生资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正处于初建与发展初期。
(2)学生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于学生贷前检查、贷中检测、贷后完善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
2.3 出现信贷恶性行为
在高校学生小额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贷主体(学生群体)信用的缺失,导致学生群体恶性行为的发生,这也成为高校学生小额信贷风险的具体体现。具体表现为:
(1)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健康。学生难以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消费计划,对于透支行为并未有过多的感觉,易滋生腐败主义和享乐主义。
(2)学生过度相信广告宣传,风险辨别意识淡薄。
3 高校学生小额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
为了防范高校学生小额信贷风险、规范高校学生小额信贷市场,同时为了防止校园悲剧再度发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
3.1 健全高校学生小额信贷法律法规
健全高校学生小额信贷法律法规是高校学生小额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学生信用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有两方面:
(1)产品设计。高校学生小额信贷产品的利率与还款期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进行规定,谨防风险发生。
(2)制度安排。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针对高校学生群体,从学生信用状况、资信调查、贷款资格审查、过程检查以及事后监督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且,要从小额信贷公司的贷款安排、市场机制的设计以及相关监督部门做出详细的规定。
3.2 提升信用主体(学生群体)的资信条件
提倡高校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倡导不相互攀比、不享乐消费,消费量力而行。通过金融常识解说强化学生的金融意识,以防陷入信贷陷阱;同时,学生也要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合理规划生活收支。
收稿日期: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