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写着股市为何如此低迷的稿子,A股却展开了强烈的报复性反弹。看来,各方都要把反思的心绪放下,赶紧来分析这少见的飙升行情。
这种暴涨行情,显然受到发改委接连批复大批交通建设项目消息的刺激,先是25个城市轨道项目,然后是30个涉及公路建设、港口航道改造以及污水处理的项目。如此大剂量的强心针,相信最早在四季度就会开始见到效果,宏观经济快速下滑的态势也有望缓和、甚至回升;在股市,该措施也产生效果——指数旱地拔葱。
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时点?这与经济的持续下滑有关。6、7月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快速下滑的态势,甚至称得上硬着陆,稳增长从哪里着手呢?两次降息看上去对实体经济刺激有限,倒是把房地产和通胀给唤醒了,在内需拉动不够以及出口被动性强的双重挤压下,回到固定投资这一反复行之有效的老路上来,是仅有的选项了。同时,从8月份的PMI等领先指标看,情况比前两个月更差,情急之下不得不出手,且不得不大力度出手。想来这就是批文在此时大剂量出笼的原因了。当然,10月份比较敏感,也是因素之一。
从以往的经验看,其在宏观指标上的效果最为显著,但对制造业的正面贡献非常小,会呈现出宏观经济好、微观经济差的反差。项目涉及的行业和公司会不会受益?也会受益,但其受益程度与市场预期的产出效益相去甚远,这一点在高铁建设上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看上去各个行业很热闹,但让投资者以此为理由长期持有相关公司的股票,恐怕有难度。看得更长远一点,如果这次的刺激结束之后呢?是不是相关公司业绩又得脉冲式回落?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不能搞,只是这种在建设上寅吃卯粮的做法,这种过度透支的做法,一方面会打乱行业的预期,一方面突击式的建设会使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再回到对股市的讨论上来。股市为何长期不正常的低迷?从本质上说,证券市场和菜市场差不多,但我们的证券市场里卖什么品种,哪些人有资格入市,都管得比较紧,审批环节多,有计划经济的味道。公司的上市也是这样,为何很多企业在国内不能上市、到境外却能上了?当然,去境外上市公司虽参差不齐,但其中很多是新经济下的轻资产企业,国内不能上、境外上市,国内的投资者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真的很可惜。还有一些很好的国内资产,最好的回报期、甚至到现在都未能在国内上市,中移动是一例,中石油是一例。现在大家都骂中石油,殊不知,人家也曾乘着原油大涨的东风,结结实实地回报过投资者。所以,大家都在说,为什么中国这30年高速发展没有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到,问题在哪?主要的问题还是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思维,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要先来把把关,结果越把越糟。
一直说,我们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这个“基本”主要是指工业企业,而在金融领域,离市场经济还差得远。为什么对金融市场的设立限制多多?怕出事。为什么很多放开了的经济体反倒风险低一些?有经验、有法制。后者更为重要。国内不能上市的企业到了国外市场,有没有加重这些市场的风险?没有。为什么?他们的市场虽然开放,但也很讲规矩,货不对版还可以获赔,有惩罚性的赔偿制度。中国企业在海外最近接连遭遇做空,之前也陷入不少诉讼之中,这不是坏事,表明这个市场有很强的自我淘汰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对后来者有强大的威慑作用。这些作用,不是靠行政监管、靠人为设置门槛能解决的。我们设了这么多门槛,审核时又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结果,好果子还是不多。
除了股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太多。包括对经济周期的调控上,包括政府背景的企业在资源的占用上,这些又影响了经营生态,进而反射到股票市场上。这些容以后再慢慢讨论。至少在现状下,对中国股市的长期表现乐观不起来,也不难解释为何欧美股市也有翻身日,而我们仅昙花一现。
(作者系大型财经电视节目“交易日”首席评论员)
这种暴涨行情,显然受到发改委接连批复大批交通建设项目消息的刺激,先是25个城市轨道项目,然后是30个涉及公路建设、港口航道改造以及污水处理的项目。如此大剂量的强心针,相信最早在四季度就会开始见到效果,宏观经济快速下滑的态势也有望缓和、甚至回升;在股市,该措施也产生效果——指数旱地拔葱。
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时点?这与经济的持续下滑有关。6、7月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快速下滑的态势,甚至称得上硬着陆,稳增长从哪里着手呢?两次降息看上去对实体经济刺激有限,倒是把房地产和通胀给唤醒了,在内需拉动不够以及出口被动性强的双重挤压下,回到固定投资这一反复行之有效的老路上来,是仅有的选项了。同时,从8月份的PMI等领先指标看,情况比前两个月更差,情急之下不得不出手,且不得不大力度出手。想来这就是批文在此时大剂量出笼的原因了。当然,10月份比较敏感,也是因素之一。
从以往的经验看,其在宏观指标上的效果最为显著,但对制造业的正面贡献非常小,会呈现出宏观经济好、微观经济差的反差。项目涉及的行业和公司会不会受益?也会受益,但其受益程度与市场预期的产出效益相去甚远,这一点在高铁建设上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看上去各个行业很热闹,但让投资者以此为理由长期持有相关公司的股票,恐怕有难度。看得更长远一点,如果这次的刺激结束之后呢?是不是相关公司业绩又得脉冲式回落?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不能搞,只是这种在建设上寅吃卯粮的做法,这种过度透支的做法,一方面会打乱行业的预期,一方面突击式的建设会使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再回到对股市的讨论上来。股市为何长期不正常的低迷?从本质上说,证券市场和菜市场差不多,但我们的证券市场里卖什么品种,哪些人有资格入市,都管得比较紧,审批环节多,有计划经济的味道。公司的上市也是这样,为何很多企业在国内不能上市、到境外却能上了?当然,去境外上市公司虽参差不齐,但其中很多是新经济下的轻资产企业,国内不能上、境外上市,国内的投资者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真的很可惜。还有一些很好的国内资产,最好的回报期、甚至到现在都未能在国内上市,中移动是一例,中石油是一例。现在大家都骂中石油,殊不知,人家也曾乘着原油大涨的东风,结结实实地回报过投资者。所以,大家都在说,为什么中国这30年高速发展没有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到,问题在哪?主要的问题还是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思维,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要先来把把关,结果越把越糟。
一直说,我们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这个“基本”主要是指工业企业,而在金融领域,离市场经济还差得远。为什么对金融市场的设立限制多多?怕出事。为什么很多放开了的经济体反倒风险低一些?有经验、有法制。后者更为重要。国内不能上市的企业到了国外市场,有没有加重这些市场的风险?没有。为什么?他们的市场虽然开放,但也很讲规矩,货不对版还可以获赔,有惩罚性的赔偿制度。中国企业在海外最近接连遭遇做空,之前也陷入不少诉讼之中,这不是坏事,表明这个市场有很强的自我淘汰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对后来者有强大的威慑作用。这些作用,不是靠行政监管、靠人为设置门槛能解决的。我们设了这么多门槛,审核时又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结果,好果子还是不多。
除了股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太多。包括对经济周期的调控上,包括政府背景的企业在资源的占用上,这些又影响了经营生态,进而反射到股票市场上。这些容以后再慢慢讨论。至少在现状下,对中国股市的长期表现乐观不起来,也不难解释为何欧美股市也有翻身日,而我们仅昙花一现。
(作者系大型财经电视节目“交易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