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 2 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系统地回顾和总结现代日本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有积极作用。日本的学校体育改革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重视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突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体育培养健全人格;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等。
关键词:日本;学校体育;改革;趋势;启示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一系列学校体育改革。日本的学校体育改革在演进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重视学校体育中的道德教育、体育课程的体验性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改革趋势。提倡将“生存能力”和“身心全面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终身体育意识、实际运用能力、创新和与他人合作等生存能力,将认知、经验、情感、态度、意志、能力统合于学校体育的改革过程中。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靠教育发展的国家,日本的学校体育改革很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尤其是学校体育改革演进的趋势,对我国拓展学校体育的视野,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日本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引进欧美学校体育
1.1生活体育时期
第 2 次世界大战后,1946 年由美国各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使节团对日本的教育进行全面考察和指导,并用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使日本的教育从战前的军国主义教育,转为战后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教育。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由于受美国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体育生活化,把体育运动作为手段,通過身体活动来培养人的民主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为了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建立了以体育教学为主,以俱乐部活动和自由体育活动为辅的学校体育教育整体结构模式,使体育教学、各种体育活动、俱乐部活动三位一体,在进一步同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相结合,实现体育生活化的目标。
经过一段实践后,人们感到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时教师同学生的谈话时间过长,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进度太慢,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影响体力的增强,对生活体育论提出异议。这时日本已进入产业社会的初期,面对产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1958 年日本政府下令停止对生活体育论的争论,用一刀切的形式把增强体力、提高运动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1.2 重视提高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时期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复苏了本国的经济。随着产业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培养学生的“学力”和“基础体力”已成为日本的主要任务,特别是 1952 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和 1956 年墨尔本奥运会日本的运动成绩不佳,使日本受到极大的刺激,痛感提高国民体力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1958 年修改了学习指导要领,教育由过去的教师自主地创造性教学,变为在学习指导要领统一指导下进行教学,教材也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编写。学校体育以培养学生的基础体力和运动能力为目标。学习方法上放弃问题解决学习,采用系统学习方法。为了在 1964年东京奥运会取得好成绩以显示战后日本的强大,1961 年颁布了“体育运动振兴法”,重视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成绩,从此,学校休育结束了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活体育。
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为了适应产业社会的需要,根据“人均所得倍增政策”和“人的能力开发政策”,逐渐淡泊竞技体育,着手研究增强国民体育的方法和措施,并开发了“运动处方”以提高身体素质。1968 年到 1970 年先后修改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由过去的提高运动能力彻底转向了增强体力。
由于增强体力的实施,日本的青少年的体力大幅度提高。但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娱乐性和文化性,成为机械的身体训练。学生开始厌烦体育课,喜欢自己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从事学校体育研究的教师,开始批判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增强体力的弊端,主张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生涯体育和快乐体育应运而生。
1.3 实施快乐体育 重视能力和个性培养时期
20 世纪 70 年代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2 经济大国。经过西欧石油危机,日本和西方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质生产过剩,进入后工业时代。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社会带来的城市化、公害、人际关系淡漠、成人病和运动不足等,使人们感到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必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977 年日本修改了中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学校体育以生涯体育为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快乐地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在体育教学方面主张自发地自主学习,倡导以运动目的内容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握运动的特性,学习形态是以小集团学习为主,其学习方法主要有目标学习、发现学习、创造情境学习、平等学习等,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习的过程。快乐体育的实施对F1本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体育的娱乐性,容易导致体育教学凭兴趣出发,影响学生体力的增强和能力的培养。
20 世纪 80 年代后,日本向国际化、信息化和老龄化社会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实施生涯体育,日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89 年修改了学习指导要领。在生涯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又提出了新的学力观,即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关心和态度,通过体育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判断和表现能力。在体育教学年东京奥运会取得好成绩以显示战后日本的强大,1961 年颁布了“体育运动振兴法”,重视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成绩,从此,学校休育结束了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活体育。
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为了适应产业社会的需要,根据“人均所得倍增政策”和“人的能力开发政策”,逐渐淡泊竞技体育,着手研究增强国民体育的方法和措施,并开发了“运动处方”以提高身体素质。1968 年到 1970 年先后修改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由过去的提高运动能力彻底转向了增强体力。
由于增强体力的实施,日本的青少年的体力大幅度提高。但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娱乐性和文化性,成为机械的身体训练。学生开始厌烦体育课,喜欢自己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从事学校体育研究的教师,开始批判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增强体力的弊端,主张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生涯体育和快乐体育应运而生。
2、新世纪日本学校体育改革动向
2.1 确立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
日本体育保健审议会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书的指导思想和 2l 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面向新世纪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为“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使之能精力旺盛地生活和学习。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保持增进健康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以上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可以看出未来日本的学校体育将沿着以下两条主线展开,一方面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重视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另一方面重视身心一体,针对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普遍下降的现实,把提高学生的体力的运动能力放到学体育的重要的位置。
2.2 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基础
由于新修订的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将每学年 100 学时体育课(每周 3 学时)削减为 90 学时(每周 2.6 学时),体育教学内容也相应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重视基础、基本的学习内容,削减重复的教学内容。
2.3 重视对学生“学力”的培养
日本在战后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学力”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日本由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同时,城市化和高龄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运动己成为人们终身保持和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为了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为核心的新的体育学力观。新“学力观”把培养学生终身爱好运动和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作为核心内容,把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表现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第 2 位;第 3 是知识、理解和技能。新“体育学科能力论”注重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的快乐体育就是在新学力观指导下实施的。经过10 年的教学实验,在新学力观指导下的学校体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对体育的关心程度明显提高。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和态度明显增强。但是,对学生的体力、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却呈现下降趋势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日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下,对新学力观指导下的快乐体育进行反思,在新修订的学校体育指导要领中,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力提高运动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并力图在新学力观和旧学力观之中取得平衡。日本学校体育时教训值得深思,我们应引以为鉴。
2.4学校体育运动部活动
20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文部省规定中学必须设置运动部,并纳入到学校教育计划之中。运动部的活动内容以各运动项目为主,是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活动时间为每天 90min,运动部活动由校长负责管理,各科擅长体育的教师作为各部的指导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部活动。1989 年新修订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整体过程来实现的,特别是在提高学生体力、运动技能和增进健康方面除了保健体育课外,要努力搞好运动部和特别活动(特别活动是指校内运动会、各种竞赛、远足和校际比赛等),通过运动部和特别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终身健康的基础”。由于运动部活动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自主管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启示
3.1重视学生体育实践能力
新世纪的体育将进一步向国际化、大众化、多样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进行独立创造的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体育实践能力包括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科学锻炼身体、体育竞技欣赏和体育娱乐能力。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体育教学,还应在课外体育活动和家庭、社会体育全方位中进行。为此,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家庭和学校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
3.2突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目标
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了国际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突出增进健康的目标,将“健康第一”列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改革中全方位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从各种途径把最终目标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如协调各种途径共同增进学生的健康,把促进学生健康的工作与社区、家庭等其他领域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并为学生终身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奠定基础;让学生理解有关健康和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的、健康的生活能力和态度;通过运动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不仅仅是学习掌握一些运动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形成保健意识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为此,应努力提高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与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奠定基础。总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应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健康逐步成为社会的时尚追求。这就必然导致学校体育必须再次调整自己,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3.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体育培养健全人格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共识。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等则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如注重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通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而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体育课程应该在满足每个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适宜教学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给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并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来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有机联系,注重体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特殊价值,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等应得到进一步贯彻。同时,学校体育还要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技能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局限于增强和发展学生体质,应使之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3.4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及环境的变化等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通过学校体育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则是学校体育所应肩负的责任。如通过各种体育运动来加强人际交往、社会经验及社会认识,教给学生利用余暇时间的方法和必要的行动方式。通过体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拓展活动中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责任感、积极参与、诚实和团队精神等。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保持与增进健康、改善和维持适宜的健康环境的能力与态度,理解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和信念对与健康、安全和身体活动等有关的个人和群体决定与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教育课程审议会中间まとめ.教育课程の基准の改善の基本方向について(日)[Z]. 1997. 11.
[2]杉山重利(日). 21世纪の学校教育[ J].体育科教育, 1998(3).
[3]木村清人(日), 21世纪学校体育の课题と展望[J].体育科教育, 2000(3).
[4]鐘启泉.创造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寄自日本的教育报告(二)[J].教育参考, 1998, (2) .
[5]梁威,王丽译.日本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 [J].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刊, 2002(1).[6] 蒋新国, 肖海婷. 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86~89, 94.
[7] 何树彬. 身体和学习同等重要国外学校体育亮点扣描[J]. 上海教育, 2006, (18): 36~38.
[8] 项立敏. 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演变的社会学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112~115, 132.
[9] 陈 陨, 顾正俊, 陈定炫. 战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 1999, (6): 16~19.
关键词:日本;学校体育;改革;趋势;启示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一系列学校体育改革。日本的学校体育改革在演进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重视学校体育中的道德教育、体育课程的体验性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改革趋势。提倡将“生存能力”和“身心全面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终身体育意识、实际运用能力、创新和与他人合作等生存能力,将认知、经验、情感、态度、意志、能力统合于学校体育的改革过程中。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靠教育发展的国家,日本的学校体育改革很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尤其是学校体育改革演进的趋势,对我国拓展学校体育的视野,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日本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引进欧美学校体育
1.1生活体育时期
第 2 次世界大战后,1946 年由美国各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使节团对日本的教育进行全面考察和指导,并用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使日本的教育从战前的军国主义教育,转为战后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教育。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由于受美国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体育生活化,把体育运动作为手段,通過身体活动来培养人的民主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为了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建立了以体育教学为主,以俱乐部活动和自由体育活动为辅的学校体育教育整体结构模式,使体育教学、各种体育活动、俱乐部活动三位一体,在进一步同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相结合,实现体育生活化的目标。
经过一段实践后,人们感到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时教师同学生的谈话时间过长,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进度太慢,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影响体力的增强,对生活体育论提出异议。这时日本已进入产业社会的初期,面对产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1958 年日本政府下令停止对生活体育论的争论,用一刀切的形式把增强体力、提高运动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1.2 重视提高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时期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复苏了本国的经济。随着产业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培养学生的“学力”和“基础体力”已成为日本的主要任务,特别是 1952 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和 1956 年墨尔本奥运会日本的运动成绩不佳,使日本受到极大的刺激,痛感提高国民体力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1958 年修改了学习指导要领,教育由过去的教师自主地创造性教学,变为在学习指导要领统一指导下进行教学,教材也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编写。学校体育以培养学生的基础体力和运动能力为目标。学习方法上放弃问题解决学习,采用系统学习方法。为了在 1964年东京奥运会取得好成绩以显示战后日本的强大,1961 年颁布了“体育运动振兴法”,重视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成绩,从此,学校休育结束了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活体育。
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为了适应产业社会的需要,根据“人均所得倍增政策”和“人的能力开发政策”,逐渐淡泊竞技体育,着手研究增强国民体育的方法和措施,并开发了“运动处方”以提高身体素质。1968 年到 1970 年先后修改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由过去的提高运动能力彻底转向了增强体力。
由于增强体力的实施,日本的青少年的体力大幅度提高。但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娱乐性和文化性,成为机械的身体训练。学生开始厌烦体育课,喜欢自己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从事学校体育研究的教师,开始批判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增强体力的弊端,主张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生涯体育和快乐体育应运而生。
1.3 实施快乐体育 重视能力和个性培养时期
20 世纪 70 年代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2 经济大国。经过西欧石油危机,日本和西方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质生产过剩,进入后工业时代。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社会带来的城市化、公害、人际关系淡漠、成人病和运动不足等,使人们感到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必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977 年日本修改了中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学校体育以生涯体育为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快乐地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在体育教学方面主张自发地自主学习,倡导以运动目的内容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握运动的特性,学习形态是以小集团学习为主,其学习方法主要有目标学习、发现学习、创造情境学习、平等学习等,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习的过程。快乐体育的实施对F1本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体育的娱乐性,容易导致体育教学凭兴趣出发,影响学生体力的增强和能力的培养。
20 世纪 80 年代后,日本向国际化、信息化和老龄化社会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实施生涯体育,日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89 年修改了学习指导要领。在生涯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又提出了新的学力观,即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关心和态度,通过体育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判断和表现能力。在体育教学年东京奥运会取得好成绩以显示战后日本的强大,1961 年颁布了“体育运动振兴法”,重视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成绩,从此,学校休育结束了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活体育。
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为了适应产业社会的需要,根据“人均所得倍增政策”和“人的能力开发政策”,逐渐淡泊竞技体育,着手研究增强国民体育的方法和措施,并开发了“运动处方”以提高身体素质。1968 年到 1970 年先后修改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由过去的提高运动能力彻底转向了增强体力。
由于增强体力的实施,日本的青少年的体力大幅度提高。但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娱乐性和文化性,成为机械的身体训练。学生开始厌烦体育课,喜欢自己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从事学校体育研究的教师,开始批判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增强体力的弊端,主张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生涯体育和快乐体育应运而生。
2、新世纪日本学校体育改革动向
2.1 确立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
日本体育保健审议会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书的指导思想和 2l 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面向新世纪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为“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使之能精力旺盛地生活和学习。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保持增进健康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以上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可以看出未来日本的学校体育将沿着以下两条主线展开,一方面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重视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另一方面重视身心一体,针对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普遍下降的现实,把提高学生的体力的运动能力放到学体育的重要的位置。
2.2 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基础
由于新修订的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将每学年 100 学时体育课(每周 3 学时)削减为 90 学时(每周 2.6 学时),体育教学内容也相应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重视基础、基本的学习内容,削减重复的教学内容。
2.3 重视对学生“学力”的培养
日本在战后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学力”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日本由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同时,城市化和高龄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运动己成为人们终身保持和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为了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为核心的新的体育学力观。新“学力观”把培养学生终身爱好运动和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作为核心内容,把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表现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第 2 位;第 3 是知识、理解和技能。新“体育学科能力论”注重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的快乐体育就是在新学力观指导下实施的。经过10 年的教学实验,在新学力观指导下的学校体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对体育的关心程度明显提高。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和态度明显增强。但是,对学生的体力、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却呈现下降趋势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日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下,对新学力观指导下的快乐体育进行反思,在新修订的学校体育指导要领中,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力提高运动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并力图在新学力观和旧学力观之中取得平衡。日本学校体育时教训值得深思,我们应引以为鉴。
2.4学校体育运动部活动
20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文部省规定中学必须设置运动部,并纳入到学校教育计划之中。运动部的活动内容以各运动项目为主,是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活动时间为每天 90min,运动部活动由校长负责管理,各科擅长体育的教师作为各部的指导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部活动。1989 年新修订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整体过程来实现的,特别是在提高学生体力、运动技能和增进健康方面除了保健体育课外,要努力搞好运动部和特别活动(特别活动是指校内运动会、各种竞赛、远足和校际比赛等),通过运动部和特别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终身健康的基础”。由于运动部活动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自主管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启示
3.1重视学生体育实践能力
新世纪的体育将进一步向国际化、大众化、多样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进行独立创造的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体育实践能力包括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科学锻炼身体、体育竞技欣赏和体育娱乐能力。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体育教学,还应在课外体育活动和家庭、社会体育全方位中进行。为此,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家庭和学校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
3.2突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目标
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了国际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突出增进健康的目标,将“健康第一”列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改革中全方位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从各种途径把最终目标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如协调各种途径共同增进学生的健康,把促进学生健康的工作与社区、家庭等其他领域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并为学生终身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奠定基础;让学生理解有关健康和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的、健康的生活能力和态度;通过运动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不仅仅是学习掌握一些运动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形成保健意识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为此,应努力提高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与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奠定基础。总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应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健康逐步成为社会的时尚追求。这就必然导致学校体育必须再次调整自己,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3.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体育培养健全人格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共识。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等则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如注重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通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而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体育课程应该在满足每个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适宜教学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给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并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来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有机联系,注重体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特殊价值,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等应得到进一步贯彻。同时,学校体育还要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技能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局限于增强和发展学生体质,应使之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3.4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及环境的变化等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通过学校体育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则是学校体育所应肩负的责任。如通过各种体育运动来加强人际交往、社会经验及社会认识,教给学生利用余暇时间的方法和必要的行动方式。通过体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拓展活动中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责任感、积极参与、诚实和团队精神等。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保持与增进健康、改善和维持适宜的健康环境的能力与态度,理解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和信念对与健康、安全和身体活动等有关的个人和群体决定与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教育课程审议会中间まとめ.教育课程の基准の改善の基本方向について(日)[Z]. 1997. 11.
[2]杉山重利(日). 21世纪の学校教育[ J].体育科教育, 1998(3).
[3]木村清人(日), 21世纪学校体育の课题と展望[J].体育科教育, 2000(3).
[4]鐘启泉.创造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寄自日本的教育报告(二)[J].教育参考, 1998, (2) .
[5]梁威,王丽译.日本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 [J].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刊, 2002(1).[6] 蒋新国, 肖海婷. 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86~89, 94.
[7] 何树彬. 身体和学习同等重要国外学校体育亮点扣描[J]. 上海教育, 2006, (18): 36~38.
[8] 项立敏. 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演变的社会学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112~115, 132.
[9] 陈 陨, 顾正俊, 陈定炫. 战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 1999, (6):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