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課标教材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起始阶段的一年级,更是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用好教材,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感 培养
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二(1)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冬冬身高175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就是一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不致于犯,而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会这么糊涂?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数感。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0表示没有”,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见的“0”,丰富了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还有像学完了“1~5的数的认识”、“6~10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后,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样的情境图,让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动手实践中获得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教材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分类”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延伸到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比大小”时,让学生面对三只猴子和四个梨、三个桃子、二只香蕉,通过对一对、分一分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形象地与大小、等于符号挂钩,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挂钩。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了具体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三、在猜想中诱发学生的数感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当然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抓一把小棒,然后猜猜大概有几根,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有几颗,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根据自己妈妈的年龄猜猜老师的年龄;又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几厘米;在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竞猜一些商品的价格……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还有,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数感。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了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数感的发展。
四、在综合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对刚开始学习数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数的认识”,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以使自己对数的认识融会贯通。教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许多良好的素材,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数,如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来拨,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摆数字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数的组成和写法。能熟练运用以上方法表示同一个数的学生,他会没有良好的数感吗?在学习这块内容时,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找出课本的第10页、第15页、第20页”,“要学生对这些数排队,并说说出15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从左往右数它是第几个,……”,这样的操作,将“几和第几、比大小、方位”等对数的基本认知方式糅合在一起进行了练习,使学生对数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五、加强估算,发展数感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加减法估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水壶43元、茶杯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不同学生的估计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水壶后大约还有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和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这三样东西:20加40加20是80,买这三样东西大约要九十几元,所以够了。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感 培养
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二(1)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冬冬身高175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就是一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不致于犯,而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会这么糊涂?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数感。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0表示没有”,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见的“0”,丰富了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还有像学完了“1~5的数的认识”、“6~10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后,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样的情境图,让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动手实践中获得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教材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分类”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延伸到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比大小”时,让学生面对三只猴子和四个梨、三个桃子、二只香蕉,通过对一对、分一分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形象地与大小、等于符号挂钩,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挂钩。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了具体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三、在猜想中诱发学生的数感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当然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抓一把小棒,然后猜猜大概有几根,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有几颗,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根据自己妈妈的年龄猜猜老师的年龄;又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几厘米;在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竞猜一些商品的价格……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还有,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数感。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了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数感的发展。
四、在综合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对刚开始学习数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数的认识”,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以使自己对数的认识融会贯通。教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许多良好的素材,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数,如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来拨,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摆数字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数的组成和写法。能熟练运用以上方法表示同一个数的学生,他会没有良好的数感吗?在学习这块内容时,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找出课本的第10页、第15页、第20页”,“要学生对这些数排队,并说说出15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从左往右数它是第几个,……”,这样的操作,将“几和第几、比大小、方位”等对数的基本认知方式糅合在一起进行了练习,使学生对数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五、加强估算,发展数感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加减法估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水壶43元、茶杯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不同学生的估计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水壶后大约还有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和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这三样东西:20加40加20是80,买这三样东西大约要九十几元,所以够了。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