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芳,16年前出道。《温哥华悲伤一号》,《爱上你给的痛》,《割爱》,《孩子气》,是她的成名曲,红极一时。万芳是左撇子,人们说,使左手的人有异于常人的倔强。
她跋涉千里到北极看北极光,她做演员两年演出四部舞台剧,她做中广音乐网的DJ,她曾经因为失去爱情而长夜痛哭。在若干年后她发现,生命是一场接连不断的失去与得到。“拥有一切,就是失去一切”。2004年,她主演的舞台剧《收信快乐》在北京上演,台下,坐满流泪的人。
不是我们容易流泪,是这个人的声音太真实,令我们措手不及间,看见被遗忘的自己。
7岁时,她是一个叫林万芳的孩子,左撇子。
7岁时,林万芳必须要上学。林妈妈是很普通的母亲,她担心自己的女儿会因为和大家不一样被嘲笑。万芳被迫改用右手画画、写字。左手,沉睡了。
左手的故事,要到20多年后再次开始。这当中,万芳经历过爱,也经历过失去。她哭,她唱出来的歌让别人也哭,她写,随身带日记本不停地写,忽然有一天,连陪伴她的日记本也丢了,再找不到。
生命真的就是接连不断地失去吗?那我们拥有眼前一切还有什么用?
“一直到若干年前,我去听一个有关心灵成长的课,那个从国外请来的牧师让我们写一封信给自己,然后我们就进入催眠状态给自己写信。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闭着眼睛坐在椅子上,面前放着一个大大的本子,然后大家都开始写。可是我迟迟没办法开始写,突然有一个很奇怪的力量,左手,把笔抢过来开始写字,那时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用左手写字。它写:亲爱的万芳……”
这时,她眼前的画面竟是丢失的日记本,它说它在那边很好,叫她放心。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我一直都在你身边,就像你的左手一样。”
2004年,北京,北兵马司剧场。万芳出演《收信快乐》里的陈淑芬。剧中残缺的人生像一根刺,就那么犀利扎进观众的心里。她盘腿坐在剧场的地上,眼神里有一些东西令人惊心。“比如后来我为什么来演舞台剧,比如大家都说万芳为什么这么低调——因为我不要做狗仔队追逐的目标,我不要我的私生活曝光,那我必须要有所舍才有所得。我希望我还可以在路边的摊子上吃碗面。我常常觉得歌手这个身份比较像是上了装和人相处,而演员这个身份像卸了装跟人相处。”
曾经想象,歌唱到这样五内俱焚的歌手会是什么样?会不会有些痴绝的神经质,会不会像她声音里一样的不顾一切,执著倔强?她失去一段感情会是怎样的反应?要多久,她才能忘记一段刻骨铭心,要怎样的力量,才能够让她释然放下?
万芳算是一个流浪四方的女人,温哥华、威尼斯、北极、爱丁堡……她喜欢冬天的威尼斯,街道冷清,有一种繁华落尽的寂寞与诗意。
1996年她去多伦多演出舞台剧,别人告诉她,有条公路,你沿着开,一直一直开下去就可以到北极。“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北极不像感觉中那么遥远。”1999年一个下午,在DISCOVER频道里看到北极光,她听到心底有声音越来越大,让她决定亲自去看。
旅行时,万芳一定会留出一些时间写明信片,寄给自己、朋友和家人,写的过程就是在消化:这一路的旅程,看过的风景,路过的面容。
亦舒有个小说《心扉的信》,讲一个孤儿从小给杂志上的知心姐姐心扉写信,心扉也给她回信,两个人的通信保持了许多年,直到女孩结婚生子,直到她的丈夫无意中发现,那本杂志早已停刊。
原来,她一直在自己给自己写回信。
把这个故事告诉万芳时,她眨眨眼睛,微笑了:“写给自己的明信片跟给别人的绝对不一样。你下次给自己写一写就知道了。”
当她从遥远的地方回家,总是有亲手写就的明信片静静等候,那种感觉或许像天涯海角有个老朋友在不断地旅行,把旅行见闻,和你分享。
“我很喜欢心理方面的问题,花了很长时间做自我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我了解了很多,明白很多事情。在明白和了解之中,我越来越自在,我就不会刻意去羡慕那些自由的人。”
是因为,在她的心里她已经自在了。
编辑/孙栎栎
她跋涉千里到北极看北极光,她做演员两年演出四部舞台剧,她做中广音乐网的DJ,她曾经因为失去爱情而长夜痛哭。在若干年后她发现,生命是一场接连不断的失去与得到。“拥有一切,就是失去一切”。2004年,她主演的舞台剧《收信快乐》在北京上演,台下,坐满流泪的人。
不是我们容易流泪,是这个人的声音太真实,令我们措手不及间,看见被遗忘的自己。
7岁时,她是一个叫林万芳的孩子,左撇子。
7岁时,林万芳必须要上学。林妈妈是很普通的母亲,她担心自己的女儿会因为和大家不一样被嘲笑。万芳被迫改用右手画画、写字。左手,沉睡了。
左手的故事,要到20多年后再次开始。这当中,万芳经历过爱,也经历过失去。她哭,她唱出来的歌让别人也哭,她写,随身带日记本不停地写,忽然有一天,连陪伴她的日记本也丢了,再找不到。
生命真的就是接连不断地失去吗?那我们拥有眼前一切还有什么用?
“一直到若干年前,我去听一个有关心灵成长的课,那个从国外请来的牧师让我们写一封信给自己,然后我们就进入催眠状态给自己写信。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闭着眼睛坐在椅子上,面前放着一个大大的本子,然后大家都开始写。可是我迟迟没办法开始写,突然有一个很奇怪的力量,左手,把笔抢过来开始写字,那时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用左手写字。它写:亲爱的万芳……”
这时,她眼前的画面竟是丢失的日记本,它说它在那边很好,叫她放心。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我一直都在你身边,就像你的左手一样。”
2004年,北京,北兵马司剧场。万芳出演《收信快乐》里的陈淑芬。剧中残缺的人生像一根刺,就那么犀利扎进观众的心里。她盘腿坐在剧场的地上,眼神里有一些东西令人惊心。“比如后来我为什么来演舞台剧,比如大家都说万芳为什么这么低调——因为我不要做狗仔队追逐的目标,我不要我的私生活曝光,那我必须要有所舍才有所得。我希望我还可以在路边的摊子上吃碗面。我常常觉得歌手这个身份比较像是上了装和人相处,而演员这个身份像卸了装跟人相处。”
曾经想象,歌唱到这样五内俱焚的歌手会是什么样?会不会有些痴绝的神经质,会不会像她声音里一样的不顾一切,执著倔强?她失去一段感情会是怎样的反应?要多久,她才能忘记一段刻骨铭心,要怎样的力量,才能够让她释然放下?
万芳算是一个流浪四方的女人,温哥华、威尼斯、北极、爱丁堡……她喜欢冬天的威尼斯,街道冷清,有一种繁华落尽的寂寞与诗意。
1996年她去多伦多演出舞台剧,别人告诉她,有条公路,你沿着开,一直一直开下去就可以到北极。“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北极不像感觉中那么遥远。”1999年一个下午,在DISCOVER频道里看到北极光,她听到心底有声音越来越大,让她决定亲自去看。
旅行时,万芳一定会留出一些时间写明信片,寄给自己、朋友和家人,写的过程就是在消化:这一路的旅程,看过的风景,路过的面容。
亦舒有个小说《心扉的信》,讲一个孤儿从小给杂志上的知心姐姐心扉写信,心扉也给她回信,两个人的通信保持了许多年,直到女孩结婚生子,直到她的丈夫无意中发现,那本杂志早已停刊。
原来,她一直在自己给自己写回信。
把这个故事告诉万芳时,她眨眨眼睛,微笑了:“写给自己的明信片跟给别人的绝对不一样。你下次给自己写一写就知道了。”
当她从遥远的地方回家,总是有亲手写就的明信片静静等候,那种感觉或许像天涯海角有个老朋友在不断地旅行,把旅行见闻,和你分享。
“我很喜欢心理方面的问题,花了很长时间做自我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我了解了很多,明白很多事情。在明白和了解之中,我越来越自在,我就不会刻意去羡慕那些自由的人。”
是因为,在她的心里她已经自在了。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