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问题式教学,加强学习过程指导,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关键词】历史探究能力;问题式教学;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
一、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一)教师设计问题
历史问题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要进行层进设疑,以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步步认知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展历史学科素养。在教学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思考题。
1.请找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几件大事(前提、确立、发展、完善),并注明每件大事的时间和结果。
此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掌握英国政体确立的过程,从宏观上把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2.阅读课本P38最后两段和P39“历史纵横”,勾画出议会、内阁、国王的产生和权力,思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3.结合课本P39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第2、3問的设计是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深化和拔高,要求学生在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基础上,对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做出准确的理解,然后概括其特点。两个问题的设计是有联系、层层递进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深入探研,能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从而利用知识体系灵活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开放性试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近些年高考题第40题和41题的考查情况,我们了解到:命题侧重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采用开放的形式,以实现对考生历史价值的考查,让学生能够感悟和体会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辩证、客观地解释与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思路是,以开放形式,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型,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和体现历史探究精神。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
这种开放性试题较为常见,答题时只需从两种观点中选一种来回答。这道题的难点在于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严谨、科学地论证观点,考查历史观点表述能力和挖掘历史资源能力。
(三)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资源,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课时,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英国为什么选择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历史的发展起什么作用?英国的这种政体有没有局限性?这些是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比较有价值的,它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拓展,对历史现象理解的深化,教师对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不能忽视。
二、加强学习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包括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阅读教材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阶段。课前预习时要了解本课题与本单元课题的关系,课题与各小标题的关系,阅读正文、注释、地图、插图等,了解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初步建立知识结构,完成导学案预习案,记录自己预习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后阅读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形成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提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阅读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书籍。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使其巩固所学知识,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
1.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注重对历史基本线索、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等隐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重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指导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释。
4.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归纳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三)学会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要提前预习,独立思考,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只有这样,合作讨论时才能目标明确,有话可谈;其次,要善于表达与倾听,教师要培养学生有自信、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再次,要善于评价,一个小组回答完毕,先让另外的小组做出评价,哪些问题答得好,哪些问题还欠缺,哪些问题回答有误,该如何答,然后教师才作适当的点评。
三、 历史探究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依据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2017年,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鹤山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鹤山乡土历史文化,试图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有益尝试。在研究中,学生对鹤山地道美食白水角、挪糍必、吹大糍的做法做了深入了解,对鹤山本地的婚俗过大礼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践证明,通过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巩固课本所学知识,是探究历史的有效方法。
四、小结
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当然,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做法,以学生主动为主,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培养严谨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靖同咏.历史40题最后一问的开放性及备考策略——以2015、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06):57-59.
【关键词】历史探究能力;问题式教学;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
一、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一)教师设计问题
历史问题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要进行层进设疑,以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步步认知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展历史学科素养。在教学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思考题。
1.请找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几件大事(前提、确立、发展、完善),并注明每件大事的时间和结果。
此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掌握英国政体确立的过程,从宏观上把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2.阅读课本P38最后两段和P39“历史纵横”,勾画出议会、内阁、国王的产生和权力,思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3.结合课本P39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第2、3問的设计是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深化和拔高,要求学生在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基础上,对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做出准确的理解,然后概括其特点。两个问题的设计是有联系、层层递进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深入探研,能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从而利用知识体系灵活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开放性试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近些年高考题第40题和41题的考查情况,我们了解到:命题侧重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采用开放的形式,以实现对考生历史价值的考查,让学生能够感悟和体会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辩证、客观地解释与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思路是,以开放形式,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型,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和体现历史探究精神。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
这种开放性试题较为常见,答题时只需从两种观点中选一种来回答。这道题的难点在于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严谨、科学地论证观点,考查历史观点表述能力和挖掘历史资源能力。
(三)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资源,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课时,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英国为什么选择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历史的发展起什么作用?英国的这种政体有没有局限性?这些是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比较有价值的,它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拓展,对历史现象理解的深化,教师对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不能忽视。
二、加强学习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包括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阅读教材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阶段。课前预习时要了解本课题与本单元课题的关系,课题与各小标题的关系,阅读正文、注释、地图、插图等,了解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初步建立知识结构,完成导学案预习案,记录自己预习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后阅读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形成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提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阅读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书籍。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使其巩固所学知识,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
1.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注重对历史基本线索、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等隐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重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指导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释。
4.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归纳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三)学会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要提前预习,独立思考,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只有这样,合作讨论时才能目标明确,有话可谈;其次,要善于表达与倾听,教师要培养学生有自信、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再次,要善于评价,一个小组回答完毕,先让另外的小组做出评价,哪些问题答得好,哪些问题还欠缺,哪些问题回答有误,该如何答,然后教师才作适当的点评。
三、 历史探究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依据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2017年,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鹤山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鹤山乡土历史文化,试图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有益尝试。在研究中,学生对鹤山地道美食白水角、挪糍必、吹大糍的做法做了深入了解,对鹤山本地的婚俗过大礼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践证明,通过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巩固课本所学知识,是探究历史的有效方法。
四、小结
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当然,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做法,以学生主动为主,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培养严谨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靖同咏.历史40题最后一问的开放性及备考策略——以2015、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0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