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是非常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能力。同时创新思维能力也是物理学科进行逻辑思考、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高中生处于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发展与成熟的关键时期,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势在必行。故文章从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和合理的采取措施两方面着手,进而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关键词]:联想意识 辩证性实验 创新思维 学会求知 学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TQ174.1+3 文献标识码:TQ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0213-01
“匠”:指手艺工人。铁匠、铜匠、木匠、瓦匠、石匠等。“师”: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师、医师、技师、工程师等。前者重在重复着一个动作,而后者重在指导性、技巧性、创造性的工作。教育的灵魂是教人创新。所以,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传授知识的途径中,让学生有所长进,能够通过物理学习培养良好的联想意识和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使得他们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善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联想意识.引导学生知识迁移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联想开始的,联想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问题形象化,把形象化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因此要想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发现一种现象后,能迅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现象,因为联想是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如2000年上海高考物理卷第15题以现代科技中宇航员“飘浮”在地球外层空问的照片为情景,要求学生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它对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另外,在引导学生知识迁移中,应注重学生对物理规律和分析方法的迁移,把已熟知的物理模型,物理规律与所研究的物理情景相联系,利用类比等思维方法,迅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一个人发现水中s处有一个溺水者,溺水者离岸的距离SB=10m,而发现者在A处,距B点的距离为20m,此人在岸上跑步的速度为5m/s,而在水中的速度为lm/s.发现者为尽快到达溺水者处,他应在何处下水?此题考察了学生能否将光学的折射规律巧妙迁移,将原本复杂的解题过程变的简单。人在陆地和水中的运动类比成光在两中介质中的运动,陆地看作光疏介质,水看作光密介质,当处于入射角为90度的临界状态时,入沿此路径所用时间最短。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之把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创造性的运用到现实问题中去,来探索未知的问题,使学生从学会联想,学会知识迁移,并且走向思维创新。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物理实验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而忽略其探索性,即按有关条件及步骤“照方抓药”来验证一种规律或原理,而忽略了科学家们当初发现这些规律或原理的探索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最多只能将前人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从而有意识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就是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即通常采用的“结论——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易失去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维创新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探究性又称研究性,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情感与品质,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原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由原来的“结论——验证——应用”的模式,改为“观察——提出问题——猜想——验证——交流——结论——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情感得以体验和交流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课堂是见识和学生之间砥砺思想的场所。应当把学生能不能提出教师很难回答的问题当成一门课程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课堂讲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基本知识,而且要在讲课的时候,营造创造性环境。“点燃”学生的大脑,在“激发态”上共同探索物质世界。上海一位著名特级教师风趣地讲:“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这句话就揭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欲望。
1.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有一次彭桓武先生参加了一个学生博士论文答辩,多数评委认为某一项计算不够完善,结果意义不大,在评语中就不必提及了,不想彭先生不同意。他说:“这个计算虽然不够完善,但方法是他想出来的,别人还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不能总是用“完美”的问题和结果来培养学生。彭桓武先生在很多场合提到,薛定谔的教学就太“完美”,所以薛定谔没有好的学生。
2.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请同学分组去索取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谁去商店,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大家以计算和数据为理论依据,比较电热器和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发言,整节课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扩大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热器的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知识。学生对知识外延應用能力得到提高,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物理知识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神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对物理的敏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考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繁复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努力。争取站在素质教育的最前沿。伽利略说得好,“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江泽民同志也曾高瞻远瞩地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1]孟进.《物理教学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铁成.《物理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唐义刚.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4]赵恒孜.浅析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的二重性[J].物理教师,2000.
[5]刘寄星.山高海阔赞彭公fJ.物理,2005(5).
[6]彭桓武.物理天工总是鲜——彭桓武诗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联想意识 辩证性实验 创新思维 学会求知 学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TQ174.1+3 文献标识码:TQ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0213-01
“匠”:指手艺工人。铁匠、铜匠、木匠、瓦匠、石匠等。“师”: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师、医师、技师、工程师等。前者重在重复着一个动作,而后者重在指导性、技巧性、创造性的工作。教育的灵魂是教人创新。所以,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传授知识的途径中,让学生有所长进,能够通过物理学习培养良好的联想意识和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使得他们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善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联想意识.引导学生知识迁移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联想开始的,联想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问题形象化,把形象化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因此要想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发现一种现象后,能迅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现象,因为联想是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如2000年上海高考物理卷第15题以现代科技中宇航员“飘浮”在地球外层空问的照片为情景,要求学生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它对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另外,在引导学生知识迁移中,应注重学生对物理规律和分析方法的迁移,把已熟知的物理模型,物理规律与所研究的物理情景相联系,利用类比等思维方法,迅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一个人发现水中s处有一个溺水者,溺水者离岸的距离SB=10m,而发现者在A处,距B点的距离为20m,此人在岸上跑步的速度为5m/s,而在水中的速度为lm/s.发现者为尽快到达溺水者处,他应在何处下水?此题考察了学生能否将光学的折射规律巧妙迁移,将原本复杂的解题过程变的简单。人在陆地和水中的运动类比成光在两中介质中的运动,陆地看作光疏介质,水看作光密介质,当处于入射角为90度的临界状态时,入沿此路径所用时间最短。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之把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创造性的运用到现实问题中去,来探索未知的问题,使学生从学会联想,学会知识迁移,并且走向思维创新。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物理实验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而忽略其探索性,即按有关条件及步骤“照方抓药”来验证一种规律或原理,而忽略了科学家们当初发现这些规律或原理的探索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最多只能将前人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从而有意识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就是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即通常采用的“结论——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易失去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维创新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探究性又称研究性,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情感与品质,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原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由原来的“结论——验证——应用”的模式,改为“观察——提出问题——猜想——验证——交流——结论——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情感得以体验和交流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课堂是见识和学生之间砥砺思想的场所。应当把学生能不能提出教师很难回答的问题当成一门课程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课堂讲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基本知识,而且要在讲课的时候,营造创造性环境。“点燃”学生的大脑,在“激发态”上共同探索物质世界。上海一位著名特级教师风趣地讲:“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这句话就揭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欲望。
1.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有一次彭桓武先生参加了一个学生博士论文答辩,多数评委认为某一项计算不够完善,结果意义不大,在评语中就不必提及了,不想彭先生不同意。他说:“这个计算虽然不够完善,但方法是他想出来的,别人还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不能总是用“完美”的问题和结果来培养学生。彭桓武先生在很多场合提到,薛定谔的教学就太“完美”,所以薛定谔没有好的学生。
2.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请同学分组去索取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谁去商店,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大家以计算和数据为理论依据,比较电热器和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发言,整节课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扩大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热器的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知识。学生对知识外延應用能力得到提高,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物理知识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神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对物理的敏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考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繁复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努力。争取站在素质教育的最前沿。伽利略说得好,“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江泽民同志也曾高瞻远瞩地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1]孟进.《物理教学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铁成.《物理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唐义刚.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4]赵恒孜.浅析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的二重性[J].物理教师,2000.
[5]刘寄星.山高海阔赞彭公fJ.物理,2005(5).
[6]彭桓武.物理天工总是鲜——彭桓武诗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