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书写着,行走着……

来源 :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ght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西,作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学者,原为刑警三级警督,曾任《啄木鸟》杂志副主编。祖籍山东泰安,生于新疆。1991开始写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天高地阔我爱你》《中国打拐大案纪实》《中国西部禁毒调查报告》《国家荣誉》《爱别离》等。其中长篇小说《国家荣誉》,被人民网评为“2003年最有价值的二十本小说”之一,也是张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2009年11月,她的长篇纪实作品《抗战女性档案》获得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1
  
  一直关注着张西,理由之一因她是为数不多的新疆出生的女作家。看她的博客是一种享受。她惬意地行走于她感兴趣的地方,仔细写下自己的感受,放上自己拍摄的和别人拍她的照片,看着看着好像我也随她走了一圈,来了趟免费旅行。比如她最近的中东之行和新疆之行。
  张西爱美,怕老鼠,怕蛇,怕走夜路,怕独自出门,怕暴力事件。读《国家荣誉》,你根本不会想到这本书出自女性之手。时尚优雅的她并不只乐于惬意自在地自赏生活,她更愿意理性沉静地观察那些真实而并不美的东西,因而有了她第一部学术著作《毒品与社会》的诞生。
  走近她,了解她,你会发现,人生之美来自不断求变,不断学习。只要目标明确,合理规划,就能做到你所能做到的最好。
  
  2
  
  张西曾经是随警作战的记者。也正是因为这份职业经历,让她写出了《国家荣誉》这部很男人的作品。《国家荣誉》是我国第一部揭开东突恐怖主义组织神秘面纱,再现新疆公安民警反恐斗争的长篇小说。关于职业、创作与命运,张西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对吗?机会和个人的努力是连体,缺一不可为。这份职业带给我的东西,已融入我的视野、心理、性格、为人处事、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等。我想,任何一种职业都能对人的命运产生影响,只是有主动影响和被动影响、正向影响和负面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别。”
  《国家荣誉》一年内再版6次,被三十余家报刊转载。出第一版《国家荣誉》时,出版社没有透露张西的性别。由于女作家少有笔触来写这么男人的作品,因此,一些读者就猜作者是五十岁左右的男性,言下之意,这种硬题材肯定出自男作家之手。这让张西有点小小的激动。因为她自己也没想到竟然能写出很男人的作品,而且她其实胆子很小,怕老鼠,怕蛇,怕走夜路,怕独自出门,怕暴力事件。
  
  3
  
  张西曾任《啄木鸟》杂志副主编。那时,她发现了很多新人,近年来活跃在中国文坛的警界作家朱维坚(代表作《黑白道》《使命》《绝境》《暗算》,其中有的被改编为电视剧)、刘广雄(代表作《白领黑枪》《太阳滴血》《绿茵袅雄》均被改编成电视剧)、迟兰波(代表作《被告》)等人的处女作品,都是经她的手在《啄木鸟》首推后,一举成名。看到自己的“潜力投”很耀眼地成明星般闪亮登场了,张西很开心。这些明星作家后来大都成为了张西的良师益友。张西说:“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我成长的镜子。我很享受那一段编辑生涯。”
  作为一家在文坛影响力颇大的杂志副主编,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何况还要坚持写作。而张西给出的答案让人既羡慕又生气:“无论当副主编时还是现在做课题研究,我好像都属于那种早早就把活儿干完了,然后有许多时间清闲的人。我要说我很轻松,会让一些人生气,可我的工作和写作的确都很轻松,很享受。一般来说,三分之一时间我在工作,三分之一时间给家庭,三分之一时间留给自己。”
  谈到家庭,我不失时机地赶紧“八卦”:“您的先生是名敬业的警官,他本身也很忙,但对您的工作和写作非常支持,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作为女作家能谈谈您的情感生活吗?还有您对爱情、婚姻的体会和看法。”张西的回答让我汗:“与家庭有关的事可否免谈?呵呵,请谅解。”用一句直白简单的回答呵护着她的幸福,这个聪明女人应该是个经营幸福婚姻的高手。
  2007年7月,张西的小说《抗战女性档案》问世了。之前,张西正在同时攻读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两个硕士学位,并没有写作长篇的计划。问到她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她回答:“写作前后用了十个月时间,期间并未影响其他事情的正常进行。我想,只要心中有数,合理运用时间,同时做几件事也是可以的。但我平时一年只做一件事,不擅长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写那本书主要受‘抢救’意识影响,硬是抢出了一本书来,属于非常态写作。”言语间透出的从容和淡定,非常适合那些被两件以上事情同时纠缠就烦躁郁闷的人细细体会琢磨。
  
  4
  
  现在的张西,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既从事文学创作,又进行学术研究,这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体张西怎样看待呢?她说:“学术研究是我的主业,也是我的职业和饭碗;文学创作是我的副业,也是我一生的事业和精神追求。幸福的是,我既拥有学术研究的乐趣,也存有文学创作的激情。我期望到八十岁(如果能活到那把年龄)自己仍然拥有这样的活力。”
  新书《毒品与社会》是张西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同许多学术著作的作者不同,张西说:“中国的学术作品向来是给圈子里的人看的,但我希望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我正为此努力。”
  说起张西为何转行社科院系统,并且开始研究毒品,据说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
  2003年,张西还不认识毒品。2004年张西去了西部,见识了西北的漫天狂风,对毒品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由于震惊和惶恐,2005年张西写下了西部毒情。她清楚地记得,那年春节北京飘起了大雪,守着一杯清茶的她决定有所行动。她于是转行到社科院,踏上漫长而孤独的心灵长征。2006年,张西从罂粟花的美丽看到被它诱惑的生命的凋零。2007年,她倾听并记录下3000名吸毒者的心声,西到新疆,南到缅甸、泰国,北到漠河和丹东。在那里,张西看到,一些甘肃的东乡人、宁夏的回民、凉山的彝人都在以毒品来抵命,让她深感震惊。2008年张西远行香港和澳门,探讨吸毒者的相同与不同。2009年,张西在台湾感悟宗教戒毒功能。2010年张西去了中东。中东之行让她感受最深的是:毒品正在包围全世界,人类亟需创造出新的社会人格来平衡精神领域的塌陷与远离。张西说,如果生命是一段艰难行走的过程,她希望因为她,更多的人能认识毒品,并受益他们的儿孙。
  
  5
  
  走了这么多地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调查,写作更是一项劳心劳力的工作。张西的健身秘诀是走路。她说:“生命在于运动。有机会我就走路,走很多的路,让自己出汗。也打乒乓球,还是让自己出汗。出汗的时候,头脑会特别清醒,所谓神清气爽。”
  经常外出采访,很多地方条件也不是那么好,但是看张西的博客,在采访途中的她总给人感觉很“臭美”,尽管衣着休闲,但是细节处处体现着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张西说:“我喜欢香水、鲜花和时装。我基本不用化妆品,但用最好的香水。我发现,身边很多女性都能津津乐道地说出一串服装品牌,我永远没有名牌意识。我的衣服都是随意淘来的,衣柜里只有一两套上千元的正装,其余的价格大都在一两百元,也有几十元钱淘来的。但我很惬意。”
  张西是新疆人。她说:“我出生在克拉玛依,但并没有在那儿踏实地生活过。因为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姥姥带回内地老家,仅是随着她忽而内地忽而新疆地来回流动。从2002年起至今,我已到过新疆16次。成年后对新疆的认识既感性又理性,所以才激情满怀地写下《国家荣誉》和《爱别离》,算是对第二故乡的热爱给了一个佐证吧。我对于新疆的热爱之情真的是溢于言表。因为这几年偏于研究领域,所以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文学手段表现新疆题材,先搁一段吧。”
  责编/黎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