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一代宗师”——刘天华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ly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我国许多音乐人士开始对音乐有新的探索,这使民族音乐有一股新的生命力量。而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大师用尽自己毕生的心血,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改编、采集以及对民族器乐的改革,对民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开拓者、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改进社;民族音乐;二胡;音乐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73-1
  一、刘天华与国乐改进社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新音乐文化逐渐形成,相比较于西洋乐,中国民族传统音乐逐渐落后。在王光祈先生得出“国乐落后论”后,刘天华先生感同身受,当时他任教于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1927年在校长蔡元培还有其兄弟刘半农等人的支持与帮助下,刘天华发起并成立了以“提倡国乐、改进国乐、发扬国乐”为宗旨的音乐社团———“国乐改进社”,并且这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以“国乐”为核心的新型音乐社团。之后他便亲自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一篇是有许多音乐教师和音乐人士联名发起的《国乐改进社缘起》,表达出心中对当时国乐发展现状的惋惜,他们认为国乐之所以衰败皆可归因于“历经灾乱的破坏,贵族的蹂躏,加之以人材的缺乏,门户的隔阂,早已弄的零零碎碎,不成个样”,而如今能保存下来的国乐基本上都流传于民间“吹鼓手手里苟延残喘”;另一篇《我对于本社计划》。这两篇文分别表述了刘天华先生对“国乐改进社”建立的目的和准备工作。在社团的改进计划中,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集与整理,另一方面是改革与创新。根据这两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对一些民间即将失传的传统乐曲收集记录成谱,对民族乐器的收集,还有访问民间传统乐派的音乐大师,并把音乐名曲用录音机记录下来;二是“西学东渐”,学习外国的简谱和五线谱记谱法,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运用到民族乐器中;三是出版《音乐杂志》等刊物,创建音乐学校用来推广国乐达到传播效果;四是改良乐器,明确了二胡的固定音高定弦,扩大琵琶音乐等,使其音色得到很大的改善;五是介绍和引进西乐,“中西结合”的方法推动了国乐改进的步伐,创造出新的但又属于中国传统的国乐,让人们能够普遍地接受。
  二、刘天华与二胡
  民族器乐二胡能从一个民间戏曲伴奏乐器发展成现在重要的独奏乐器在舞台上表演,其功劳非刘天华先生莫属。他小时候最初接触的是西洋乐,中学时期参加过学校的军乐队学习吹号和管弦乐,之后才开始接触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就像陈振铎先生在书中表述的,刘天华虽然欣赏西乐,但因为我们的国民性质不同的因素,在中国西乐并不能占主导位置,也不适合大众口味。正因为如此,刘天华先生提出“汇通中西”的主张,“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神,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因此他以革新民族乐器二胡为突破口,在后期发展中不论是在高校教育抑或是作为独奏乐器在上舞台表演,二胡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刘天华先生将二胡作为专业带入了音乐院校的课堂,借鉴了西方器乐教学体系分析其利弊改变成适用于民乐教学的新方法,他学习了小提琴的练习曲的创编教材,创造性地吸收其练习曲编写方式,为二胡编写了47首练习曲和十首独奏曲,这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教学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些练习曲被广泛运用到二胡教学中,均属于技巧性练习曲,以专门的技巧练习教学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模仿性教学,使二胡从民间器乐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在民族器乐改革中,他学习西方器乐,通过对其构造原理、制造规格、材料选定等各方面的研究,将其方法经过自己反复的实践与琢磨,巧妙地对二胡进行了科学性的改造,他对二胡的音色进行了处理,在二胡弦质粗细、制造规格、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进,确定了二胡的固定音高,并且参考小提琴弓设计了适用于二胡的弓子;在民乐创作中,他创作了被世人广为流传的十首二胡名曲,“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良宵》《月夜》《苦闷之讴》《独弦操》《病中吟》《烛影摇红》《光明行》《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这十首乐曲中有运用到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亦有属于二胡独特音色的表现技巧,他也通过这些乐曲表达出了内心对社会黑暗的忧虑与不满,也有对美好自然的追求、对走向光明生活的期盼之情。
  三、结语
  今我国的民乐蓬勃发展,特别是二胡,能被纳入专业教学之中,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并且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独奏乐器,这都是刘天华先生的功劳。总而言之,他用尽毕生的精力,施展自己的音乐才华,为中国民族音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是我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民乐之父”。
  参考文献:
  [1]刘天华.刘天华作品全集[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8.[2]陈振铎.南胡曲选符号说略[M].女师学院期刊,1935,第三卷,第一期.
  [3]喻意志.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7.
  [4]刘北茂,育辉.华致力改革民族乐器始末[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7,(01).
  [5]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
  作者简介:
  汪淑婷,女,安徽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进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时,必须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保证理论和实践不脱节,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但是目前来讲,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增强实训条件的建设,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修改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舞蹈艺术是一门特别注重美感的艺术。舞蹈艺术创作为了不断追求美感,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需时刻为观众展示新鲜元素。由于这个特性,舞蹈在创作过程中,必需注重思维方式的创新。当然,这种创新也不是毫无章法的天马行空,它也需要遵循舞蹈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传承中创新。  关键词:舞蹈艺术;创新;思维;形体美  中图分类号:J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81-2
摘要:青花瓷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沉淀,其魅力不减当年,备受现代人的喜爱和追捧。如何发扬青花艺术,使青花瓷再创辉煌是当代陶瓷艺术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青花瓷绘技法着手,透过现代审美思维来阐述青花瓷绘笔法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青花瓷;技法;发展;审美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89-1  青花是人类心理审美需求的一种沉淀结果,证明以前人们
摘要:瓷画写意花鸟承载的中国源远流长的陶瓷艺术与文化,展现的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精神。它并不只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像和意念,而是凝聚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时代的深刻体察,它需要作者有较深的文化造诣和个人素养。  关键词:瓷画;写意花鸟;意象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88-2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陶器绘画便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