笸本恒子: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38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914年,东京一家和服店老板有了一个女儿,取名笹本恒子,名字里的“恒”字寄寓着父母对她“恒久平和”的期盼。
  少女时代的恒子,有着一大堆异想天开的梦想,母亲常说:“你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偏偏又有过人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想搞清楚。”
  恒子在女校上学时,老师问她:“记得哪个自己尊敬的人所说过的话吗?”
  她立刻说出拿破仑的话:“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老师呵呵一笑:“真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孩。”
  但恒子却固执地认为正因为天底下没有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人才要努力呀。
  当时日本女性在职场的地位极低,学校毕业后便直接嫁人。
  那是一个女性外出工作会众口唾弃的年代,可笹本恒子不想过那样一眼见底的生活,对画画十分好奇,于是毅然从专科学校的家政科辍学。
  之后,她一边在家自学绘画,一边为《每日报社》的社会版面画插图。
  后来战争爆发,恒子因为工作任务来到摄影协会,见到了林谦一先生。
  第一次见面,林谦一热情地对恒子陈述摄影的重要性,他还告诉恒子:
  美国有一个叫玛格丽特·伯克怀特的女性,在《Life》杂志非常活跃,可是日本现在连一位女性报导摄影师都没有,你要不要成为第一个女性摄影家?
  恒子的好奇心再次涌上心头,“那就试试看吧”。
  恒子随后加入新成立的“摄影协会”,一家为国外媒体提供新闻照片的机构,正式成为日本第一个女性摄影记者。
  那一年,她26岁。
  在当时,恒子学绘画已是惊世骇俗,居然还要当时很多人还并不太了解的新奇工作摄影。
  她是那么不合时宜,却又不知疲倦。
  2
  恒子不顾一切地前往各地拍摄,父母反对、外界对职业女性的歧视,像尖锥一样扎在身上,但这些都没让恒子放弃。
  无论是假日还是夜晚,只要有事件发生,她总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在拍摄后连夜迅速将照片洗印出来。
  很快,恒子结识了很多摄影界朋友,其中就有自己的先生。
  先生很欣赏恒子的才华,可爱情没能抵过漫长的岁月,各自奔波于不同的新闻专场,最终各奔东西,一别两宽。
  生活中很多女子一旦失去另一半,往往无所适从,可恒子不一样,恢复单身后,没来得及消沉就又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摄影事业里。
  1950年,日本职业摄影师协会成立,她成为创始会员,还被邀请到皇室拍摄。
  她的作品见证了日本的整个近现代历史:太平洋战争,东京奥运会,经济泡沫,3·11大地震……
  看到自己的国家被炸的面目全非,恒子忍着悲痛举起相机:
  “有时感到非常害怕但又相当好奇,不喜欢一些事物,但还是很想要亲眼目睹,我感觉非得面对这个世界不可,我必须讓人们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必须把它们拍下来。”
  这些照片亦因为独一无二而弥足珍贵。
  她以普通百姓的心声呼吁和平:“我有很多朋友的丈夫死于战争,在我们经历了可怕的战争之后,我们不应该再经历一次战争。”
  1960年代,恒子以镜头见证社会巨变、街头抗争:
  “民众威力让我非常地激动,我每天前往国会议事堂前面,时而爬上卡车上头拍照。”
  在男性主导社会的年代,对身为女性的笹本恒子而言有如此成就简直就是神话,也因此她成为许多女性心中的榜样。
  此外,恒子的冲锋陷阵为当时日本女性摄影记者的发展铺平了一条道路。
  3
  就这样,恒子一路走一路拍,一直拍到了49岁。
  直到电视机替代报纸,摄影杂志相继倒闭。
  人到中年,一个单身女性还失去了生活保障,对一般人来说无异于步入绝境,可她却笑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1962年,恒子重新拿起画笔,开了一家服装定制店设计服装。
  凭借少女时代学会的裁缝手艺,加上对审美和时尚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设计的服装被人人追捧,一抢而空。
  3年时间,她的设计工作室经营的风生水起,还雇佣了2名店员。
  然而,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成衣大量涌入市场,恒子的设计室渐渐利润微薄,关门大吉。
  52岁的她又一次从零开始,学起最时兴的欧美鲜花设计。
  “那时的我花了别人3倍多的精力来学习。”
  第二年,她便出版了《鲜花设计教室》-书。
  后来,鲜花设计热消退,她又立刻转向首饰珠宝设计,并致力于鲜花、珠宝设计行业长达10年之久。
  总之她不会闲着,在她的人生里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
  她的百岁人生里,时代翻滚的潮流一次次地将她拍离了原本的生活轨道,可她从不抱怨、不放弃。
  “一直保持微笑,难过时也要微笑。”
  51岁的她与第二任先生携手走过20年人生,可1985年,深爱的丈夫因癌症溘然长逝。
  那一年,她71岁。
  4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恒子将像一个老人那样静静度过余生时,她却将晚年活成了任何人都绝对想象不到的样子。
  71岁,恒子决定再一次拿起相机,重新回到摄影师行列,仅仅是因为“想再一次摄影”的念头。
  “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工作,和年龄没关系吧?我全心投入,想做这个,也想做那个,想做的事情一大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到年纪的问题。”
  恒子将自己已经放置几十年的老照片找出来,在全国各地举办摄影个展《恒子的昭和》。
  许多难得一见的旧时实景吸引了各家媒体记者的关注,影展大获成功。
  从此,恒子名声大振,开始自由摄影。
  她花6年时间,不顾高龄奔跑于日本各地,采访拍摄了将近100位明治时代的女性。   “过去的女性,生活在极端苛刻的男尊女卑环境里,即使那样也拼尽全力,让才能之花绽放,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在帮这些女性拍照时,恒子会非常注意自己的仪容和行为举止,她选用暗色系的口红,避免太过明艳的粉红色。
  她觉得拍摄者和被拍者之间的关系就像镜子,彼此会互相影响,所以细节要十分注意。
  拍摄中,恒子绝不会模仿任何一个人的风格,以自己的感性和观点,率直地拍下自己内心的感动。
  在1992年,她出版了《璀璨的明治女性》。
  86岁那年,恒子在法国旅行时,遇见了法国雕刻家查尔斯,之后的日子里互通信件,恒子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又开始忙起谈恋爱。
  而下定决心表白是在她96岁的时候,那年圣诞,她鼓起勇气在圣诞节卡片上写上“I LOVEYOU”寄给了对方。
  遗憾的是,她没有等到查尔斯回应的爱,死神夺走了查尔斯的生命。
  恒子甚至连查尔斯是否收到卡片都不知道,她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要满怀好奇地爱这个世界,想做什么就去做,不让剩下的生命留哪怕一点遗憾。
  5
  重返摄影界时恒子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的年龄,工作时,经常有人问她多大了?
  她总是回答:我没有年纪。
  她第一次公开年龄是在96岁,周围的人都被她吓了一大跳。
  在同事眼里,她每天都大量采访、写作,忙得不可开交,丝毫没有96岁高龄老人该有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那时的她已经97岁了。
  可恒子着急灾区复建进程的缓慢,自己直接乘船前往灾区,运用自己少年所习裁缝手艺,在当地开设起服装制作教室,帮助灾区的人们。
  一次,她在自己家中不小心摔倒了,由于独自生活,在无人发现的情况下昏迷了22个小时。
  虽然最终得到救援未出大事,但导致大腿和左手臂骨折,医生断定“她很难再站起来了”。
  人们都说:“老了,可以认命了。”
  然而,恒子固执着要站起来,她从不认命,她一生都践行的是笑着活下去。
  “97岁,想做的事情还有一大堆,如果没有梦想,人生就结束了!”
  她的话,惊呆了医生,也震撼了所有人。
  她每天努力复健,医生连连感叹:“第一次遇见97岁了,还那么认真复健的人。”
  复健时期她依旧围披肩、涂指甲油,装扮时尚,一点都不含糊。
  她还总是快乐地笑着说:“无论何时都保持微笑,即便内心感到悲伤,爱笑的人总会有好运气和好人缘。”
  奇迹发生了,恒子竟然真的成功康复了!
  6
  由于骨折一事,恒子在众人的劝说下入住养老院,但她在自己住的地方写上“镰仓”二字。
  即使在养老院,恒子也不从不消停。她在养老院的房间里,装饰着自己最喜欢的凡高的向日葵,角落里还摆着红酒柜。
  醫生总说上了年纪要多吃蔬菜豆腐,她却反其道而行,她打小就爱吃肉,爱喝红酒,到晚年也毫不节制。
  “如果不能吃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同年,恒子出版了自传《97岁的好奇心女孩》,她极少在书中谈及自己人生的苦难:
  “因为人总是讨厌那些被伤害的事情啊,就算说抱怨的话,也改变不了什么呀!”
  她的豁达给人们带去了无限能量,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2013年夏天,恒子开始了以花为主题的摄影计划,希望以花来纪念那些已经去世的好友。
  100岁那年,官方为她举办了《笹本恒子百年影展》,陪100岁的她过了一个世纪生日。
  走过百年人生,她还不想告别。
  “我觉得总有想见的人,总有想去的地方,哪还有工夫去死呀!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好奇心还在,无论多少岁总是能有新的开始。”
  100岁那年,恒子还获得日本时尚协会最佳穿着奖,是史上最高年龄获得者。
  “时尚不是靠钱堆积,而是用头脑来创造。不用花很多的钱,就能享受到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奢侈。”
  颁奖仪式上,人们问她健康秘诀,她就四个字“好好吃饭!”
  饮食一定要快乐,绝不能草率了事。
  恒子的好奇心、人生观、价值观,让她突破了年龄的极限,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年轻”的活着。
  2016年,102岁的恒子获得有摄影界奥斯卡之称的露西终身成就奖。
  独自生活,100多岁的高龄,依旧能把生活过成诗。
  自己的衣服,几乎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只要是喜欢的东西都会快速缝制成,件件原创。
  一般人到了晚年,都觉得容颜己老,就不再注意自己的形象,可恒子这个100多岁的高龄老人,仍然对时尚有着自己的态度,在她心里,美是一辈子的事。
  人们眼中的恒子:一副红色宽框眼镜,一头活波短发,穿着自己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布料亲手缝制的连衣裙,指甲和香水一一仔细搭配,永远笑眯眯。
  不管见任何人,她都要化上精致的妆容。
  “即便年老,我也不会变成枯木,至少是艳丽的干花。”
  也是有多次想着死了算了,人生起伏兴衰亦不必说,但是仔细想想决不能向年龄认输。
  笹本恒子被称为“不死女神”,其实只因一颗持续生温的好奇心,她才能在经受时代磨难后,依旧坚强地活着,并活得独一无二、妙笔生花。
  恒子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做早操后剪报,只要发现想采访的人,立马做下笔记。
  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的她,永远不允许自己懒惰。无论身处何地,她都活出自我,绝不敷衍自己。
  71岁重操相机拍摄,86岁还忙着恋爱,100岁出书,102岁获奖,至今手持相机,随时出发。
  一生都化精致的妆,穿喜欢的衣,做喜欢的事,宛若少女的笑颜,生命仿佛一道光。
  不依赖,不放纵,永远保持活力,这才是每个人的生命都该有的样子。
其他文献
摘 要:《雕虫纪历》是卞之琳研究不可回避的一部诗歌自选集,其中凝聚着诗人的自我判断和认识。联系《雕虫纪历》在1979至1984年间先后出现三个版本的历史背景,其版本的变换呈现出版本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同时表现出“权力的生产”(即福柯的权力观)倾向。其在《雕虫纪历·自序》的自我矛盾,既出于当时诗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出于当时客观背景下所造成的影响。《雕虫纪历》的三次改版不仅是以具体实践影响卞之琳研究,也以
摘 要:人物是作品创作者与受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形象的如何塑造是反映一部影片是否存在灵魂的突破口。即使以故事为主的思考方式进行创作,没有好的人物塑造,故事也会变得沉闷。在战后的亚洲电影史中,日本电影独树一帜地展示出了一种融合东方民族特征与西方电影语言的独特艺术空间。以黑泽明、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为首的三位电影大师,他们风格各不相同,却都相似地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观情感,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影片表达
摘 要:在中外文化影视作品中,翻译是跨越语言隔阂实现信息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影视剧语言文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影视剧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形态的特殊性。本文通过以影视作品The Gifted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字幕中的各种汉译策略,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最后,笔者认为,字幕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用简洁、贴切、流畅的译语给目的语观众带来与源语观众类似的观影感受。译者须综合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影片背景,人物性格等因
摘 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悼念亡友抒发深切之情的文章,是典型的“苏轼体”散文,具有文理自然、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三苏文范》中引用邱浚的评论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法之妙,而公与可之情,尤最厚也。笔端出没,却是仙品”。  关键词:《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有法;戏笑成文  作者简介:李月媛(1981-),女,回族,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
摘 要:中文和日文看似是两门很相近的语言,但从其字词、语法及句子结构来看,又存在诸多的差异。对于爱好研究日本文学、文化的人来说,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日汉翻译要求译者首先对两种语言进行充分的理解,并结合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深入的把握,将其翻译成尽可能贴近原文并易于读者理解的译本。基于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性,还需结合翻译理论和技巧。本文主要以木山捷平的小说《长春五马路》为实例,谈谈日汉翻译方法中的倒译
摘 要:在众多的美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以描写中国人形象或记载中国轶事的作品,其中美国作家布莱特·哈特则是较早描写华人形象的美国本土作家之一,哈特对神秘的“他者”中国人形象描绘比较客观且充满了幽默和揶揄的成分。哈特笔下他者化的中国人形象之所以能让人印象深刻,凭借的不仅是他入木三分的描写,还与那个时代华人与美国淘金热潮的特定时代语境有关。这使得不论是中国读者还是美国读者都能比较顺利地走进他的作品当中,
摘 要:影片以李雪莲十几年的“人代会期间进京上访、当地政府持续截访”为情节进行展开,从大处说是社会问题,从小处说是李雪莲个人价值观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政府部门工作方法不得当,是整个闹剧不断发展扩大的外部因素,但我认为李雪莲个人的内在素养与认知也是更重要的内因。一方一圆,方成规矩,李雪莲就是没有参悟这个道理,只一味的臭硬,而不知进退,才使得李雪莲历时20年也无法为自己还原一个清白,只能变成令各级官员
作者简介:邹佳妮(1997-),女,江苏省苏州市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  梅雨又淅淅沥沥地从伞上滑落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唯觉有些嫌厌的是雨丝落下时划下的一道道银线,就如编织好的铁丝网,限制了你诸多行动。我常常坐在客厅的窗边,逢到下午茶时,总不免要与管家争论几句,争论的主题大抵就是我能否去院中赏景。管家总说院中泥泞,脏了鞋袜终是不妥,再者,再大的
摘 要:一般情况下,读者在阅读一篇小说时,往往最想梳理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物的命运归宿。换言之,就是渴望寻求故事的真实面目。但是,文本中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空白”则可能会阻碍读者抵达故事的真实。不过,也正是这些“空白”和“不定点”引领着读者不断地去进行想象和思考,从而发现超越故事层的艺术真实及审美价值。当代作家张楚的小说《在云落》就是一部存在着许多“空白”的作品。对此,本文将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摘 要:徽因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代才女,在建筑史、文学等方面有着不俗的成就,而同时拥有着建筑学家、老师、爱人、母亲等身份,又使不同媒介在塑造林徽因人物形象时有了更多的素材参照。作为民国的一代才女,林徽因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留下了太多得以令世人评说的故事。随着几年来影视、网络博客、微信公众号和知乎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作为传播主体的林徽因在各种媒介的传播过程中被部分人物形象被夸大,失真,甚至与主体本身的性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