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已被大多数人熟知并运用于教学中。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和情感性较强的学科,品德微课的优化与推广运用还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本文阐述了品德微课的选题与设计需要把握“两基”,找准“三点”,微课的教学过程需要体现“四性”,为进一步优化品德微课起抛砖引玉作用。
关键词:品德;微课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61-01
“微”的基本字义为“小,细小”、“精深、精妙”、“微小,微观”,也做“少”、“隐约”、“衰落”等等意思。当我们还在孜孜探索着课堂教学方式如何转变、如何提升课堂效益时,忽如一夜“微”风来,世界走进“微”时代!正如“于无声处听惊雷”,“微课”一词成为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新宠,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正在浸入我们的教学视野。
何为微课?与“常”课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用微课?价值何在?……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当微课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时,就已经有很多智慧的老师感知着正在发生的未来趋势,顺利与未来接轨,驶入“教学之轨”的微时代。
每种新生事物都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建立系统,再修改优化,然后再实践,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这是一个“原型”塑造的过程。品德学科的微课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塑型”的过程。我们的老师中不乏“匠心精神”的老师,从很多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品德微课正在呈现她美丽的雏形。就品德微课的选题与设计、教学组织过程而言,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微课的选题与设计:“两基”“三点”
1.把握“两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谈谈微课的制作》张华)首先,品德微课的选题与设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师是否展开了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研究,这是微课设计的前提,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才能使微课的价值发挥最大化。另外,微课设计的源头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因此,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是微课设计的前提条件。微课虽小,但其设计却应该有扎实的根基。“课标研究——单元解读——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这是环环相扣的微课设计的基本环节,应当成为教师选题与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2.找准“三点”。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人文性和情感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微课选题是很容易走入“模糊式”思维状态,选题往往大而全,有的甚至出现将整节课的思路压缩成一个所谓的“微课”。还有的就是将一个故事情节改编成一个动画加配音的故事视频。品德学科微课虽然不同于其他数学、科学等逻辑性强、知识点集中的学科,不能过于理性地将某个知能点用视频的形式简单代替。但是,教师还是应该要有“点式”思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概而论。正如名家冯仑给予著名管理学家钟国兴《找点》一书:“露点才有看点,抓点方可破点。”微课要凸显“小而精”的特点,“找点”显得尤为重要,精准化的微课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微课设计需要基于“重点”,实现教学效率的突破,基于“难点”,帮助学生解疑,基于“盲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学习的方向。
二、微课的教学:体现“四性”
1.目的性。因为微课时间短,容量小,这就决定了它的指向性必须非常明确,因此,微课首先要体现“目的性”。目标的制定要简单明了,认知性目标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情意性目标要渗透在每个小环节中。
2.互动性。教学的效果是由师生双方“对话”而逐渐“逼近”的,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学生都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因此微课的教学必须体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的思考,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3.艺术性。教师微课教学的智慧还体现在课的“艺术性”上。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资源,它一定要有能足够吸引学生的特点。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教学的艺术性应该集内容的趣味性与活动的交互性为一体;而对中高段学生而言,如何艺术地进行思维的引导或方法的渗透则是重点。
4.灵活性。信息化的发展导致学生可以变成“以工具为媒介的学习的主人公”,学生的身边有“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微课作为课堂翻转的一种形式,它需要适用于各种自媒体随时随地学习。而品德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品德微課可以是基于课前活动指导的类型,可以是课中学习活动的促进类型,还可以是课后践行巩固的类型,因此更需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
现如今,我们身边虽然已是“微”风拂面的环境,见“微”知著的趋势,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随,将其信奉为一种“神器”,过分放大其“魔力”,而应认清其双重性,不要因“微”失“大”,让其喧宾夺主,占领了课堂本源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品德;微课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61-01
“微”的基本字义为“小,细小”、“精深、精妙”、“微小,微观”,也做“少”、“隐约”、“衰落”等等意思。当我们还在孜孜探索着课堂教学方式如何转变、如何提升课堂效益时,忽如一夜“微”风来,世界走进“微”时代!正如“于无声处听惊雷”,“微课”一词成为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新宠,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正在浸入我们的教学视野。
何为微课?与“常”课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用微课?价值何在?……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当微课还在“犹抱琵琶半遮面”时,就已经有很多智慧的老师感知着正在发生的未来趋势,顺利与未来接轨,驶入“教学之轨”的微时代。
每种新生事物都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建立系统,再修改优化,然后再实践,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这是一个“原型”塑造的过程。品德学科的微课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塑型”的过程。我们的老师中不乏“匠心精神”的老师,从很多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品德微课正在呈现她美丽的雏形。就品德微课的选题与设计、教学组织过程而言,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微课的选题与设计:“两基”“三点”
1.把握“两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谈谈微课的制作》张华)首先,品德微课的选题与设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师是否展开了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研究,这是微课设计的前提,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才能使微课的价值发挥最大化。另外,微课设计的源头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因此,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是微课设计的前提条件。微课虽小,但其设计却应该有扎实的根基。“课标研究——单元解读——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这是环环相扣的微课设计的基本环节,应当成为教师选题与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2.找准“三点”。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人文性和情感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微课选题是很容易走入“模糊式”思维状态,选题往往大而全,有的甚至出现将整节课的思路压缩成一个所谓的“微课”。还有的就是将一个故事情节改编成一个动画加配音的故事视频。品德学科微课虽然不同于其他数学、科学等逻辑性强、知识点集中的学科,不能过于理性地将某个知能点用视频的形式简单代替。但是,教师还是应该要有“点式”思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概而论。正如名家冯仑给予著名管理学家钟国兴《找点》一书:“露点才有看点,抓点方可破点。”微课要凸显“小而精”的特点,“找点”显得尤为重要,精准化的微课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微课设计需要基于“重点”,实现教学效率的突破,基于“难点”,帮助学生解疑,基于“盲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学习的方向。
二、微课的教学:体现“四性”
1.目的性。因为微课时间短,容量小,这就决定了它的指向性必须非常明确,因此,微课首先要体现“目的性”。目标的制定要简单明了,认知性目标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情意性目标要渗透在每个小环节中。
2.互动性。教学的效果是由师生双方“对话”而逐渐“逼近”的,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学生都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因此微课的教学必须体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的思考,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3.艺术性。教师微课教学的智慧还体现在课的“艺术性”上。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资源,它一定要有能足够吸引学生的特点。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教学的艺术性应该集内容的趣味性与活动的交互性为一体;而对中高段学生而言,如何艺术地进行思维的引导或方法的渗透则是重点。
4.灵活性。信息化的发展导致学生可以变成“以工具为媒介的学习的主人公”,学生的身边有“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微课作为课堂翻转的一种形式,它需要适用于各种自媒体随时随地学习。而品德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品德微課可以是基于课前活动指导的类型,可以是课中学习活动的促进类型,还可以是课后践行巩固的类型,因此更需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
现如今,我们身边虽然已是“微”风拂面的环境,见“微”知著的趋势,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随,将其信奉为一种“神器”,过分放大其“魔力”,而应认清其双重性,不要因“微”失“大”,让其喧宾夺主,占领了课堂本源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