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伴随着慷慨激昂的辛弃疾的《破阵子》,新编京剧《辛弃疾》拉开帷幕让观众热血沸腾,流连忘返。
济南名士多。济南要打造文化产业名人资源自然不可放过。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产业同理。所以,济南京剧院在拍了《李清照》之后又拍了大型历史京剧《辛弃疾》。
没有中国人不知道辛弃疾。辛弃疾核心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豪气冲天的男人情怀和英雄气概,二是独领风骚的豪壮词采和文学成就。这都是宝贵的精神瑰宝也是济南的骄傲。正如清代词论家陈廷焯所说:“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
于是,济南市文广新局。济南市京剧院、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将京剧《辛弃疾》搬上舞台。这是济南人在辛弃疾逝世800周年之际,向着历史深处,对民族英雄、伟大词人的眺望,是编导者的澎湃之情在心灵深处的脉动,是以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为辛弃疾塑造的大美丰碑。
如今,《辛弃疾》获得第四届京剧节银奖、第五届京剧节金奖,既是京剧界的典范也顺理成章成为济南的张重要文化名片和演艺名片。本刊采访了济南京剧院院长于鹤咏。
京剧《辛弃疾》诠释的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立志报效祖国,却郁郁不得志的生。用句话来概括,就是用辛弃疾生命中最后个清晨概括他曲折复杂的生。故事采用倒叙手法,通过词人对往事的回忆
以其立志北伐但又报国无门为切入点,表达了其几起几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有人士对《辛弃疾》如此评价进行创作者们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了辛弃疾心灵的律动并用审美的形式把这种回响与律动凝聚在舞台上。在戏中,人物的本质特征得到艺术提炼,辛词豪迈,奔放的气质与沉郁,苍凉的色调构成了这部戏的审美支点,历史悲剧与人物悲剧化为弥漫于全剧的悲剧精神提升了戏的主题立意。
关于京剧,传统和创新是业界和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有人提出,京剧之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火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京剧应该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
和传统乐剧相比,修改后的《辛弃疾》显然也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诗剧风格,时空结构空灵而又跳跃。于鹤咏介绍:“全剧用辛词串起以词传情词剧交融。”《辛弃疾》诗化而又巧妙地用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贯穿全剧,又根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点火樱桃》等辛词衍生情节,有力地塑造了辛弃疾的词人形象。“意象故事化情节悬念化铺陈时空化,这是改编后的《辛弃疾》的三大特点。”于鹤咏强调。
有人提出,《辛弃疾》的诗化风格和传统京剧迥异。当于鹤咏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辛弃疾》还是传统京剧。“在唱腔上,我们坚守了传统。主演李宝良就是奚派传人。至于剧作的诗化风格,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另外我们在舞美上进行过了一些调整给人种现代的感觉。”因此他认为:“《辛弃疾》很守规矩。”
对于京剧的传统和创新,于鹤咏的观点是鲜明的:“我认为现在主要解决的是传承问题;现在很多名家都不在了,能够把京剧传承下来就是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作为国粹,京剧的保护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至于创新我认为还是以后的事情。”所以老观众一听,《辛弃疾》还是京剧的味儿。
于鹤咏认为,现在传承京剧,关键要培养观众听京剧的氛围。因此,他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的活动。京剧进校园活动是由国家相关部委搞的活动,于鹤咏认为,济南在此方面最为积极,“政府的推动力度最大”。“我们和济南市教育局合作推动京剧进校园活动,效果非常好。”于鹤咏说,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学生们观看演出时兴致勃勃,全神贯注许多同学都将京剧知识讲座的内容记录下来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场。
他认为,学生们不一定能够人人唱京剧,但只要能够分辨唱腔和唱段,培养起对京剧的兴趣就行了。这显然活跃了京剧氛围。因为,“京剧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
至于《辛弃疾》,还有其他的亮点,国内著名的“灯光诗人”周正平的灯光设计更好地烘托了演员的表演有利于演员更好地塑造人物;音乐是《辛弃疾》一剧的灵魂,剧中音乐充分发挥了京剧酣畅甜美的韵味,以及现代音乐宏大磅礴的气势细腻柔美的质感将传统和现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于鹤咏就是此剧的舞美设计,《辛弃疾》一剧中,一只鼎一直贯穿始终这是此剧的神来之笔,也是于鹤咏的得意之作。在剧中,这只鼎起着三重作用首先,这只厚重的鼎展示了辛弃疾的人物个性在抗金的道路上,辛弃疾屡遭打击,却九死而不悔:鼎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始终不熄,又象征着辛弃疾的爱国热情始终不灭,最后,鼎还起了一个串场的作用在辛弃疾不到位时,剧中另一人物党怀英跟鼎的对话,起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总之,京剧《辛弃疾》不仅仅成为舞台艺术的精品,更成为新时代京剧新编历史剧的个杰出作品。
济南名士多。济南要打造文化产业名人资源自然不可放过。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产业同理。所以,济南京剧院在拍了《李清照》之后又拍了大型历史京剧《辛弃疾》。
没有中国人不知道辛弃疾。辛弃疾核心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豪气冲天的男人情怀和英雄气概,二是独领风骚的豪壮词采和文学成就。这都是宝贵的精神瑰宝也是济南的骄傲。正如清代词论家陈廷焯所说:“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
于是,济南市文广新局。济南市京剧院、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将京剧《辛弃疾》搬上舞台。这是济南人在辛弃疾逝世800周年之际,向着历史深处,对民族英雄、伟大词人的眺望,是编导者的澎湃之情在心灵深处的脉动,是以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为辛弃疾塑造的大美丰碑。
如今,《辛弃疾》获得第四届京剧节银奖、第五届京剧节金奖,既是京剧界的典范也顺理成章成为济南的张重要文化名片和演艺名片。本刊采访了济南京剧院院长于鹤咏。
京剧《辛弃疾》诠释的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立志报效祖国,却郁郁不得志的生。用句话来概括,就是用辛弃疾生命中最后个清晨概括他曲折复杂的生。故事采用倒叙手法,通过词人对往事的回忆
以其立志北伐但又报国无门为切入点,表达了其几起几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有人士对《辛弃疾》如此评价进行创作者们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了辛弃疾心灵的律动并用审美的形式把这种回响与律动凝聚在舞台上。在戏中,人物的本质特征得到艺术提炼,辛词豪迈,奔放的气质与沉郁,苍凉的色调构成了这部戏的审美支点,历史悲剧与人物悲剧化为弥漫于全剧的悲剧精神提升了戏的主题立意。
关于京剧,传统和创新是业界和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有人提出,京剧之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火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京剧应该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
和传统乐剧相比,修改后的《辛弃疾》显然也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诗剧风格,时空结构空灵而又跳跃。于鹤咏介绍:“全剧用辛词串起以词传情词剧交融。”《辛弃疾》诗化而又巧妙地用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贯穿全剧,又根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点火樱桃》等辛词衍生情节,有力地塑造了辛弃疾的词人形象。“意象故事化情节悬念化铺陈时空化,这是改编后的《辛弃疾》的三大特点。”于鹤咏强调。
有人提出,《辛弃疾》的诗化风格和传统京剧迥异。当于鹤咏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辛弃疾》还是传统京剧。“在唱腔上,我们坚守了传统。主演李宝良就是奚派传人。至于剧作的诗化风格,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另外我们在舞美上进行过了一些调整给人种现代的感觉。”因此他认为:“《辛弃疾》很守规矩。”
对于京剧的传统和创新,于鹤咏的观点是鲜明的:“我认为现在主要解决的是传承问题;现在很多名家都不在了,能够把京剧传承下来就是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作为国粹,京剧的保护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至于创新我认为还是以后的事情。”所以老观众一听,《辛弃疾》还是京剧的味儿。
于鹤咏认为,现在传承京剧,关键要培养观众听京剧的氛围。因此,他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的活动。京剧进校园活动是由国家相关部委搞的活动,于鹤咏认为,济南在此方面最为积极,“政府的推动力度最大”。“我们和济南市教育局合作推动京剧进校园活动,效果非常好。”于鹤咏说,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学生们观看演出时兴致勃勃,全神贯注许多同学都将京剧知识讲座的内容记录下来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场。
他认为,学生们不一定能够人人唱京剧,但只要能够分辨唱腔和唱段,培养起对京剧的兴趣就行了。这显然活跃了京剧氛围。因为,“京剧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
至于《辛弃疾》,还有其他的亮点,国内著名的“灯光诗人”周正平的灯光设计更好地烘托了演员的表演有利于演员更好地塑造人物;音乐是《辛弃疾》一剧的灵魂,剧中音乐充分发挥了京剧酣畅甜美的韵味,以及现代音乐宏大磅礴的气势细腻柔美的质感将传统和现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于鹤咏就是此剧的舞美设计,《辛弃疾》一剧中,一只鼎一直贯穿始终这是此剧的神来之笔,也是于鹤咏的得意之作。在剧中,这只鼎起着三重作用首先,这只厚重的鼎展示了辛弃疾的人物个性在抗金的道路上,辛弃疾屡遭打击,却九死而不悔:鼎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始终不熄,又象征着辛弃疾的爱国热情始终不灭,最后,鼎还起了一个串场的作用在辛弃疾不到位时,剧中另一人物党怀英跟鼎的对话,起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总之,京剧《辛弃疾》不仅仅成为舞台艺术的精品,更成为新时代京剧新编历史剧的个杰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