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126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这个媒介社会里,手机媒体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无论学者们将这一草根媒体定义为第五媒体,亦或媒体之王,都彰显了它巨大的传播威力。依据5W模式,我们描绘出手机媒体这一新媒体的传播模式,这一新兴媒体传播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手机媒体;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99-02
  
  自从加拿大著名学者、批评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惊世骇俗的理论以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到具体的媒介方式。当今社会是一个媒介社会,媒介的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有什么样的媒介,有什么样的媒介传播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模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深刻影响的是社会主导媒介的形态,而不是媒介所承载的信息。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于携带,它已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见证,作为一种最新型、最普遍的新兴媒体形式,它的传播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的发展。
  一、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中,学者们将传播形态分为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形式。在这其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直接、也是内涵最丰富的两种传播现象。
  所谓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1]。”“广义上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的类型,而狭义上的人际传播则是指在两人或两人以上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或直接面对面进行的交流活动。[2]” 是我们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方便、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传播形态。人际传播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既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交流,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可反馈性,信息反馈可以实时持续发生,这就有利于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深入度和精准度。因其互动性,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控制传播的过程和内容,但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是一个闭环,传播形式受限,且个人的信息量又非常有限,使得信息的接受者数量较小且信息传播量也很有限,信息传播无法有效地持续。
  大众传播在《韦氏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的:“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和组织化的专业人员创作传播内容,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一群广大但不确定数量的人群,密集地、大量地传递信息的行为,就称之为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的传播活动,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的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又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信息具有明显的传播者的主观态度与价值观念,谁掌握了媒介谁就可以控制信息和舆论,大众传播是媒介议程设置的最佳体现。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更为主动,是整个传播过程的出发点和主体。大众传播的特征是建立在迎合、靠拢或争取更广大的受众这一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诱导和操纵受众,左右社会舆论和时尚的方向,大众传播是社会情绪和意志的体现,决定了整个社会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多、地域分布广,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一次性传播大量信息,然而面对庞大数量的受众,传播者的目标并不明确,目的也不直接,传播的主动权掌控在传播者手中,受众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选择的自由十分有限,受众无法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互动。传播效果难以评估,成本也会相对较高。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式
  就媒体的发展历史而言,纸质(印刷)媒体、电子(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都有着它们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优势,手机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使媒体传播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传播形态的界限日趋模糊,具备通话、随时联网、完全个人、有多媒体功能、唯一全天候伴随的手机,将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形式整合起来,使得传播者的范畴无限扩大,人际传播的概念得以延伸。
  大众传播的信息经由“把关人”——即纸媒、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机构,过滤给大众,其传播模型如同一个沙漏[3](如下图1)。手机媒体发布和传递信息,不需要通过“特定把关人”。大众在海量信息中反向寻找信息。沙漏被打破,手机使社会上人人都成为媒体。
  


  
  图1大众传播的沙漏式传播模式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布赖森主编的《观念的传播》一书中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正式提出“五W模式”或称为“拉斯韦尔公式”,后经麦奎尔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五W模式:
  


  
  图2五W模式图
  对公式中的每一个W,都有一个特别的分析:
  


  
  图3[4]五W模式分析研究图
  这五大类型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层面。但是现在看来,五W模式显得相对简单,对传播的效果有了过高评估,只显示了“枪弹论”的单向传播,没有揭示出传受双方的互动平等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五W模式仍然是传播学领域研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综合性研究方法[5]。
  依据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与手机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笔者尝试绘制出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型(如图4所示),并对其略加分析。
  


  
  图4手机媒体的网络螺旋传播模型
  手机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两者可以角色互换,这种互动是传播理念的变革与发展。传播学奠基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详细分析过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后指出,传播学理论已逐渐从考虑一个传播者如何作用于一个接收者,变成考虑一个接收者是怎么对待传播。枪弹论之后,已经没有一种主要的模式是假设存在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最近的模式中,则倾向假定在传播进行中存在着试图影响另一方的活跃的双方。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即不同于以往传播形式,信息从一点出发,直达全面,接受者根据需要选定受众进行信息的重组再发送,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的身份发生转换,由此进行信息的多次传送与无限循环。正如《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一书所揭示:“传播不仅仅是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单向过程,而是具有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质,传播者、受传者总是处在互动之中。因此,传播者、受传者的角色是相互转换的。传播中的受传者,在反馈信息时则是传播者。同理,传播中的传播者在反馈信息时则是受传者。”•[6]传受双重角色互换体现了传受双方的平等关系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双向交流传播,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融合的必然。
  手机传播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传播者的层层把关,也就是在人人都是媒体的前提下,传播信息不断揉合进传播者的主观意念,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泛。而信息的主题也是开放性的,不是按照一个提前约定的规则和内在逻辑发展下去,而是由一些基本话题辐射开去,由某些话题生发出另外许多话题,针对性、指向性更强,传播效果更强大。手机信息的传播过程即从一点出发呈螺旋状盘旋上升生发至另外的一个焦点。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决定了信息在每一個网络节点(即人人都是媒体),都可以全面发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型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化的权威性、推翻了“把关人”的权威主体地位,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对等性。多个主体的出现,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性及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手机媒体的传播形态是一种高度整合的社会性传播。
  三、结 语
  波兹曼曾有过论断,高科技的媒介手段和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结果是“技术垄断”。手机媒体这样高互动、开放性的现代传播手段使得当代社会的讯息出现了传播的偏向,以往被人们熟知的现代主体被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置换成了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媒介社会的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媒介中心。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吕杰,张波,袁浩川.传播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晓白,朝西,曾帅.我手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 McQuail,D,Windahl S祝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 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 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7] 窦碧云.手机是不是第五媒体[J].东南传播,2006(1).
  [8]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 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主要以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为例,揭示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效应,并以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舆论主体之正义感与非理性的博弈为切入口,寻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融合的方法,以及网络群体极化如何趋利避害的途径,最终发挥好其舆论监督的功能。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泛娱乐化;网络正义;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48-02 
期刊
摘 要:Web2.0时代的到来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所构建的传授模式,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的浮现昭示Web2.0媒介与传统媒体迥异的角色定位,实现媒介话语权在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之间的移位、在媒介本位意识的回归中给予草根阶层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在消费主义的盛行下趋向市场化转型。正是两大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场域的话语博弈中架构了Web2.0媒介身份、其不同立场的话语交锋与认同寻求使Web2.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形象广告中视觉说服能够有效引发国际观者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变化。文章分析了两部国家广告片在不同传播理念下的视觉呈现,并从视觉说服主题确立及其表现论述了国家形象广告如何执行视觉说服思维。  关键词:说服;国家形象广告片;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36-02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1938年《世界图像的
期刊
摘 要:商业和创意的交融在于,创意不仅仅表现在对产品的设计,对概念的包装,更大范畴的创意还包括对商业模式、商业机制的开发创新。商业模式的设计是有规律可寻的,应该响应市场,加强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文化创意;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64-02    在这个商业模式日渐受到关注的时期,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应该偏向于应用性研究还
期刊
摘 要:新浪微博推出仅一年多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获得信息,微博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方式。“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已成为一次社会性的新闻事件,微博的角色正在转变。  关键词:微博;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44-02    2011年1月25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一个名为“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
期刊
摘 要:影视和影视艺术的诞生创造了现代传媒形式的革新,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传统艺术门类的生存状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图书的创作及其销售也因此受到不小冲击,并试图借助影视求得生存之道。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依托荧屏寻求受众,为图书扩大市场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影视;图书;影视同期书;畅销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66
期刊
摘 要:广州作为第16届亚运会的举行地,本土电视媒体积极参与亚运会报道竞争。本文运用调查法和文献法,对在广州地区播出的中央、省、市三级电视媒体参与广州亚运会报道情况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中央、省、市三级电视媒体在亚运会报道中,发挥各自的节目特点和优势,实现了差异化的竞争,为电视媒体在今后体育大赛赛事报道中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竞争;差异化;电视媒体;广州亚运会  中图分类号:G229.27 文献
期刊
摘 要:相比于西方,典型人物报道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报道形式,本文立足典型人物报道策划,从典型人物单篇报道和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两个方面探讨当代典型人物报道的新形式。本文以2010年11月6日前主流媒体对房玫同志事迹的系列报道为例,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典型人物报道,用历史的、扬弃的和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另外,文章还从策划和组织新闻传播的角度,考察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的问题。最终得出媒体同仁应从新闻策划
期刊
一、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具体设想  既然我国存在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国际上有成熟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及司法实践,那么,在借鉴各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作以下考虑。  (一)制度模式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在整个投资保险制度的框架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合格投资东道国的范围和代位求偿权实现的渠道,而且也间接影响着
期刊
摘 要:在中央台及各上星台的包围之下,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在本土化之外,还应注意些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见解。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新闻;竞争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86-02    当前,媒体竞争激烈异常,受众需求日渐多元,“新闻立台”仍是不少地方电视台的主流选择。面对中央台及各上星台、网络电视、手机新闻的挤压,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