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福建省罗源县统筹城乡发展势头良好,城乡经济持续壮大,面貌持续改观,公共服务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但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等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既是从根本上解决该县“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一、福建省羅源县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区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区,造成了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占全县64%农民创造出的农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5.7%,差距十分明显。城关、沿海乡镇与山区乡镇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进一步增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始终保持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5倍以上。
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优、优势不够明显等问题突出。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9∶59.7∶20.4,一产占比高于福州市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9.7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工业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效应不强。
三是社会治理面临困境。“还山退海”任务共涉及8个乡镇、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5万人,两大民生产业退出后,从业人员的转产转业工作任重道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空心村”问题严重,有能力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或创业,农村人口外流量逐年加大,部分村庄建设停滞,大片农房闲置或房屋破败,出现人口、村庄及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的空心化,成了空壳村,管理难度大。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城乡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农村多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滞后。农村公路线型差,主干线呈树杈型分布,未达到环网型有效连接,影响区域快速通达。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毁、老化等问题突出。农村供水管网建设资金紧缺,建设水平低。环境卫生设施配套率低,缺乏长效的排污处理措施。
五是公共服务保障发展落后。教育方面,“城区挤”“农村弱”,城乡校际之间差距大,师资分布不均衡。卫生方面,县级医院压力大,乡、村一级卫生院(所、室)医疗能力弱。科技方面,农村科普教育薄弱,农技指导模式单一。文体方面,城区文体配套设施规模小、开放程度低,乡、村文化站(活动中心)使用率不高,体育器械等设施覆盖率低、维护成本高。社会养老方面,城区社区配套养老服务用房紧缺,乡镇敬老院使用率仅44%。
二、存在问题分析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罗源目前统筹城乡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原因作分析,归结起来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才因素制约明显。县、乡、村三级干部队伍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工作思路狭窄、视野不宽、办法不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够。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队伍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大量流失、效力不高的困境,特别是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企业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较为不足。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城乡差距较大、发展失衡,较为突出的是土地管理制度。在征收农村土地过程中,农民并没有完全公平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当前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在农村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活动面临后顾之忧,制约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向农村流动。同时,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基础建设、住房等社会保障体制,也存在城市和农村区别,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是财政投入与金融支持较弱。受经济下行、钢铁行业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高库存等因素影响,财政减收情况严重。财政投资政策“重城镇,轻农村”,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投资仅占32%,城镇投资是农村投资的2.13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与建设,农村远远滞后于城镇。金融政策“偏好城市,吝啬农村”。在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的双重影响下,金融机构大多不愿意发展农村金融业务。
四是政策导向与考核机制不够科学。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政策惯性,认为在城市发展产业就是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农村,存在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服务的现象,导致农村服务业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置上看,主要注重经济指标设置,城乡统筹发展指标占比较少,在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中,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突出“一张蓝图”,强化规划引领。树立“全域罗源”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两翼崛起、三带并进”的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县域“多规合一”“一张图”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利用等多部门规划及其上位规划及时对接的模式,动态调整完善规划。加强县、乡、村三级空间总体谋划,补充更新产业布局、旅游发展、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并在“多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上重点推动在项目预生产阶段保障项目符合“一张图”的管控要求。
二是坚持“双轮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全力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三美融合”和宜居、宜业、宜游“三宜结合”的美丽特色小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二是全力打造蓝色港湾。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推进山海联动,三产融合,唱响山海“交响曲”,全力打造蓝色港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促农、以二带三”,坚持走渔业产业化道路“渔旅结合、生态发展”,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升一产、服务二三产业”,坚持走三产多元化的道路“优化结构、融合发展”。
三是创新“三大机制”,激发发展新活力。一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推动治理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探索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优化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二是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构建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均衡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城乡公共事业。三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金融政策资金支持。
四是实施“四大计划”,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计划。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秀美的宜居城市。打造绿色“罗川氧吧”,建设生态秀美乡村,构建绿色“清水走廊”。二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依据旅游资源禀赋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多区域和多中心布局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两带四区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三是实施品牌引领计划。着力打造“畲风海韵·大美罗川”县域品牌,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四是实施人才培育计划。注重人才“聚引育留”,优化人才战略布局,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打造“人才强县”。
一、福建省羅源县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区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区,造成了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占全县64%农民创造出的农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5.7%,差距十分明显。城关、沿海乡镇与山区乡镇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进一步增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始终保持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5倍以上。
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优、优势不够明显等问题突出。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9∶59.7∶20.4,一产占比高于福州市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9.7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工业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效应不强。
三是社会治理面临困境。“还山退海”任务共涉及8个乡镇、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5万人,两大民生产业退出后,从业人员的转产转业工作任重道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空心村”问题严重,有能力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或创业,农村人口外流量逐年加大,部分村庄建设停滞,大片农房闲置或房屋破败,出现人口、村庄及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的空心化,成了空壳村,管理难度大。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城乡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农村多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滞后。农村公路线型差,主干线呈树杈型分布,未达到环网型有效连接,影响区域快速通达。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毁、老化等问题突出。农村供水管网建设资金紧缺,建设水平低。环境卫生设施配套率低,缺乏长效的排污处理措施。
五是公共服务保障发展落后。教育方面,“城区挤”“农村弱”,城乡校际之间差距大,师资分布不均衡。卫生方面,县级医院压力大,乡、村一级卫生院(所、室)医疗能力弱。科技方面,农村科普教育薄弱,农技指导模式单一。文体方面,城区文体配套设施规模小、开放程度低,乡、村文化站(活动中心)使用率不高,体育器械等设施覆盖率低、维护成本高。社会养老方面,城区社区配套养老服务用房紧缺,乡镇敬老院使用率仅44%。
二、存在问题分析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罗源目前统筹城乡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原因作分析,归结起来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才因素制约明显。县、乡、村三级干部队伍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工作思路狭窄、视野不宽、办法不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够。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队伍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大量流失、效力不高的困境,特别是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企业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较为不足。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城乡差距较大、发展失衡,较为突出的是土地管理制度。在征收农村土地过程中,农民并没有完全公平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当前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在农村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活动面临后顾之忧,制约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向农村流动。同时,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基础建设、住房等社会保障体制,也存在城市和农村区别,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是财政投入与金融支持较弱。受经济下行、钢铁行业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高库存等因素影响,财政减收情况严重。财政投资政策“重城镇,轻农村”,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投资仅占32%,城镇投资是农村投资的2.13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与建设,农村远远滞后于城镇。金融政策“偏好城市,吝啬农村”。在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的双重影响下,金融机构大多不愿意发展农村金融业务。
四是政策导向与考核机制不够科学。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政策惯性,认为在城市发展产业就是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农村,存在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服务的现象,导致农村服务业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置上看,主要注重经济指标设置,城乡统筹发展指标占比较少,在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中,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突出“一张蓝图”,强化规划引领。树立“全域罗源”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两翼崛起、三带并进”的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县域“多规合一”“一张图”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利用等多部门规划及其上位规划及时对接的模式,动态调整完善规划。加强县、乡、村三级空间总体谋划,补充更新产业布局、旅游发展、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并在“多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上重点推动在项目预生产阶段保障项目符合“一张图”的管控要求。
二是坚持“双轮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全力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三美融合”和宜居、宜业、宜游“三宜结合”的美丽特色小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二是全力打造蓝色港湾。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推进山海联动,三产融合,唱响山海“交响曲”,全力打造蓝色港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促农、以二带三”,坚持走渔业产业化道路“渔旅结合、生态发展”,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升一产、服务二三产业”,坚持走三产多元化的道路“优化结构、融合发展”。
三是创新“三大机制”,激发发展新活力。一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推动治理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探索社会服务项目化运作,优化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二是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构建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均衡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城乡公共事业。三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金融政策资金支持。
四是实施“四大计划”,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计划。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秀美的宜居城市。打造绿色“罗川氧吧”,建设生态秀美乡村,构建绿色“清水走廊”。二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依据旅游资源禀赋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多区域和多中心布局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两带四区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三是实施品牌引领计划。着力打造“畲风海韵·大美罗川”县域品牌,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四是实施人才培育计划。注重人才“聚引育留”,优化人才战略布局,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打造“人才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