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使企业面临来自整个国际范围内的激烈竞争。随着“蓝海”战略理论的发展,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的目标不应仅是击败竞争对手,而应该着眼于分享、创造不断成长的市场。企业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近年来,西方国家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尝试组建战略联盟,从纯粹竞争走向合作竞争。竞合环境下的战略联盟作为新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新创举,有利于企业整合优势资源、科学发展、建立竞争优势,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战略联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尝试对提高战略联盟稳定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竞合环境;战略联盟;稳定性
一、战略联盟理论概述
战略联盟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那杰尔提出。面对全球化竞争,完全“损人利己”的时代已经终结,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低成本、差异化已经很难保持持续竞争力,在竞合环境下要生存必须寻求合作,力求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战略管理理论偏重于竞争与竞争优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赢得市场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重点。迈克·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而很难在整条“价值链”上全面领先,企业应立足于价值链优势环节展开合作,某求整体收益最大化,这也成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动力。泰吉、奥兰斯提出的战略缺口假说则认为竞争环境的变化催生了战略联盟,企业客观竞争环境要求他们取得的绩效目标与依靠自身资源、能力所实现的绩效之间的战略缺口越大,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动力越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的边界,该理论被推广到战略联盟领域即当企业间交易成本过高时,建立战略联盟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网络理论战略联盟可视为企业间的网络化系统,扩大了企业的资源边界,通过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弥补资源不足。另外,联盟协同动力学揭示了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系统理论则为探究联盟稳定发展,最终达成战略目标指明了方向。
国内学者对战略联盟形成的环境、动因和本质进行了初步探究。进而从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资产互补性方面分析了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不同学者从合作动力、博弈论、资源互补等不同角度探究了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
二、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涵义及标准
战略联盟的定义尚莫衷一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认为,战略联盟是有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实现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股权或契约联结等方式结成的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1.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涵义
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是指战略联盟作为一种企业竞争合作形式、一个整体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波动、相对稳定状态的性质。任何组织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冲突,本文研究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即是联盟内企业调解矛盾冲突、协调一致、健康发展的能力。
战略联盟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一成不变的战略联盟柔性不足、缺乏活力,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战略联盟稳定性既包括在一定时空内的结构、状态稳定,又要求企业在运动、矛盾、冲突中保持稳定,获得收益,健康发展。
2.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标准
战略联盟稳定性主要通过联盟内各企业的伙伴关系的稳固程度反应出来。常见的研究标准有两方面:
第一,竞合关系的波动性。联盟内竞争、合作企业间的关系时而紧密,时而松散,一定程度的疏远是允许的,但伙伴关系波动超过一定程度或联盟企业过分疏远,则战略联盟稳定性较差。
第二,竞合关系的发展性。战略联盟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健康发展的战略联盟会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战略联盟也需要吸纳新成员。联盟成员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会对联盟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造成的成员间伙伴关系波动是否超出一定范围也是评判稳定性的重要标准。
三、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1.联盟伙伴匹配性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对企业结成稳定的战略联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联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需要联盟成员相互匹配。联盟伙伴选择不当往往是导致联盟不稳定的首要原因,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要综合考虑彼此的兼容性、能力与可置信程度。
(1)兼容性
企业的兼容体现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战略、规模、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兼容性不足是导致联盟不稳定的主要内生因素,如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不兼容会导致联盟内部矛盾,一旦不可调和将直接导致联盟瓦解;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差异较大、无法互补会导致合作伙伴互相拖累;战略目标不兼容,战略联盟则无法结成。
(2)能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仅依靠自身的能力已难以应对复杂的竞争格局。缔结战略联盟的初衷多是为了获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弥补自身不足,集中优势资源实现战略目标。这就需要合作伙伴具备相当的能力,能力相差悬殊或者各方能力都比较薄弱的联盟很难维持稳定,只有强强联盟才能相对持久。
(3)信任
联盟企业通过履行承诺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选择联盟伙伴仅考虑能力上的互补与资源上的支持不足以保证联盟稳固,健康的联盟关系要求各企业均对联盟做出贡献,选择仅为了弥补自身不足或获取资源的战略伙伴会使联盟一开始就陷入被动依赖的关系,对联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威胁。
2.收益风险对称性
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取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共生经济使收益预期增加。
第一,企业通过合作实现分工专业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联盟规模的扩大可增强联盟议价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共享客户资源,分享营销渠道,从而减少过度竞争,实现规模经济。第二,企业可以借助联盟伙伴的资源和能力弥补自身不足,扩大经营范围,分散风险以获得范围经济;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减少谈判成本、履约成本等交易费用。第三,战略联盟不一定要形成严格的等级结构,通过缔结联盟整合资源、规范管理,避免盲目研发与生产,保持组织灵活性,提升联盟综合竞争力,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获得速度经济。第四,相当数量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而结盟,以弥补自身不足,避免浪费与过度竞争,从而实现共生经济。 当代企业面临更为复发多变的竞争环境,未来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冒然结盟可能会使企业经受不必要的牵绊,加速衰亡。盲目加入战略联盟也存在核心技术外泄、丧失竞争优势甚至被兼并的风险。
企业为追逐个体无法获得的利益而结成联盟。缔结联盟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预期收益,同时战略联盟也会面临诸多风险,预期收益与潜在风险是否对称决定了战略联盟的稳定程度。
3.战略联盟管理能力
联盟管理能力关系到联盟的稳定程度。联盟是超越企业边界的新型组织形式,不能仅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客观上要求联盟成员既保持相对独立又具备协作管理能力。
联盟成员的管理方式与组织结构存在差异,不成熟的联盟易出现权责不明、沟通障碍、决策迟缓等问题,导致联盟成员间、企业内部的冲突。因此联盟成员问题解决、综合管理的能力将对联盟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
四、增强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措施
1.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融合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及员工互相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文化融合是塑造共同价值观、实现战略契合的基础,对促进联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促进文化融合首先要树立“共赢”的观念,竞合环境下,企业间一方的收益不一定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而是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正和博弈。克服文化差异,需要联盟成员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文化融合。适当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文化、信息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其对文化融合的促进效率更高。战略联盟在推进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利益冲突与摩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减少矛盾与摩擦,推进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2.构建核心能力
维持联盟稳定需要企业能力的匹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培植核心能力成为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核心能力指企业获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能力通常以知识、技术为基础,是支撑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难以替代、难以模仿。
加强战略联盟稳定性,企业要准确识别自身核心能力;通过知识管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定期审视核心能力培植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构建核心能力,协同进步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身核心能力,避免核心竞争优势外泄或丧失独特性,由此造成企业丧失独立性,甚至被联盟成员兼并,致使联盟瓦解。
3.增进信任
信任是合作各方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表现出的彼此信赖。增进信任首先需要合作双方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信守承诺,培养默契;其次,要培养契约精神,严格遵守协定;再次,完善激励、惩罚机制,增加违约失信成本,规范企业行为;最后,合作伙伴应适当提高宽容度,减少摩擦和冲突,增进互信,增强联盟稳定性。
4.提升管理水平
联盟作为一种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既要求联盟球儿保持相对独立又要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以维持战略联盟的和谐稳定。
战略联盟面临管理滞后、企业冲突、结构差异等管理问题,要求战略联盟实现管理理念、模式的全面升级。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信息化为战略联盟提供了协调统一、相对开放的管理途径。企业应实现管理思想的信息化转变,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业务范围,与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借助信息技术推进价值链优化,构建现代管理模式,实现战略企业协同互动,巩固联盟稳定性。
5.组织学习
战略联盟处在发展变革当中,需要联盟成员不断学习成长,联盟企业成长的不均衡将破坏联盟的稳定性。战略联盟应鼓励组织系统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实现动态稳定。联盟成员要善于向合作伙伴学习,各企业也要秉承分享共赢的合作态度培养合作企业,实现协同成长。联盟伙伴也可通过协同研发、生产增加信赖,共享知识,协同进步,增强稳定性。
五、结论
竞合环境下的企业关系不是单纯的合作或竞争,而是二者并存的新型关系,战略联盟稳定性是决定战略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战略联盟稳定性是动态的相对稳定,联盟伙伴的匹配性、收益风险对称性、文化融合及综合管理能力都将影响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战略联盟应以文化融合为基础,构建核心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增进相互信任,组织学习协同进步以提升战略联盟稳定性,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菲琼,范良聪.基于合作与竞争的战乱联盟稳定性分析.管理世界,2007,7:102-110
[2]蔡继荣.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7):133-142
[3]攀友平,陈静宇.公司战略联盟选择的决策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102-105
[4]力启.战略联盟: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国兵工,1997,1:114-115
[5]修振威,刘国新,王轩.战略联盟与核心能力培养.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2:10-11
作者简介:
刘通(1991-),男,籍贯:山东省潍坊市,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关键词】竞合环境;战略联盟;稳定性
一、战略联盟理论概述
战略联盟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那杰尔提出。面对全球化竞争,完全“损人利己”的时代已经终结,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低成本、差异化已经很难保持持续竞争力,在竞合环境下要生存必须寻求合作,力求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战略管理理论偏重于竞争与竞争优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赢得市场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重点。迈克·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而很难在整条“价值链”上全面领先,企业应立足于价值链优势环节展开合作,某求整体收益最大化,这也成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动力。泰吉、奥兰斯提出的战略缺口假说则认为竞争环境的变化催生了战略联盟,企业客观竞争环境要求他们取得的绩效目标与依靠自身资源、能力所实现的绩效之间的战略缺口越大,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动力越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的边界,该理论被推广到战略联盟领域即当企业间交易成本过高时,建立战略联盟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网络理论战略联盟可视为企业间的网络化系统,扩大了企业的资源边界,通过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弥补资源不足。另外,联盟协同动力学揭示了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系统理论则为探究联盟稳定发展,最终达成战略目标指明了方向。
国内学者对战略联盟形成的环境、动因和本质进行了初步探究。进而从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资产互补性方面分析了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不同学者从合作动力、博弈论、资源互补等不同角度探究了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
二、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涵义及标准
战略联盟的定义尚莫衷一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认为,战略联盟是有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实现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股权或契约联结等方式结成的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1.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涵义
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是指战略联盟作为一种企业竞争合作形式、一个整体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波动、相对稳定状态的性质。任何组织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冲突,本文研究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即是联盟内企业调解矛盾冲突、协调一致、健康发展的能力。
战略联盟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一成不变的战略联盟柔性不足、缺乏活力,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战略联盟稳定性既包括在一定时空内的结构、状态稳定,又要求企业在运动、矛盾、冲突中保持稳定,获得收益,健康发展。
2.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标准
战略联盟稳定性主要通过联盟内各企业的伙伴关系的稳固程度反应出来。常见的研究标准有两方面:
第一,竞合关系的波动性。联盟内竞争、合作企业间的关系时而紧密,时而松散,一定程度的疏远是允许的,但伙伴关系波动超过一定程度或联盟企业过分疏远,则战略联盟稳定性较差。
第二,竞合关系的发展性。战略联盟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健康发展的战略联盟会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战略联盟也需要吸纳新成员。联盟成员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会对联盟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造成的成员间伙伴关系波动是否超出一定范围也是评判稳定性的重要标准。
三、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1.联盟伙伴匹配性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对企业结成稳定的战略联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联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需要联盟成员相互匹配。联盟伙伴选择不当往往是导致联盟不稳定的首要原因,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要综合考虑彼此的兼容性、能力与可置信程度。
(1)兼容性
企业的兼容体现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战略、规模、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兼容性不足是导致联盟不稳定的主要内生因素,如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不兼容会导致联盟内部矛盾,一旦不可调和将直接导致联盟瓦解;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差异较大、无法互补会导致合作伙伴互相拖累;战略目标不兼容,战略联盟则无法结成。
(2)能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仅依靠自身的能力已难以应对复杂的竞争格局。缔结战略联盟的初衷多是为了获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弥补自身不足,集中优势资源实现战略目标。这就需要合作伙伴具备相当的能力,能力相差悬殊或者各方能力都比较薄弱的联盟很难维持稳定,只有强强联盟才能相对持久。
(3)信任
联盟企业通过履行承诺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选择联盟伙伴仅考虑能力上的互补与资源上的支持不足以保证联盟稳固,健康的联盟关系要求各企业均对联盟做出贡献,选择仅为了弥补自身不足或获取资源的战略伙伴会使联盟一开始就陷入被动依赖的关系,对联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威胁。
2.收益风险对称性
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取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共生经济使收益预期增加。
第一,企业通过合作实现分工专业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联盟规模的扩大可增强联盟议价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共享客户资源,分享营销渠道,从而减少过度竞争,实现规模经济。第二,企业可以借助联盟伙伴的资源和能力弥补自身不足,扩大经营范围,分散风险以获得范围经济;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减少谈判成本、履约成本等交易费用。第三,战略联盟不一定要形成严格的等级结构,通过缔结联盟整合资源、规范管理,避免盲目研发与生产,保持组织灵活性,提升联盟综合竞争力,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获得速度经济。第四,相当数量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而结盟,以弥补自身不足,避免浪费与过度竞争,从而实现共生经济。 当代企业面临更为复发多变的竞争环境,未来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冒然结盟可能会使企业经受不必要的牵绊,加速衰亡。盲目加入战略联盟也存在核心技术外泄、丧失竞争优势甚至被兼并的风险。
企业为追逐个体无法获得的利益而结成联盟。缔结联盟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预期收益,同时战略联盟也会面临诸多风险,预期收益与潜在风险是否对称决定了战略联盟的稳定程度。
3.战略联盟管理能力
联盟管理能力关系到联盟的稳定程度。联盟是超越企业边界的新型组织形式,不能仅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客观上要求联盟成员既保持相对独立又具备协作管理能力。
联盟成员的管理方式与组织结构存在差异,不成熟的联盟易出现权责不明、沟通障碍、决策迟缓等问题,导致联盟成员间、企业内部的冲突。因此联盟成员问题解决、综合管理的能力将对联盟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
四、增强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措施
1.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融合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及员工互相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文化融合是塑造共同价值观、实现战略契合的基础,对促进联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促进文化融合首先要树立“共赢”的观念,竞合环境下,企业间一方的收益不一定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而是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正和博弈。克服文化差异,需要联盟成员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文化融合。适当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文化、信息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其对文化融合的促进效率更高。战略联盟在推进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利益冲突与摩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减少矛盾与摩擦,推进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2.构建核心能力
维持联盟稳定需要企业能力的匹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培植核心能力成为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核心能力指企业获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能力通常以知识、技术为基础,是支撑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难以替代、难以模仿。
加强战略联盟稳定性,企业要准确识别自身核心能力;通过知识管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定期审视核心能力培植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构建核心能力,协同进步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身核心能力,避免核心竞争优势外泄或丧失独特性,由此造成企业丧失独立性,甚至被联盟成员兼并,致使联盟瓦解。
3.增进信任
信任是合作各方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表现出的彼此信赖。增进信任首先需要合作双方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信守承诺,培养默契;其次,要培养契约精神,严格遵守协定;再次,完善激励、惩罚机制,增加违约失信成本,规范企业行为;最后,合作伙伴应适当提高宽容度,减少摩擦和冲突,增进互信,增强联盟稳定性。
4.提升管理水平
联盟作为一种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既要求联盟球儿保持相对独立又要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以维持战略联盟的和谐稳定。
战略联盟面临管理滞后、企业冲突、结构差异等管理问题,要求战略联盟实现管理理念、模式的全面升级。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信息化为战略联盟提供了协调统一、相对开放的管理途径。企业应实现管理思想的信息化转变,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业务范围,与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借助信息技术推进价值链优化,构建现代管理模式,实现战略企业协同互动,巩固联盟稳定性。
5.组织学习
战略联盟处在发展变革当中,需要联盟成员不断学习成长,联盟企业成长的不均衡将破坏联盟的稳定性。战略联盟应鼓励组织系统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实现动态稳定。联盟成员要善于向合作伙伴学习,各企业也要秉承分享共赢的合作态度培养合作企业,实现协同成长。联盟伙伴也可通过协同研发、生产增加信赖,共享知识,协同进步,增强稳定性。
五、结论
竞合环境下的企业关系不是单纯的合作或竞争,而是二者并存的新型关系,战略联盟稳定性是决定战略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战略联盟稳定性是动态的相对稳定,联盟伙伴的匹配性、收益风险对称性、文化融合及综合管理能力都将影响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战略联盟应以文化融合为基础,构建核心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增进相互信任,组织学习协同进步以提升战略联盟稳定性,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菲琼,范良聪.基于合作与竞争的战乱联盟稳定性分析.管理世界,2007,7:102-110
[2]蔡继荣.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7):133-142
[3]攀友平,陈静宇.公司战略联盟选择的决策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102-105
[4]力启.战略联盟: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国兵工,1997,1:114-115
[5]修振威,刘国新,王轩.战略联盟与核心能力培养.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2:10-11
作者简介:
刘通(1991-),男,籍贯:山东省潍坊市,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