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沉浸式教学含义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的影响因素,提出唤醒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沉浸意识,沉浸式教学内容要凸显挑战与技能平衡,以创设数字化学习场域丰富沉浸式教学情境等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沉浸意识 学习场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65-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5G、全息传感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迈入以沉浸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新技术在拓展人类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认知模式,极大地赋能教育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以此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由沉浸技术催生的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s),由于能聚焦学生学习需求,实现沉浸体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变革教学方式并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沉浸式教学过程中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鲜活起来,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一、沉浸式教学的含义
何为“沉浸”,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着不同观点。早在1975年,美国心理学教授Mihaly Csikzentmihalyi就提出沉浸理论,他认为沉浸是“全身心投入某一事件或是某一活动后而呈现出的一种忘我状态”。之后,有学者陆续从多学科、多视角探究与构建沉浸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沉浸”的内涵与外延。例如,美国学者威廉·立德威尔(William Lidwell)从心理学视角,将“沉浸”称之为“心流”,认为沉浸是指“个体无视外界存在,将精力全部心流般地投注在某种活动当中所达到的一种忘我状态”;中国学者苏丽从传播学视角,认为沉浸是“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阻隔,实现了身体在场”。而在教育领域,有学者指出“沉浸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学习理论等主张契合”,学生在境身合一的沉浸空间中能清晰感知任务目标,对学习内容能有效得到即时反馈,在沉浸体验过程中能顺利实现情感共鸣和知识迁移,完成知识建构。经过近50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虚拟交互环境的出现,沉浸理论开始延伸至人机交互和网络领域,影响沉浸的因素也日趋复杂。
当沉浸理论被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便出现了沉浸式教学这一概念。沉浸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置于特定环境之中,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基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沉浸不仅是个体投入某项活动或某件事件的主观体验,也是一种客观教育手段。它通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具有深度沉浸感的真实或仿真教育情境,能有效解决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教学内容诠释不够鲜活、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教学范式。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应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需求创设具有沉浸感、在场感、交互感的教学情境,采取体验式、情景式和对话式教学方法,制定富有趣味性、参与性和适当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在真实仿真的情境中,通过参与体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进一步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内容进行重构式理解,并接受其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Mihaly Csikzentmihalyi认为,沉浸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目标清晰与反馈即时、挑战与技能匹配、活动与意识融合、注意力集中、潜在的控制感、自我意识消失、时间知觉扭曲、发自内心地参与活动等方面。在此,主要从个体和情境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首先,个体(教师与学生)的沉浸意识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实效的主观因素。沉浸理论强调沉浸活动与意识融合。至于什么是沉浸意识,从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它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能巧妙运用多种沉浸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受教过程中能发自内心地参与活动并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沉浸活动与沉浸意识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对沉浸式教学的认知是主体性的,其在创设沉浸情境、采用沉浸教学手段,进而使其获得沉浸感之前就已经具备相应的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学生在沉浸式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沉浸也是主体性的,学生只有意识到沉浸本身是一种目的,才能在沉浸中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暂时达到忘我状态和产生相应的愉悦感,进而促进个体在具身化、在场化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由此可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共同建构的,沉浸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沉浸教学主体性发挥程度,还取决于学生学习沉浸主动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教师是否意识到沉浸教学的重要性,是否具备多途径开展沉浸教学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沉浸的意识,是否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而发自内心地参与沉浸活动,是否努力發挥自身的潜能,对沉浸式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情境创设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实效的客观因素。沉浸理论强调把学习环境与教育情境统一起来,通过创设真实仿真情境,帮助学生沉浸地体验、具象地理解、逼真地实践,并在能力与挑战的持续动态平衡中获得愉悦感与实现自身成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主体的体验和人际互动,教学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要传递什么样的内容,更要关注在何种环境之中以何种方式呈现所传递的内容。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或是一台电脑、一个课件的单向度灌输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缺乏时代感和亲和力的教学容易造成“人不在场”,很难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一方面,沉浸式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诱发学生沉浸体验。例如,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内容时,组织学生到当地人民法院开展模拟法庭的实训,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无疑会使学习者注意力集中,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讲授中国革命道德内容时,突出教学场景的逼真性和交互性,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红色场馆故居、遗址遗迹等进行实地考察,邀请革命老战士和红色讲解员为学生讲述红色故事,使学生在沉浸体验中对授课内容形成情感共鸣,产生重构式理解,进而将教学所传递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沉浸式教学通过创设虚拟仿真情景,引发学习者获得自感官层面到心理层面的沉浸。依托VR和AR等数字技术,既可以模拟再现真实情境,又可以创造不同于真实情境的虚拟情境,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对学习者感官产生立体刺激,使学生在全神贯注中以更加生动和形象的方式理解和建构知识,以更丰富和立体且可重复的方式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除了个体沉浸意识和教学情境创设这两个影响因素,还需要重视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对沉浸式教学效果的影响,且三者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简单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立体交织和协同发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创设只注重营造栩栩如生、赏心悦目、境身合一的教学情景,或是将沉浸式教学简单理解为只需要依托信息技术采用VR和AR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就可以实现,那么就会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使教学活动由于内容不够丰富和生动而出现吸引力不足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沉浸感不强等问题。反之,如果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忽视了沉浸式教学情境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不足,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情、共鸣和共行,影响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的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育人实效。传统自上而下的传达式“教师说—学生听”,单一和静态的教学手段以及抽象、空泛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难以实现深度沉浸,学生个体发自内心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状态会因沉浸感不强而深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规律。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沉浸式教学范式,从唤醒教学主体的沉浸意识和教学内容凸显挑战与技能平衡和创设数字化学习场域等方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沉浸式教学主体:唤醒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沉浸意识
如前文所述,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主体—主体”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沉浸意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唤醒两者的沉浸意识,不仅能提升教师沉浸教学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参与沉浸式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双向对话和互动交往中逐渐深化各自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唤醒教师主体的沉浸意识,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沉浸式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对教师主体的沉浸式教学培训,深化其对沉浸式教学的认知,提升其开展沉浸式教学的能力;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物质、师资和环境等保障机制,保障教师主体能够顺利落实沉浸式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唤醒学生主体的沉浸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达到忘我状态和产生相应的愉悦感。遵循主体间性关系原则,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动,既要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使教学内容能够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方法运用上,不能简单采取单向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沉浸教学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沉浸体验与深度学习。
(二)沉浸式教学内容:凸显挑战与技能平衡
Mihaly Csikzentmihalyi将“挑战与技能平衡”视为个体进入沉浸状态的关键因素,在目标明确和能够得到即时回馈,并且挑战与技能平衡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慢慢集中,逐渐进入忘我状态。因此,在沉浸式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挑战与技能平衡,一是需要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需求。促进思政课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衔接,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精彩演绎,使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能引发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教学体系转化。二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挑战感。教学内容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做出适当的难度分级,循序渐进地进行进阶式设计,知识点呈现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学目标挑战与自身技能平衡的情况下,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获得挑战感、成就感、愉悦感等综合感受,这些综合感受是个体沉浸于某一活动的重要前提。三是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应得到即时反馈。沉浸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营造出的一种身体在场的忘我体验,沉浸式教学除了在内容设计环节注重凸显挑战与技能平衡,在对教学内容的结果评价环节亦要注重对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率”进行评价。有些内容知识点呈现思路清晰、素材丰富,呈现方式也非常立体生动,但并不代表学生能领会知识要义、生成情感认同或提高自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观察、提问、讨论、作业和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学的效率”进行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即时反馈,持续改进教学过程,有效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沉浸式教学情景:创设数字化学习场域
随着VR、AR、XR、5G、全息传感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载体和方式方法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搭建数字化学习场域日益成为沉浸式教学的技术手段和主要情境。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密切关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及时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数字化学习场域,以形成丰富而又立体的沉浸式教学情境。基于数字化技术创设的学习场域,例如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虚拟现实学习平台、学习空间等,可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高效、安全和实时互动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帮助其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实现知识入耳、入脑、入心,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值得提及的是,沉浸式教学情境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尽管会更加真实、生动、立体,但是沉浸式教学情境并不简单等同于数字化技术所创设的学习场域。除了依托VR、AR、XR、5G、全息传感等数字化技术创设虚拟仿真情境以提升学生的教学沉浸感,还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真实教学情境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以避免形成“唯技术论”“泛机器化学习”的片面倾向。
【参考文献】
[1]王寅申,朱忆天.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与价值澄明[J].思想理论教育,2021(4).
[2]Mihaly Csikzentmihalyi.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Fran-Cisco:Jossey Bass,2000.
[3]立德威尔,霍顿,巴特勒.设计的法则[M].李婵,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苏丽.沉浸式虚拟现实实现的是怎样的“沉浸”?[J].哲学动态,2016(3).
[5]徐铷忆,等.境身合一:沉浸式体验的内涵建构、实现机制与教育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21(1).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Mihaly Csikzentmihalyi.The evolving self:a psych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3.
[8]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9]董前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VR技术的地方红色文旅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二维四面’教学改革与实践”(2020JGA341)
【作者简介】粟艾华(1972— )女,广西桂林人,教育硕士,桂林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何丽萍(1983— )女,广西灌阳人,法学博士,桂林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责编 黄桂婵)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沉浸意识 学习场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65-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5G、全息传感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迈入以沉浸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新技术在拓展人类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认知模式,极大地赋能教育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以此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由沉浸技术催生的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s),由于能聚焦学生学习需求,实现沉浸体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变革教学方式并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沉浸式教学过程中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鲜活起来,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一、沉浸式教学的含义
何为“沉浸”,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着不同观点。早在1975年,美国心理学教授Mihaly Csikzentmihalyi就提出沉浸理论,他认为沉浸是“全身心投入某一事件或是某一活动后而呈现出的一种忘我状态”。之后,有学者陆续从多学科、多视角探究与构建沉浸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沉浸”的内涵与外延。例如,美国学者威廉·立德威尔(William Lidwell)从心理学视角,将“沉浸”称之为“心流”,认为沉浸是指“个体无视外界存在,将精力全部心流般地投注在某种活动当中所达到的一种忘我状态”;中国学者苏丽从传播学视角,认为沉浸是“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阻隔,实现了身体在场”。而在教育领域,有学者指出“沉浸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学习理论等主张契合”,学生在境身合一的沉浸空间中能清晰感知任务目标,对学习内容能有效得到即时反馈,在沉浸体验过程中能顺利实现情感共鸣和知识迁移,完成知识建构。经过近50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虚拟交互环境的出现,沉浸理论开始延伸至人机交互和网络领域,影响沉浸的因素也日趋复杂。
当沉浸理论被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便出现了沉浸式教学这一概念。沉浸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置于特定环境之中,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基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沉浸不仅是个体投入某项活动或某件事件的主观体验,也是一种客观教育手段。它通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具有深度沉浸感的真实或仿真教育情境,能有效解决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教学内容诠释不够鲜活、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教学范式。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应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需求创设具有沉浸感、在场感、交互感的教学情境,采取体验式、情景式和对话式教学方法,制定富有趣味性、参与性和适当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在真实仿真的情境中,通过参与体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进一步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内容进行重构式理解,并接受其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Mihaly Csikzentmihalyi认为,沉浸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目标清晰与反馈即时、挑战与技能匹配、活动与意识融合、注意力集中、潜在的控制感、自我意识消失、时间知觉扭曲、发自内心地参与活动等方面。在此,主要从个体和情境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首先,个体(教师与学生)的沉浸意识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实效的主观因素。沉浸理论强调沉浸活动与意识融合。至于什么是沉浸意识,从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它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能巧妙运用多种沉浸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受教过程中能发自内心地参与活动并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沉浸活动与沉浸意识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对沉浸式教学的认知是主体性的,其在创设沉浸情境、采用沉浸教学手段,进而使其获得沉浸感之前就已经具备相应的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学生在沉浸式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沉浸也是主体性的,学生只有意识到沉浸本身是一种目的,才能在沉浸中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暂时达到忘我状态和产生相应的愉悦感,进而促进个体在具身化、在场化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由此可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共同建构的,沉浸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沉浸教学主体性发挥程度,还取决于学生学习沉浸主动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教师是否意识到沉浸教学的重要性,是否具备多途径开展沉浸教学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沉浸的意识,是否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而发自内心地参与沉浸活动,是否努力發挥自身的潜能,对沉浸式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情境创设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实效的客观因素。沉浸理论强调把学习环境与教育情境统一起来,通过创设真实仿真情境,帮助学生沉浸地体验、具象地理解、逼真地实践,并在能力与挑战的持续动态平衡中获得愉悦感与实现自身成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主体的体验和人际互动,教学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要传递什么样的内容,更要关注在何种环境之中以何种方式呈现所传递的内容。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或是一台电脑、一个课件的单向度灌输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缺乏时代感和亲和力的教学容易造成“人不在场”,很难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一方面,沉浸式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诱发学生沉浸体验。例如,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内容时,组织学生到当地人民法院开展模拟法庭的实训,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无疑会使学习者注意力集中,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讲授中国革命道德内容时,突出教学场景的逼真性和交互性,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红色场馆故居、遗址遗迹等进行实地考察,邀请革命老战士和红色讲解员为学生讲述红色故事,使学生在沉浸体验中对授课内容形成情感共鸣,产生重构式理解,进而将教学所传递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沉浸式教学通过创设虚拟仿真情景,引发学习者获得自感官层面到心理层面的沉浸。依托VR和AR等数字技术,既可以模拟再现真实情境,又可以创造不同于真实情境的虚拟情境,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对学习者感官产生立体刺激,使学生在全神贯注中以更加生动和形象的方式理解和建构知识,以更丰富和立体且可重复的方式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除了个体沉浸意识和教学情境创设这两个影响因素,还需要重视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对沉浸式教学效果的影响,且三者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简单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立体交织和协同发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创设只注重营造栩栩如生、赏心悦目、境身合一的教学情景,或是将沉浸式教学简单理解为只需要依托信息技术采用VR和AR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就可以实现,那么就会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使教学活动由于内容不够丰富和生动而出现吸引力不足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沉浸感不强等问题。反之,如果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忽视了沉浸式教学情境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不足,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情、共鸣和共行,影响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的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育人实效。传统自上而下的传达式“教师说—学生听”,单一和静态的教学手段以及抽象、空泛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难以实现深度沉浸,学生个体发自内心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状态会因沉浸感不强而深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规律。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沉浸式教学范式,从唤醒教学主体的沉浸意识和教学内容凸显挑战与技能平衡和创设数字化学习场域等方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沉浸式教学主体:唤醒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沉浸意识
如前文所述,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主体—主体”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沉浸意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唤醒两者的沉浸意识,不仅能提升教师沉浸教学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参与沉浸式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双向对话和互动交往中逐渐深化各自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唤醒教师主体的沉浸意识,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沉浸式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对教师主体的沉浸式教学培训,深化其对沉浸式教学的认知,提升其开展沉浸式教学的能力;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物质、师资和环境等保障机制,保障教师主体能够顺利落实沉浸式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唤醒学生主体的沉浸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达到忘我状态和产生相应的愉悦感。遵循主体间性关系原则,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动,既要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使教学内容能够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方法运用上,不能简单采取单向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沉浸教学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沉浸体验与深度学习。
(二)沉浸式教学内容:凸显挑战与技能平衡
Mihaly Csikzentmihalyi将“挑战与技能平衡”视为个体进入沉浸状态的关键因素,在目标明确和能够得到即时回馈,并且挑战与技能平衡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慢慢集中,逐渐进入忘我状态。因此,在沉浸式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挑战与技能平衡,一是需要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需求。促进思政课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衔接,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精彩演绎,使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能引发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教学体系转化。二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挑战感。教学内容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做出适当的难度分级,循序渐进地进行进阶式设计,知识点呈现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学目标挑战与自身技能平衡的情况下,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获得挑战感、成就感、愉悦感等综合感受,这些综合感受是个体沉浸于某一活动的重要前提。三是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应得到即时反馈。沉浸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营造出的一种身体在场的忘我体验,沉浸式教学除了在内容设计环节注重凸显挑战与技能平衡,在对教学内容的结果评价环节亦要注重对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率”进行评价。有些内容知识点呈现思路清晰、素材丰富,呈现方式也非常立体生动,但并不代表学生能领会知识要义、生成情感认同或提高自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观察、提问、讨论、作业和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学的效率”进行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即时反馈,持续改进教学过程,有效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沉浸式教学情景:创设数字化学习场域
随着VR、AR、XR、5G、全息传感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载体和方式方法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搭建数字化学习场域日益成为沉浸式教学的技术手段和主要情境。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密切关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及时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数字化学习场域,以形成丰富而又立体的沉浸式教学情境。基于数字化技术创设的学习场域,例如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虚拟现实学习平台、学习空间等,可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高效、安全和实时互动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帮助其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实现知识入耳、入脑、入心,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值得提及的是,沉浸式教学情境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尽管会更加真实、生动、立体,但是沉浸式教学情境并不简单等同于数字化技术所创设的学习场域。除了依托VR、AR、XR、5G、全息传感等数字化技术创设虚拟仿真情境以提升学生的教学沉浸感,还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真实教学情境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以避免形成“唯技术论”“泛机器化学习”的片面倾向。
【参考文献】
[1]王寅申,朱忆天.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与价值澄明[J].思想理论教育,2021(4).
[2]Mihaly Csikzentmihalyi.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Fran-Cisco:Jossey Bass,2000.
[3]立德威尔,霍顿,巴特勒.设计的法则[M].李婵,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苏丽.沉浸式虚拟现实实现的是怎样的“沉浸”?[J].哲学动态,2016(3).
[5]徐铷忆,等.境身合一:沉浸式体验的内涵建构、实现机制与教育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21(1).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Mihaly Csikzentmihalyi.The evolving self:a psych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3.
[8]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9]董前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VR技术的地方红色文旅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二维四面’教学改革与实践”(2020JGA341)
【作者简介】粟艾华(1972— )女,广西桂林人,教育硕士,桂林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何丽萍(1983— )女,广西灌阳人,法学博士,桂林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责编 黄桂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