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市大园林理念指导下,分析了我省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普遍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园林景观建设是农村整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在满足村落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原有自然生态格局,保护现有人文特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风貌特点,做好园林规划建设,形成自然亲切、和谐优美的宜居环境。
关键词:风景园林;大园林;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或者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北京首先提出“城市大园林” 园林绿化理论并付诸实践,此理论首先明确并扩大了园林规划与建设的范围,将一个城市的整个行政辖区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目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水平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将从2010年的45%达到2015年的54%,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城镇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城镇园林建设必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然而,即使城镇化建设按高水平完成预期目标,我省还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要实现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大园林化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农村园林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1我省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我省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通过农村新民居建设,提升了住宅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容貌,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是,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对园林景观的建设没有认真研究或者没有及时跟进,建设对村庄原有特色和历史文脉甚至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破坏,导致本村特色、本地特色丧失殆尽。经过初步调查,目前我省农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观念认识方面。农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往往缺乏农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指导,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与审美观念影响,误导农村景观的发展。如有的村庄提出了“建成城市风貌”的口号,乡村居民在羡慕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失。在进行景观的项目建设时,更是把园林景观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建设过程中不但很少有规划设计,而且有规划的也经常是自作主张、随意行事。
二是在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是总体布局大多千篇一律,有的采用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缺乏乡村自由、亲切的生活氛围与特色。在总体规划阶段,景观规划师很少能从起始阶段参与其中,造成景观建设的被动地位。景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忽略了乡村的环境特征,将只适用于城市环境的设计规范生搬硬套到乡村景观和乡村住宅设计中去,使得地方特色随着乡村的更新改造而逐渐褪色。
三是建筑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民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几千年来不断的衍生变化,它反映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近年来,新民居建设或者放任无序,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乱,或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造成村庄的色彩、格局、样式趋于雷同,均造成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四是园林景观建设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农村的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及宅前屋后私人空间的园林建设,多是民居建筑、道路等功能性空间建设完成后保留下来的破碎区域,缺乏完整的园林景观系统规划。
五是建筑、院落、道路、桥梁、牌示等各类构筑物,以及公共空间室外家具的设置与整体园林景观间缺乏有机联系,现代生活的优点没有能够与乡村优美舒适的环境协调融合。
2推进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
一是能够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当前,我省农村仍然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直接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通过园林景观建设,使村庄整洁、美化,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農民的生活质量,为建设卫生清洁、环境优美、经济富裕的现代化村庄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持。
二是能够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园林景观建设将农村建设成为园林式村庄,发挥园林景观生态保护、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积极作用。其实,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环境营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同时,通过园林景观建设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园、生态旅游、林果采摘,还能够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有效缩小城乡差别。
三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园林景观融入到新民居建设中去,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营造出舒适优美的村落环境,应该说,在一个环境相对优越的区域里,对于投资者具有一定吸引力,为吸引投资、发展产业创造条件。
可以说,园林景观建设不但是村落建设中功能性设施之一,而且直接体现了农村的整体风格与特色,体现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乡风乡俗等精神风貌,园林景观建设在村落建设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宜坚持的几项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现有自然格局原则。农村接近自然,一般具有植被覆盖的林地、水质较好的河流、土地肥沃的田野,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在总体规划阶段,应首先确定“生态优先”的前提,充分保护和利用良好的自然形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惠及子孙的生态型园林景观。具体项目设计则应特别强调其小环境生态的合理性,充分考虑阳光、植物、风向、水面以及地下构筑物等生存条件,做到趋利避害,保证活动空间既有充足的阳光,又有足够的绿化,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原有人文生态原则。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休闲场所和聚居生活氛围。按照人在各种活动空间的行为特征来表达设计意图,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行为心理,使园林景观切实符合村民的各种活动需求。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保护好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景观,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风貌。
三是坚持统一规划,系统完整原则。项目建设的规划布局应与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其次,园林建设应发挥统筹兼容多要素、多类型、多功能内容的多元特征,有效把握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发展;再次,在项目的具体设计中,就是首先从其功能角度出发,保持与周围环境的整体统一,要妥善处理好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脉络等方面的主从关系,以取得统一的环境效果。
四是坚持自身特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原则。首先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突出村落的自然特色和社会特色,反映地方风情民俗,开展特色的民间活动,增强凝聚力;强化村落特有自然风貌、地理特征,建设中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手法和建筑材料。同时,依据村落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增收方案,如城中村与近郊村的改造,可以结合建设休闲、娱乐与商业购物性质的景观广场,获取土地的综合价值;远郊村的建设可以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园、生态旅游、林果采摘等项目,甚至建立园林花卉与苗木的生产基地,为本地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度假的去处和生产本地区城镇建设的园林植物,充分挖掘园林产业中的经济价值;传统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改造,则要完全依据风景区总体规划与发展的需要,建设以植被绿化为主的园林景观,或者建设与风景区性质总体相符的小规模的生活体验场所等项目。
五是坚持适地适树,指标合理原则。在进行新民居园林景观建设时,在植物配置上应强调以符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抗逆性强兼具观赏效应的乡土树种为主,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果树和经济林树种,还可选用适应性强、花期长、管理方便的多年生宿根花卉。同时,在制定村庄的绿化指标时,应依据村庄所处的位置、经济状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切不可单纯因景观建设的需要,发生与农田争土地的现象,村庄园林建设要充分利用农业用地以外的山体林地、田间闲散地、荒地、道路、河渠、村庄院落等非生产空间。
六是坚持分期建设,效益兼顾原则。首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金等各项有限的建设资源,比如在大范围内只做景观绿化,而在重要的节点和区域做重点美化;其次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到阶段性连续投资、分期建设,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满足他们观赏需求的同时,降低村民的一次性经济负担;再次,在规划建设中应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不能有所偏废,以致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共空间、绿化空间的功能性要求,以及室外家具的合理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园林景观的管理与维护,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这就要求每个村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适宜的管理办法。
结语
城市大园林继承和借鉴了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旨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建设整体性园林化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城镇园林绿化的同时,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园林景观,在满足村落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原有自然生态格局,保护现有人文特征,打造自然亲切、和谐优美的宜居环境,让园林真正走进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
参考文献
[1]陈俊愉 谈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N] 中国花卉报 2003年
[2]周伟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初探[A] 奥运环境建设城市绿化行动对策论文集[C] 2004年
关键词:风景园林;大园林;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或者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北京首先提出“城市大园林” 园林绿化理论并付诸实践,此理论首先明确并扩大了园林规划与建设的范围,将一个城市的整个行政辖区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目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水平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将从2010年的45%达到2015年的54%,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城镇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城镇园林建设必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然而,即使城镇化建设按高水平完成预期目标,我省还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要实现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大园林化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农村园林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1我省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我省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通过农村新民居建设,提升了住宅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容貌,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是,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对园林景观的建设没有认真研究或者没有及时跟进,建设对村庄原有特色和历史文脉甚至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破坏,导致本村特色、本地特色丧失殆尽。经过初步调查,目前我省农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观念认识方面。农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往往缺乏农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指导,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与审美观念影响,误导农村景观的发展。如有的村庄提出了“建成城市风貌”的口号,乡村居民在羡慕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失。在进行景观的项目建设时,更是把园林景观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建设过程中不但很少有规划设计,而且有规划的也经常是自作主张、随意行事。
二是在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是总体布局大多千篇一律,有的采用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缺乏乡村自由、亲切的生活氛围与特色。在总体规划阶段,景观规划师很少能从起始阶段参与其中,造成景观建设的被动地位。景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忽略了乡村的环境特征,将只适用于城市环境的设计规范生搬硬套到乡村景观和乡村住宅设计中去,使得地方特色随着乡村的更新改造而逐渐褪色。
三是建筑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民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几千年来不断的衍生变化,它反映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近年来,新民居建设或者放任无序,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乱,或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造成村庄的色彩、格局、样式趋于雷同,均造成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四是园林景观建设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农村的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及宅前屋后私人空间的园林建设,多是民居建筑、道路等功能性空间建设完成后保留下来的破碎区域,缺乏完整的园林景观系统规划。
五是建筑、院落、道路、桥梁、牌示等各类构筑物,以及公共空间室外家具的设置与整体园林景观间缺乏有机联系,现代生活的优点没有能够与乡村优美舒适的环境协调融合。
2推进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
一是能够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当前,我省农村仍然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直接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通过园林景观建设,使村庄整洁、美化,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農民的生活质量,为建设卫生清洁、环境优美、经济富裕的现代化村庄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持。
二是能够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园林景观建设将农村建设成为园林式村庄,发挥园林景观生态保护、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积极作用。其实,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环境营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同时,通过园林景观建设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园、生态旅游、林果采摘,还能够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有效缩小城乡差别。
三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园林景观融入到新民居建设中去,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营造出舒适优美的村落环境,应该说,在一个环境相对优越的区域里,对于投资者具有一定吸引力,为吸引投资、发展产业创造条件。
可以说,园林景观建设不但是村落建设中功能性设施之一,而且直接体现了农村的整体风格与特色,体现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乡风乡俗等精神风貌,园林景观建设在村落建设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宜坚持的几项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现有自然格局原则。农村接近自然,一般具有植被覆盖的林地、水质较好的河流、土地肥沃的田野,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在总体规划阶段,应首先确定“生态优先”的前提,充分保护和利用良好的自然形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惠及子孙的生态型园林景观。具体项目设计则应特别强调其小环境生态的合理性,充分考虑阳光、植物、风向、水面以及地下构筑物等生存条件,做到趋利避害,保证活动空间既有充足的阳光,又有足够的绿化,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原有人文生态原则。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休闲场所和聚居生活氛围。按照人在各种活动空间的行为特征来表达设计意图,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行为心理,使园林景观切实符合村民的各种活动需求。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保护好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景观,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风貌。
三是坚持统一规划,系统完整原则。项目建设的规划布局应与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其次,园林建设应发挥统筹兼容多要素、多类型、多功能内容的多元特征,有效把握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发展;再次,在项目的具体设计中,就是首先从其功能角度出发,保持与周围环境的整体统一,要妥善处理好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脉络等方面的主从关系,以取得统一的环境效果。
四是坚持自身特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原则。首先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突出村落的自然特色和社会特色,反映地方风情民俗,开展特色的民间活动,增强凝聚力;强化村落特有自然风貌、地理特征,建设中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手法和建筑材料。同时,依据村落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增收方案,如城中村与近郊村的改造,可以结合建设休闲、娱乐与商业购物性质的景观广场,获取土地的综合价值;远郊村的建设可以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园、生态旅游、林果采摘等项目,甚至建立园林花卉与苗木的生产基地,为本地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度假的去处和生产本地区城镇建设的园林植物,充分挖掘园林产业中的经济价值;传统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改造,则要完全依据风景区总体规划与发展的需要,建设以植被绿化为主的园林景观,或者建设与风景区性质总体相符的小规模的生活体验场所等项目。
五是坚持适地适树,指标合理原则。在进行新民居园林景观建设时,在植物配置上应强调以符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抗逆性强兼具观赏效应的乡土树种为主,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果树和经济林树种,还可选用适应性强、花期长、管理方便的多年生宿根花卉。同时,在制定村庄的绿化指标时,应依据村庄所处的位置、经济状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切不可单纯因景观建设的需要,发生与农田争土地的现象,村庄园林建设要充分利用农业用地以外的山体林地、田间闲散地、荒地、道路、河渠、村庄院落等非生产空间。
六是坚持分期建设,效益兼顾原则。首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金等各项有限的建设资源,比如在大范围内只做景观绿化,而在重要的节点和区域做重点美化;其次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到阶段性连续投资、分期建设,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满足他们观赏需求的同时,降低村民的一次性经济负担;再次,在规划建设中应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不能有所偏废,以致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共空间、绿化空间的功能性要求,以及室外家具的合理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园林景观的管理与维护,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这就要求每个村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适宜的管理办法。
结语
城市大园林继承和借鉴了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旨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建设整体性园林化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城镇园林绿化的同时,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园林景观,在满足村落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原有自然生态格局,保护现有人文特征,打造自然亲切、和谐优美的宜居环境,让园林真正走进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
参考文献
[1]陈俊愉 谈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N] 中国花卉报 2003年
[2]周伟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初探[A] 奥运环境建设城市绿化行动对策论文集[C]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