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病患:全面推进中国神经外科走向世界
2002年夏天,凌锋声名鹊起,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神医”、“现代华佗”。这些赞誉,皆因她成功救治了被一家英国医院判定为“脑死亡”的香港凤凰卫视著名女主播刘海若。
说起对刘海若的救治,外界都啧啧称赞凌锋有“起死回生”之术。而在凌锋本人看来,“刘海若事实上就不是脑死亡,所以才能活。我们只是帮了她一把而已。生命的恢复完全是靠她自己完成的”。
1951年,凌锋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医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凌锋看作是从父母身上继承而来的天然基因。
1973年,凌锋毕业于上海第三军医大学,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在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刘承基的指导下,投身神经外科事业。1977年,凌锋调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担任住院医师。上世纪80年代,凌锋在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师从神经外科前辈段国升教授,先后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学位、神经病理科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首位神经外科、神经病理学女博士。
1982年,凌锋应邀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医学院进修“介入神经放射学”,同时在巴黎第六大学居里医学院显微外科中心接受严格训练。最终,她以全优成绩通过世界最高水平的显微外科考核,同时完成了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掌握介入神经放射学技术的神经外科医师。
回国后,凌锋将已经在国际上发展了十余年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引入到国内,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开办学习班、成立培训中心、推荐医生去国外交流,凌锋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克服各种困难,以“滚雪球”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专门医生。我国的“介入神经放射”医疗技术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
2004年,凌锋与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合作创办了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成为中国神经外科接轨世界最高水平的重要平台。
一个个“第一”,一项项“创新”,无不是凌锋多年努力的成果。这一串串光辉的履历是足以让任何一个医学工作者仰慕并渴望的,凌锋做到了,而且做得扎扎实实,漂漂亮亮。正体现出她凡事力求完美的处世风格。
这些年来,经凌锋的妙手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她用精湛的技术救死扶伤,同时,她也在患者身上投入了真切的感情,散发着温暖的人格魅力。
凌锋特别喜欢“用心”二字,她请香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了这两个字,并挂在自己的办公桌旁,“用心”二字带给她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此,凌锋深有感触:“不管干什么事,只有用心才能成。”
健康家人:身体力行,家里出了两个“90”后
已经年过六十的凌锋虽已临界退休,但她却从没有放慢自己的步伐,工作起来依然是风风火火,满世界地跑。我们自然会担心她的身体,凌锋笑着说:“我的身体没问题。头天讲一天的课,第二天就去爬山,走12公里的山路。”
聊起健康,凌锋开玩笑说,我这可是有长寿遗传基因的。原来,在她的大家庭里,出了好几位老寿星,个个都是养生达人。
凌锋指着墙上的照片介绍说:“这是我的老父亲,91岁了。身体倍棒,每天打保龄球,游泳,锻炼肌肉。在陆上是健步如飞,在海中是搏击风浪……这是我母亲,83岁。每天在父亲的带动下,也是一大早就出去走步,顺便还去路边捡拾垃圾,爱护环境……这是我的老公公,今年已经95岁了。健康状况也不错。”几位老人的健康晚年,与自身的保养与运动有关,当然也少不了凌锋的“场外指导”,这方面她可是绝对的权威,老人家对女儿的“指示”也是言听计从,效果就是照片里几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家。
凌锋经常出去讲课,做科普。他们也成了凌锋讲课时的活教材。“养生之道,贵在坚持。我父亲喜欢运动,这些年来,持之以恒,从不间断。80岁以前,他每年都冬泳。平时会写大字,看书读史,思维活跃。我的老公公相对而言,不是很喜欢运动,但他有一大优点,就是生活规律,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一一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都是固定的;每天的饮食定量,大便时间固定……虽然他是一个癌症患者,但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这些,都得益于多年的养生好习惯。一动一静,都是健康长寿的典范。养生的秘诀,说到底就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就是‘贵在坚持’。”
健康社会:万水千山,遍撒爱的种子
几十年的医学实践,让凌锋对健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健康需要医生的维护,更需要大众自己的预防。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会导致疾病发作。”
“抓住了脑血管病的防治,就等于抓住了慢性病防治的牛鼻子。我们在医院里面对的都是下游的病人,这时候治病救人,为时已晚。如果早防治,何至于现在呢?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这样的结果,就想到了源头。上游不解决,下游将源源不断。”所以,凌锋决定,从上游抓起。从坐在家里等病人,到走出医院做科普。
从2006年开始,凌锋和同事们启动了“中国脑血管病教育计划”,她说:“目的有两个,给老百姓讲防治脑血管病的知识,给基层医院讲治疗脑血管病的最新理念和方法。”
前不久,凌锋刚从陕西商洛回来,她更关注这些偏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每一次,她都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大力带动地方的医学水平的提升。
几年下来,凌锋带领的团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走过国内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城市。“听众最多的是在山东聊城,一堂课四千人;听众最少的一堂课是四个听众,四个人我也讲,只要有需要。”
现在的凌锋,不仅在自己的医学领域中开疆扩土,把阵地推到基层去。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一慈善事业上大显身手,并且也是一做就坚持下来了,而且越做越大。这一次,她把健康的外延再一次扩大,她要让那些没有身体疾患却缺失母爱的孤儿们也能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童年。
提到她现在负责的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凌锋总是有说不尽的话题。当年,在孤儿学校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凌锋站了出来,她不想看到这些孤儿再次流浪街头。2005年,在全国妇联的支持下,凌锋发起成立了民族孤儿救助基金会,并出任基金会的项目主任,主要任务就是筹积孤儿学校的各项费用。
“现在学校有380多个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毕业,我们一路负责到底,直到他们独立于社会上生活。每年保证学校的运转需要筹积600多万元善款,难度很大。”从凌锋的语气中我们能感受到她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建立孤儿学校,强大的使命感推动着凌锋一直坚持下来。在她的心中,这件事,只许成功,没有失败。她好像也没有给自己留退路。这一回,她调动了自己身上的所有能量。通过义诊这个窗口,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的不断壮大,原有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凌锋又开始筹划建设新的校舍。目前,教学楼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不久的将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将矗立在云南丽江的土地上,迎接她的小主人们。
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凌锋说她走过的每一步,其实并非都是她的主动选择。但是,她会在被选择之后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享受着“尽全力的过程”。凌锋的感受是:“人活一辈子,自己要快乐,同时给别人带来快乐。而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会觉得更快乐,多苦多累都愿意。”
在凌锋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她的导师刘承基先生的墨宝,上书“怀大爱心,做小事情”。这句出自特蕾莎修女的人生箴言,成为凌锋人生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她,无私奉献,不断前行。
2002年夏天,凌锋声名鹊起,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神医”、“现代华佗”。这些赞誉,皆因她成功救治了被一家英国医院判定为“脑死亡”的香港凤凰卫视著名女主播刘海若。
说起对刘海若的救治,外界都啧啧称赞凌锋有“起死回生”之术。而在凌锋本人看来,“刘海若事实上就不是脑死亡,所以才能活。我们只是帮了她一把而已。生命的恢复完全是靠她自己完成的”。
1951年,凌锋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医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凌锋看作是从父母身上继承而来的天然基因。
1973年,凌锋毕业于上海第三军医大学,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在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刘承基的指导下,投身神经外科事业。1977年,凌锋调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担任住院医师。上世纪80年代,凌锋在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师从神经外科前辈段国升教授,先后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学位、神经病理科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首位神经外科、神经病理学女博士。
1982年,凌锋应邀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医学院进修“介入神经放射学”,同时在巴黎第六大学居里医学院显微外科中心接受严格训练。最终,她以全优成绩通过世界最高水平的显微外科考核,同时完成了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掌握介入神经放射学技术的神经外科医师。
回国后,凌锋将已经在国际上发展了十余年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引入到国内,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开办学习班、成立培训中心、推荐医生去国外交流,凌锋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克服各种困难,以“滚雪球”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专门医生。我国的“介入神经放射”医疗技术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
2004年,凌锋与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合作创办了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成为中国神经外科接轨世界最高水平的重要平台。
一个个“第一”,一项项“创新”,无不是凌锋多年努力的成果。这一串串光辉的履历是足以让任何一个医学工作者仰慕并渴望的,凌锋做到了,而且做得扎扎实实,漂漂亮亮。正体现出她凡事力求完美的处世风格。
这些年来,经凌锋的妙手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她用精湛的技术救死扶伤,同时,她也在患者身上投入了真切的感情,散发着温暖的人格魅力。
凌锋特别喜欢“用心”二字,她请香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了这两个字,并挂在自己的办公桌旁,“用心”二字带给她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此,凌锋深有感触:“不管干什么事,只有用心才能成。”
健康家人:身体力行,家里出了两个“90”后
已经年过六十的凌锋虽已临界退休,但她却从没有放慢自己的步伐,工作起来依然是风风火火,满世界地跑。我们自然会担心她的身体,凌锋笑着说:“我的身体没问题。头天讲一天的课,第二天就去爬山,走12公里的山路。”
聊起健康,凌锋开玩笑说,我这可是有长寿遗传基因的。原来,在她的大家庭里,出了好几位老寿星,个个都是养生达人。
凌锋指着墙上的照片介绍说:“这是我的老父亲,91岁了。身体倍棒,每天打保龄球,游泳,锻炼肌肉。在陆上是健步如飞,在海中是搏击风浪……这是我母亲,83岁。每天在父亲的带动下,也是一大早就出去走步,顺便还去路边捡拾垃圾,爱护环境……这是我的老公公,今年已经95岁了。健康状况也不错。”几位老人的健康晚年,与自身的保养与运动有关,当然也少不了凌锋的“场外指导”,这方面她可是绝对的权威,老人家对女儿的“指示”也是言听计从,效果就是照片里几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家。
凌锋经常出去讲课,做科普。他们也成了凌锋讲课时的活教材。“养生之道,贵在坚持。我父亲喜欢运动,这些年来,持之以恒,从不间断。80岁以前,他每年都冬泳。平时会写大字,看书读史,思维活跃。我的老公公相对而言,不是很喜欢运动,但他有一大优点,就是生活规律,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一一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都是固定的;每天的饮食定量,大便时间固定……虽然他是一个癌症患者,但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这些,都得益于多年的养生好习惯。一动一静,都是健康长寿的典范。养生的秘诀,说到底就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就是‘贵在坚持’。”
健康社会:万水千山,遍撒爱的种子
几十年的医学实践,让凌锋对健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健康需要医生的维护,更需要大众自己的预防。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会导致疾病发作。”
“抓住了脑血管病的防治,就等于抓住了慢性病防治的牛鼻子。我们在医院里面对的都是下游的病人,这时候治病救人,为时已晚。如果早防治,何至于现在呢?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这样的结果,就想到了源头。上游不解决,下游将源源不断。”所以,凌锋决定,从上游抓起。从坐在家里等病人,到走出医院做科普。
从2006年开始,凌锋和同事们启动了“中国脑血管病教育计划”,她说:“目的有两个,给老百姓讲防治脑血管病的知识,给基层医院讲治疗脑血管病的最新理念和方法。”
前不久,凌锋刚从陕西商洛回来,她更关注这些偏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每一次,她都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大力带动地方的医学水平的提升。
几年下来,凌锋带领的团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走过国内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城市。“听众最多的是在山东聊城,一堂课四千人;听众最少的一堂课是四个听众,四个人我也讲,只要有需要。”
现在的凌锋,不仅在自己的医学领域中开疆扩土,把阵地推到基层去。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一慈善事业上大显身手,并且也是一做就坚持下来了,而且越做越大。这一次,她把健康的外延再一次扩大,她要让那些没有身体疾患却缺失母爱的孤儿们也能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童年。
提到她现在负责的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凌锋总是有说不尽的话题。当年,在孤儿学校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凌锋站了出来,她不想看到这些孤儿再次流浪街头。2005年,在全国妇联的支持下,凌锋发起成立了民族孤儿救助基金会,并出任基金会的项目主任,主要任务就是筹积孤儿学校的各项费用。
“现在学校有380多个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毕业,我们一路负责到底,直到他们独立于社会上生活。每年保证学校的运转需要筹积600多万元善款,难度很大。”从凌锋的语气中我们能感受到她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建立孤儿学校,强大的使命感推动着凌锋一直坚持下来。在她的心中,这件事,只许成功,没有失败。她好像也没有给自己留退路。这一回,她调动了自己身上的所有能量。通过义诊这个窗口,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的不断壮大,原有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凌锋又开始筹划建设新的校舍。目前,教学楼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不久的将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将矗立在云南丽江的土地上,迎接她的小主人们。
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凌锋说她走过的每一步,其实并非都是她的主动选择。但是,她会在被选择之后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享受着“尽全力的过程”。凌锋的感受是:“人活一辈子,自己要快乐,同时给别人带来快乐。而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会觉得更快乐,多苦多累都愿意。”
在凌锋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她的导师刘承基先生的墨宝,上书“怀大爱心,做小事情”。这句出自特蕾莎修女的人生箴言,成为凌锋人生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她,无私奉献,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