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内空气污染已经发展为必须正视的问题。近日,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简称《指南》),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浓度要求,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
《指南》是我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的相关标准,它的实施填补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法律空白,但是《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而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且《指南》规定的某些污染物质标准仍然不及欧盟、北美等严格。
消费者对车内空气污染了解较少
为了解消费者对车内空气污染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我们联合腾讯汽车推出了“你的汽车有毒吗”网络调查,消费者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该调查点击量达8万余次,有超过1万余名网友参与了投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网友并不了解车内空气污染,对污染源的了解依然以常见的“甲醛”为主。
了解空气污染者比例极低
在对“车内的空气污染”关注度的调查中,只有不到30%的网友表示一直有关注。两成网友表示从未关注过此问题。而选择“听说过,没在意”的网友竟然超过半数,可见车内污染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对车内空气污染源的了解程度调查中,选择“了解得很清楚”的网友只能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仅仅占5.31%,超过三成网友完全不知道污染来自何处。
关于污染源,调查列举了甲醛、甲苯、二甲苯、苯等选项,近三分之一的网友选择了甲醛,相信其中家装行业的“知识普及”功不可没;而甲苯等选项的选择比例在10%左右,依然有两成以上网友选择了“不清楚”。
对监督实行不抱希望
在不会强制执行的前提下,网友对《指南》的落实力度普遍不抱乐观态度。在“您认为《指南》的执行力度有多大”一问的选项中,仅不到一成网友认为能够起到很大监督作用,选择“不会有太大作用”的比例接近一半,另有43.49%的网友认为会成为厂家竞争卖点。
对于《指南》的最大意义,多数网友认为只是提供一个“判断标准”或提醒消费者,认为《指南》会成为未来制定强制性法规的基础的网友仅有三成。
受害车主可用《指南》维权
据相关部门传递出的信息,由于考虑到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现状,目前部分企业还达不到该标准的要求,所以该“指南”仅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不是强制性标准,但今后肯定会推出强制性标准。
有关法律界人士认为,虽然不是强制标准,但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车主仍然可以将“指南”作为依据进行维权。
如果车辆使用者发现自己的健康出现问题,并且认为与车内空气质量有关,首先应该以医学手段证明其健康问题是空气质量导致,在开具医学证明后,车主就可以参照“指南”提出的标准自行检测,检测费用一般在2000元左右。一旦发现超标的项目与医学证明的影响健康项目相同,车主可据此提出索赔。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维权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不涉及索赔等情况,厂家或经销商可能会基于超标项目提出除味等措施;一旦涉及索赔,则很可能出现厂家、经销商互相推诿的情况,就将很难解决。
虽然负责任的车企已经着手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但是很多车型依然存在着车内污染问题。我们也为您找到了一些可以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的方法,尽管不能根治,但也可以将伤害程度降至最低。
买车前:选车要慎重
车主选车时要仔细观察中控台,无论是塑料还是橡胶材质,做工及用料都一定要考究精细,这样的车子用料的档次高一些,有毒物质也要少一些。消费者还可以在关闭车门的新车里呆上十几分钟,感受一下是否有刺鼻气味,或感到头晕恶心。
另外,绒布坐椅的味道要比真皮坐椅的小些,尤其小心4S店加装的真皮坐椅,这种价格两三千元的所谓“真皮”座椅,散发的有害气体非常严重,购买前随便闻闻就能分辨。
现在很多车型带有空气净化和负离子发生装置或太阳能换气装置,比如沃尔沃、丰田、捷豹、雪佛兰景程及日产轩逸等,都有类似净化和监测的装置,这些装置可以净化部分有毒气体,还是相当管用的。
开车中:勤通风换气
开窗通风是更新空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车主可以把车窗开一条小缝隙,等空气清新后立即关上。其次,可交替使用空调的“内外循环”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在环境开阔的路面且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使用外循环模式;在交通拥堵、空气质量较差的路段更换为内循环模式。
空闲时:勤清洗、勤杀菌
车主可以周期性地清洗车子的空调管道、滤清器、脚垫和座椅等。这样做可以避免长时间积累的灰尘携带有害的霉菌吹入车内,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
目前汽车美容店大多有消毒的业务,常见的有臭氧消毒和蒸汽消毒两种。相比而言,臭氧消毒的价格和时间更有优势,也可以有效地除掉车内的有害物质,建议常在车内抽烟者定期使用。
器材派:除毒工具别选错
有不少车主喜欢使用汽车香水或者是空气清新剂“除味”,但是要注意,这类工具只能“遮味”不能“去味”,而且市面上绝大多数汽车香水都是不合格的,不但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可能会加剧车内空气污染,甚至导致车内人员过敏中毒,选用时一定要小心。
很多车主在喜欢车内放置活性炭等,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除味功能,但是并不能够很有效地除去车内的有毒物质。而时下流行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可以中和属于正离子的焦烟、油烟、飘尘,达到消烟降尘的效果,但要注意,浓度超标的臭氧对人体有危害,使用后,一定要等臭氧散尽再进入。
世界各国汽车空气污染治理法律、法规
俄罗斯早在1999年就制定实施了《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以防止汽车驾驶室(车舱)的空气被污染。把驾驶室(车舱)中的CO、NO、NO2、C3H4O(针对柴油车)的最高浓度分别限定为20、5、2、0.2mg/m3(对所有车辆车内的甲醛浓度也将严格限定)。把压缩天然气汽车驾驶室(车舱)内甲烷最高浓度限定为7000mg/m3,
韩国建设部2007年颁布了《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劝告生产商使用甲醛和苯等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或放出量最小化材料;还规定汽车制造时,车内空气检测结果需要到记录到规定表格中并保存5年;另外要求将维持车内空气质量的措施指导写入汽车说明书。
德国环保署与德国汽车制造学会联合也曾制定《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特别详细,针对车内的地毯、沙发、塑料配件等零配件都制定了相关的要求,规定汽车本身、装在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等必须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车内装饰、坐套、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低于“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汽车销售前还必须经过有毒空气释放期。
美国则要求汽车厂家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申报,经过环保部门审查合格后才能使用,车企一旦违规则需要支付巨额罚款,严重时还会对主要负责人判刑。
《指南》是我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的相关标准,它的实施填补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法律空白,但是《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而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且《指南》规定的某些污染物质标准仍然不及欧盟、北美等严格。
消费者对车内空气污染了解较少
为了解消费者对车内空气污染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我们联合腾讯汽车推出了“你的汽车有毒吗”网络调查,消费者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该调查点击量达8万余次,有超过1万余名网友参与了投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网友并不了解车内空气污染,对污染源的了解依然以常见的“甲醛”为主。
了解空气污染者比例极低
在对“车内的空气污染”关注度的调查中,只有不到30%的网友表示一直有关注。两成网友表示从未关注过此问题。而选择“听说过,没在意”的网友竟然超过半数,可见车内污染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对车内空气污染源的了解程度调查中,选择“了解得很清楚”的网友只能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仅仅占5.31%,超过三成网友完全不知道污染来自何处。
关于污染源,调查列举了甲醛、甲苯、二甲苯、苯等选项,近三分之一的网友选择了甲醛,相信其中家装行业的“知识普及”功不可没;而甲苯等选项的选择比例在10%左右,依然有两成以上网友选择了“不清楚”。
对监督实行不抱希望
在不会强制执行的前提下,网友对《指南》的落实力度普遍不抱乐观态度。在“您认为《指南》的执行力度有多大”一问的选项中,仅不到一成网友认为能够起到很大监督作用,选择“不会有太大作用”的比例接近一半,另有43.49%的网友认为会成为厂家竞争卖点。
对于《指南》的最大意义,多数网友认为只是提供一个“判断标准”或提醒消费者,认为《指南》会成为未来制定强制性法规的基础的网友仅有三成。
受害车主可用《指南》维权
据相关部门传递出的信息,由于考虑到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现状,目前部分企业还达不到该标准的要求,所以该“指南”仅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不是强制性标准,但今后肯定会推出强制性标准。
有关法律界人士认为,虽然不是强制标准,但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车主仍然可以将“指南”作为依据进行维权。
如果车辆使用者发现自己的健康出现问题,并且认为与车内空气质量有关,首先应该以医学手段证明其健康问题是空气质量导致,在开具医学证明后,车主就可以参照“指南”提出的标准自行检测,检测费用一般在2000元左右。一旦发现超标的项目与医学证明的影响健康项目相同,车主可据此提出索赔。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维权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不涉及索赔等情况,厂家或经销商可能会基于超标项目提出除味等措施;一旦涉及索赔,则很可能出现厂家、经销商互相推诿的情况,就将很难解决。
虽然负责任的车企已经着手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但是很多车型依然存在着车内污染问题。我们也为您找到了一些可以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的方法,尽管不能根治,但也可以将伤害程度降至最低。
买车前:选车要慎重
车主选车时要仔细观察中控台,无论是塑料还是橡胶材质,做工及用料都一定要考究精细,这样的车子用料的档次高一些,有毒物质也要少一些。消费者还可以在关闭车门的新车里呆上十几分钟,感受一下是否有刺鼻气味,或感到头晕恶心。
另外,绒布坐椅的味道要比真皮坐椅的小些,尤其小心4S店加装的真皮坐椅,这种价格两三千元的所谓“真皮”座椅,散发的有害气体非常严重,购买前随便闻闻就能分辨。
现在很多车型带有空气净化和负离子发生装置或太阳能换气装置,比如沃尔沃、丰田、捷豹、雪佛兰景程及日产轩逸等,都有类似净化和监测的装置,这些装置可以净化部分有毒气体,还是相当管用的。
开车中:勤通风换气
开窗通风是更新空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车主可以把车窗开一条小缝隙,等空气清新后立即关上。其次,可交替使用空调的“内外循环”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在环境开阔的路面且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使用外循环模式;在交通拥堵、空气质量较差的路段更换为内循环模式。
空闲时:勤清洗、勤杀菌
车主可以周期性地清洗车子的空调管道、滤清器、脚垫和座椅等。这样做可以避免长时间积累的灰尘携带有害的霉菌吹入车内,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
目前汽车美容店大多有消毒的业务,常见的有臭氧消毒和蒸汽消毒两种。相比而言,臭氧消毒的价格和时间更有优势,也可以有效地除掉车内的有害物质,建议常在车内抽烟者定期使用。
器材派:除毒工具别选错
有不少车主喜欢使用汽车香水或者是空气清新剂“除味”,但是要注意,这类工具只能“遮味”不能“去味”,而且市面上绝大多数汽车香水都是不合格的,不但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可能会加剧车内空气污染,甚至导致车内人员过敏中毒,选用时一定要小心。
很多车主在喜欢车内放置活性炭等,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除味功能,但是并不能够很有效地除去车内的有毒物质。而时下流行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可以中和属于正离子的焦烟、油烟、飘尘,达到消烟降尘的效果,但要注意,浓度超标的臭氧对人体有危害,使用后,一定要等臭氧散尽再进入。
世界各国汽车空气污染治理法律、法规
俄罗斯早在1999年就制定实施了《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以防止汽车驾驶室(车舱)的空气被污染。把驾驶室(车舱)中的CO、NO、NO2、C3H4O(针对柴油车)的最高浓度分别限定为20、5、2、0.2mg/m3(对所有车辆车内的甲醛浓度也将严格限定)。把压缩天然气汽车驾驶室(车舱)内甲烷最高浓度限定为7000mg/m3,
韩国建设部2007年颁布了《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劝告生产商使用甲醛和苯等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或放出量最小化材料;还规定汽车制造时,车内空气检测结果需要到记录到规定表格中并保存5年;另外要求将维持车内空气质量的措施指导写入汽车说明书。
德国环保署与德国汽车制造学会联合也曾制定《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特别详细,针对车内的地毯、沙发、塑料配件等零配件都制定了相关的要求,规定汽车本身、装在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等必须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车内装饰、坐套、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低于“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汽车销售前还必须经过有毒空气释放期。
美国则要求汽车厂家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申报,经过环保部门审查合格后才能使用,车企一旦违规则需要支付巨额罚款,严重时还会对主要负责人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