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31例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处理措施进行讨论分析。方法:31例以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的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做12~18导联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在积极处理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采取正规尿激酶溶栓、抗凝、调脂治疗。结果: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无痛性 心肌梗死 严重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6月收治冠心病、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40~50岁2例,50~60岁4例,70~80岁22例,>80岁3例。诱因:情绪激动2例,劳累8例,饮酒3例,支气管感染6例,外科手术后3例,无明显诱因9例。临床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5例,哮喘3例,心律失常6例,恶心、呕吐3例,发作性晕厥2例。并发症: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高血脂6例,脂肪肝1例。
辅助检查:①常规心电图:29例呈ST段弓背向上,抬高型改变,ST段抬高0.2~0.8mV;2例呈非ST段抬高型,ST段下移0.15~0.4mV。出现病理性Q波23例;非病理性Q波8例。心率45~60次/分7例;70~80次/分5例;>90次/分5例;>100次/分4例。②心肌坏死标记物:31例入院后均立即抽血行心肌坏死标记物测定:肌钙蛋白(TnT;TnI),肌酸肌酶(CK-MB),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均升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③梗死部位:广泛前壁8例;急性前间壁3例;局限性前壁3例;急性下壁6例;急性前壁+高侧壁2例;急性下壁+右室2例;急性前侧壁+正后壁1例;急性下壁+前壁+高侧壁2例;急性前壁+右室2例;急性心内膜下2例。
并发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哮喘3例,心源性休克4例,心房纤颤2例,Ⅱ°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13例,短阵室速1例,频发室早2例,肺部感染2例。
治疗方法:31例无痛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后经询问病史,查体,做12~18导联常规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均符合WHO制定的AMI的诊断标准。AMI经确诊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镇静、止痛,积极处理心源性休克、心源性哮喘、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同时,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排除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结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签字后,采用尿激酶(100~150)×104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同时静滴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注射液,钾镁液及细胞活化剂,服用他汀类调脂剂及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时),阿司匹林肠溶片150mg,每日2次;3天后改为100mg,每日1次;溶栓后6小时测APTT时间,恢复正常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2次,连用5天。其中2例因Ⅲ°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了临时心脏起搏器。
结 果
本组31例,其中1例高龄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其余30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
讨 论
本组31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分析为:①老年人AMI患者多见,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疼痛阈值下降,大多数无明显的胸痛部位。②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脱水、酸中毒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疼痛阈值下降,部分患者只有一般性的胸闷或钝痛,甚至无任何不适,做心电图检查时才发现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一开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类似急性胃肠炎或胃溃疡,或易与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相混淆。④以脑供血障碍为起始症状,常出现病人反应迟钝、头昏、头晕、乏力、冷汗甚至晕厥,或出现肢体无力,或同时合并脑血管意外。⑤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但又常表现为本病的首发症状而不出现胸痛。⑥外科手术或手术后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和外科疾病症状较突出,而不出现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较高,一旦确诊应及早采取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再通,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由于无痛性心肌梗死存在者无典型的胸痛,而表现为形式不同的其他部位症状,容易造成误诊,应对疑似冠心病病人,或高度疑似冠心病的病人做好对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知识的宣教工作,使病人在出现一些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治。同时医生对一些症状不典型无胸痛,或心电图检查尚未发现心梗超急性期改变的患者,不要轻易让其回家等待观察,以免延误治疗,甚至丧失抢救的时机。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陈灏珠,主编.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陈在嘉,徐义枢,主编.临床冠心病学.
关键词: 无痛性 心肌梗死 严重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6月收治冠心病、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40~50岁2例,50~60岁4例,70~80岁22例,>80岁3例。诱因:情绪激动2例,劳累8例,饮酒3例,支气管感染6例,外科手术后3例,无明显诱因9例。临床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5例,哮喘3例,心律失常6例,恶心、呕吐3例,发作性晕厥2例。并发症: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高血脂6例,脂肪肝1例。
辅助检查:①常规心电图:29例呈ST段弓背向上,抬高型改变,ST段抬高0.2~0.8mV;2例呈非ST段抬高型,ST段下移0.15~0.4mV。出现病理性Q波23例;非病理性Q波8例。心率45~60次/分7例;70~80次/分5例;>90次/分5例;>100次/分4例。②心肌坏死标记物:31例入院后均立即抽血行心肌坏死标记物测定:肌钙蛋白(TnT;TnI),肌酸肌酶(CK-MB),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均升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③梗死部位:广泛前壁8例;急性前间壁3例;局限性前壁3例;急性下壁6例;急性前壁+高侧壁2例;急性下壁+右室2例;急性前侧壁+正后壁1例;急性下壁+前壁+高侧壁2例;急性前壁+右室2例;急性心内膜下2例。
并发症:并发急性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哮喘3例,心源性休克4例,心房纤颤2例,Ⅱ°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缓13例,短阵室速1例,频发室早2例,肺部感染2例。
治疗方法:31例无痛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后经询问病史,查体,做12~18导联常规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均符合WHO制定的AMI的诊断标准。AMI经确诊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镇静、止痛,积极处理心源性休克、心源性哮喘、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同时,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排除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结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签字后,采用尿激酶(100~150)×104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同时静滴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注射液,钾镁液及细胞活化剂,服用他汀类调脂剂及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时),阿司匹林肠溶片150mg,每日2次;3天后改为100mg,每日1次;溶栓后6小时测APTT时间,恢复正常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日2次,连用5天。其中2例因Ⅲ°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了临时心脏起搏器。
结 果
本组31例,其中1例高龄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其余30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
讨 论
本组31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分析为:①老年人AMI患者多见,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疼痛阈值下降,大多数无明显的胸痛部位。②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脱水、酸中毒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疼痛阈值下降,部分患者只有一般性的胸闷或钝痛,甚至无任何不适,做心电图检查时才发现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一开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类似急性胃肠炎或胃溃疡,或易与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相混淆。④以脑供血障碍为起始症状,常出现病人反应迟钝、头昏、头晕、乏力、冷汗甚至晕厥,或出现肢体无力,或同时合并脑血管意外。⑤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但又常表现为本病的首发症状而不出现胸痛。⑥外科手术或手术后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和外科疾病症状较突出,而不出现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较高,一旦确诊应及早采取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再通,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由于无痛性心肌梗死存在者无典型的胸痛,而表现为形式不同的其他部位症状,容易造成误诊,应对疑似冠心病病人,或高度疑似冠心病的病人做好对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知识的宣教工作,使病人在出现一些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治。同时医生对一些症状不典型无胸痛,或心电图检查尚未发现心梗超急性期改变的患者,不要轻易让其回家等待观察,以免延误治疗,甚至丧失抢救的时机。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陈灏珠,主编.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陈在嘉,徐义枢,主编.临床冠心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