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我国产业发展所处的新阶段,以及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创新为动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同时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了加快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工业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客观选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产业发展仍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有利于我国企业和产品加快“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依然牢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三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虽然各方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与西方国家在许多领域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机会。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产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加大,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外需萎缩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各国围绕资金、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争夺更加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产业回归和扩大出口战略。三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经济发展已开始迈入平稳增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四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劳动用工成本、土地成本、融资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环保和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今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面对产业发展新阶段、新任务,以及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要着重落实好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更多依靠管理创新转变。在这方面,今年工信部将大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好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抓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制造等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扎实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石化化工、机械等19个行业和工程建设、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3个综合性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要求和“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压缩、整合过剩产能。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政策措施,鼓励优势企业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经营水平高、管理卓越、社会形象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标准,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三、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协调落实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和支持项目,推动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探索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四、大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开展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强化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推广,深化“两型”企业建设,围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制造产品推广等重大领域,抓好试点示范、重大工程建设、政策措施完善等工作。实施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轻工、纺织等行业品牌建设和食品企业诚信建设,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水平。
五、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围绕智能工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专项行动,推动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
企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没有企业群体的转型升级,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落实十八大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企业。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对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企业家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塑造创新的机制和文化,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不断组织实施创新活动。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要不断加强技术储备和开发,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转化、应用机制,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
二是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的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基础管理、风险管理、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必须把管理和技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既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重视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管理创新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不断缩短企业的内部管理链条,增强集团在战略管控、投资决策、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力;认真梳理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面对市场竞争格局和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妥善处理培育壮大主业与放开搞活辅业的关系,集中有限的资源,真正做到主业突出,资产优良,发展壮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综观经济发展历史,发展最快的领军企业无不是商业模式创新典范。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学习、模仿、改善、应用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提升对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发现和细分目标市场的能力、优化运营模式的能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同时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了加快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工业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客观选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产业发展仍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有利于我国企业和产品加快“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依然牢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三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虽然各方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与西方国家在许多领域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机会。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产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加大,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外需萎缩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各国围绕资金、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争夺更加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产业回归和扩大出口战略。三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经济发展已开始迈入平稳增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四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劳动用工成本、土地成本、融资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环保和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今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面对产业发展新阶段、新任务,以及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要着重落实好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更多依靠管理创新转变。在这方面,今年工信部将大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好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抓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制造等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扎实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石化化工、机械等19个行业和工程建设、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3个综合性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要求和“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压缩、整合过剩产能。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政策措施,鼓励优势企业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经营水平高、管理卓越、社会形象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标准,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三、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协调落实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和支持项目,推动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探索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四、大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开展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强化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推广,深化“两型”企业建设,围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制造产品推广等重大领域,抓好试点示范、重大工程建设、政策措施完善等工作。实施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轻工、纺织等行业品牌建设和食品企业诚信建设,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水平。
五、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围绕智能工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专项行动,推动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
企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没有企业群体的转型升级,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落实十八大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企业。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对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企业家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塑造创新的机制和文化,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不断组织实施创新活动。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要不断加强技术储备和开发,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转化、应用机制,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
二是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的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基础管理、风险管理、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必须把管理和技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既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重视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管理创新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不断缩短企业的内部管理链条,增强集团在战略管控、投资决策、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力;认真梳理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面对市场竞争格局和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妥善处理培育壮大主业与放开搞活辅业的关系,集中有限的资源,真正做到主业突出,资产优良,发展壮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综观经济发展历史,发展最快的领军企业无不是商业模式创新典范。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学习、模仿、改善、应用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提升对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发现和细分目标市场的能力、优化运营模式的能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