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以考促教,就是指通过考试促进教学。显然,这一种说法是针对一些特殊学科而言的,是指在少数学科教学普遍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考试的手段来提高学校和教师对此学科的重视程度。如今,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会考或中、高考,考试形式多种多样,多数地方以机考方式为主。这在信息技术课程生存环境艰难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得不到真正重视的情况下,考试究竟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什么?
一、机考评价方式背后隐藏的教学问题
信息技术考试的常见形式有笔试、作品和上机考试等,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机考是当前信息技术考试形式的首要选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应试倾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评分系统去人性化,操作标准模糊
下面以一道操作题为例来谈。
Excel操作题:将标题“****”的字体设为黑体,字型设为加粗,颜色设为蓝色。
学生在答题完成后,可以通过中考的自动评分系统看到自己操作的对错和得分。自动评分结果显示,此题很多学生会做错。尽管很多学生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但考试系统仍发出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错误提示:“单元格格式设置错误:字体、字型、字号错。”
问题出在哪里?教师又是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请看下面教师的评讲。
在Excel中设置字体格式时,有两种选定方法。第一种方法:单击选中需要设置格式的单元格后进行相关操作;第二种方法:双击单元格,鼠标拖动选中文字后进行相关操作。使用第一种操作方法是正确的,使用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大家一定要记清楚。
显然,两种操作方法对应于两种不同的操作,不存在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说法,中考自动评分系统评分的依据是命题人在命题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有很多操作都存在着类似的评分争议,比如“为单元格加外边框”操作,如果学生将内边框的格式设置错了,是否应该扣分呢?
学生既然学会了某种操作,在考试时就应该做对,教师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出发,确实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做才是对的,但是这里“对”的依据是评分系统的特征,而不是操作的现实需求。单元格字体格式设置的根本目的是美化表格,两种操作方法都可以实现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纠缠于操作步骤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真正意义。
2.过于看重考试结果,操作训练违背规律
基于Office操作的考试系统采用浮动的“试题描述窗口”,一道题目中涉及的操作点较多,与其他学科的笔纸考试相比,学生由于粗心导致的失分现象较为严重,因为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漏看一些操作点。为了减少学生由于粗心等原因造成的失分,很多教师希望在“题目描述”上下工夫。
比如:“合并单元格区域[A1:E1];将标题“某商场部分家电销售情况一览表”所在单元格的对齐方式设置为水平居中。
这道题的题目描述比较长,有一些学生会将合并单元格的操作漏做,甚至在教师的提醒下,仍有一些学生发现不了。于是,有些教师干脆将每个基本操作命为一小题,并且详细地标注“本题共有几小题”的字样,这样便能有效防止学生漏做题目。然而严谨的审题毕竟也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信息技术基本操作之外的能力也是需要考查的。假设一个人虽然掌握了某种操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却不断犯错,学习技术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如此迎合学生的做法显然不妥。
另一种做法则截然不同。下面是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自己命的一道Word题目,描述为:“将标题文本‘美丽的星空’字体设为黑体,字型设为倾斜,字号设为四号,加双下划线,居中对齐,字符间距设为缩放90%,位置提示1磅……”
这样命题显然是为了强化训练。学生越是粗心,每道题目里安排的操作点越多,通过这种高密度试题环境下的强化训练,学生在考试题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就不会看漏题目了。这种做法看似在培养学生细心的品质,其实是人为地增加了很多不合理的基本操作,很多知识点的训练其实是“陪练”,是以牺牲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代价的。
严谨的品质需要慢慢养成。学生粗心做错题是一种正常现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的原因,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提高。以上两种看似不同的做法,性质却是相同的,都是教师由于过分在乎考试的结果采取的违背规律的教学行为。
3.技术学习零散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难以形成
在对部分初中毕业生进行调查时,我发现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甚至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懂。比如,有些学生不知道误操作后如何撤销上一次操作;有些学生在文档中将表格位置放错后,不知道怎么纠正等等。尽管这样,这些学生在信息技术中考中也都能取得满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历年的中考考试说明和中考真题成了教师们认真研究的重要内容,揣摩考查的操作范围和难度要求。比如表格操作,如果中考只是要求“通过行、列的增删和合并单元格操作来修改表格的形状”,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不会设计“拆分单元格和修饰表格边框、底纹”的学习任务。显然,对表格这一重要的文档处理技术的学习就是零散的、没有意义的。再如,图形和艺术字如果离开“文字环绕”技术,图形技术的真正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难度的大小问题,教师对考试说明的错误理解和机械运用,使得技术学习零散化,最终导致学生仅能做题,却无法使用技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二、“以考促教”究竟带给我们什么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当然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但是如果问题很普遍,我们就应该重新反思考试的宗旨,应该质疑“以考促教”思维下的评价导向。
在考试背景下,如果不将信息技术纳入考试,信息技术课程将无法真正实施,学校配备的电脑将形同虚设。
信息技术中考如果只是为了促进教学开展,就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1.教学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因为信息技术中考仅仅是为了促进教学,而不是甄别和选拔的依据,也不具备反馈和调节教学的功能,所以信息技术学科必须以极低分值纳入中考总分。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时不足,有的学校两周才上一节课。教师不得不应试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对考试结果存在错误的期待。一些学校校长以满分率来考核教师的绩效,甚至要求所有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必须是满分。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只重视最终的考试成绩。
3.考试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由于信息技术中考不具备选拔、甄别的功能,在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试卷的区分度必须很小,试卷命制必须控制难度。考试组织者也担心考试出现大面积低分从而引起各校的不满。因此,信息技术中考考试的要求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多有价值的操作技能被排除在考试之外。
4.考试实施过程困难较多。通过历次考试我发现自动化考试系统存在功能不足的缺点。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系统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也导致很多操作型知识点无法考查。
“以考促教”反映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价值认识不到位。在选拔考试的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其实并没有被放到真正重要的位置上。此种背景下的“考”不能从根本上促“教”,有可能会让信息技术课程畸形发展,反而没有“不考”来得自然、顺畅。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外国语学校)
一、机考评价方式背后隐藏的教学问题
信息技术考试的常见形式有笔试、作品和上机考试等,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机考是当前信息技术考试形式的首要选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应试倾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评分系统去人性化,操作标准模糊
下面以一道操作题为例来谈。
Excel操作题:将标题“****”的字体设为黑体,字型设为加粗,颜色设为蓝色。
学生在答题完成后,可以通过中考的自动评分系统看到自己操作的对错和得分。自动评分结果显示,此题很多学生会做错。尽管很多学生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但考试系统仍发出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错误提示:“单元格格式设置错误:字体、字型、字号错。”
问题出在哪里?教师又是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请看下面教师的评讲。
在Excel中设置字体格式时,有两种选定方法。第一种方法:单击选中需要设置格式的单元格后进行相关操作;第二种方法:双击单元格,鼠标拖动选中文字后进行相关操作。使用第一种操作方法是正确的,使用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大家一定要记清楚。
显然,两种操作方法对应于两种不同的操作,不存在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说法,中考自动评分系统评分的依据是命题人在命题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有很多操作都存在着类似的评分争议,比如“为单元格加外边框”操作,如果学生将内边框的格式设置错了,是否应该扣分呢?
学生既然学会了某种操作,在考试时就应该做对,教师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出发,确实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做才是对的,但是这里“对”的依据是评分系统的特征,而不是操作的现实需求。单元格字体格式设置的根本目的是美化表格,两种操作方法都可以实现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纠缠于操作步骤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真正意义。
2.过于看重考试结果,操作训练违背规律
基于Office操作的考试系统采用浮动的“试题描述窗口”,一道题目中涉及的操作点较多,与其他学科的笔纸考试相比,学生由于粗心导致的失分现象较为严重,因为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漏看一些操作点。为了减少学生由于粗心等原因造成的失分,很多教师希望在“题目描述”上下工夫。
比如:“合并单元格区域[A1:E1];将标题“某商场部分家电销售情况一览表”所在单元格的对齐方式设置为水平居中。
这道题的题目描述比较长,有一些学生会将合并单元格的操作漏做,甚至在教师的提醒下,仍有一些学生发现不了。于是,有些教师干脆将每个基本操作命为一小题,并且详细地标注“本题共有几小题”的字样,这样便能有效防止学生漏做题目。然而严谨的审题毕竟也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信息技术基本操作之外的能力也是需要考查的。假设一个人虽然掌握了某种操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却不断犯错,学习技术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如此迎合学生的做法显然不妥。
另一种做法则截然不同。下面是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自己命的一道Word题目,描述为:“将标题文本‘美丽的星空’字体设为黑体,字型设为倾斜,字号设为四号,加双下划线,居中对齐,字符间距设为缩放90%,位置提示1磅……”
这样命题显然是为了强化训练。学生越是粗心,每道题目里安排的操作点越多,通过这种高密度试题环境下的强化训练,学生在考试题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就不会看漏题目了。这种做法看似在培养学生细心的品质,其实是人为地增加了很多不合理的基本操作,很多知识点的训练其实是“陪练”,是以牺牲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代价的。
严谨的品质需要慢慢养成。学生粗心做错题是一种正常现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的原因,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提高。以上两种看似不同的做法,性质却是相同的,都是教师由于过分在乎考试的结果采取的违背规律的教学行为。
3.技术学习零散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难以形成
在对部分初中毕业生进行调查时,我发现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甚至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懂。比如,有些学生不知道误操作后如何撤销上一次操作;有些学生在文档中将表格位置放错后,不知道怎么纠正等等。尽管这样,这些学生在信息技术中考中也都能取得满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历年的中考考试说明和中考真题成了教师们认真研究的重要内容,揣摩考查的操作范围和难度要求。比如表格操作,如果中考只是要求“通过行、列的增删和合并单元格操作来修改表格的形状”,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不会设计“拆分单元格和修饰表格边框、底纹”的学习任务。显然,对表格这一重要的文档处理技术的学习就是零散的、没有意义的。再如,图形和艺术字如果离开“文字环绕”技术,图形技术的真正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难度的大小问题,教师对考试说明的错误理解和机械运用,使得技术学习零散化,最终导致学生仅能做题,却无法使用技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二、“以考促教”究竟带给我们什么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当然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但是如果问题很普遍,我们就应该重新反思考试的宗旨,应该质疑“以考促教”思维下的评价导向。
在考试背景下,如果不将信息技术纳入考试,信息技术课程将无法真正实施,学校配备的电脑将形同虚设。
信息技术中考如果只是为了促进教学开展,就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1.教学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因为信息技术中考仅仅是为了促进教学,而不是甄别和选拔的依据,也不具备反馈和调节教学的功能,所以信息技术学科必须以极低分值纳入中考总分。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时不足,有的学校两周才上一节课。教师不得不应试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对考试结果存在错误的期待。一些学校校长以满分率来考核教师的绩效,甚至要求所有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必须是满分。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只重视最终的考试成绩。
3.考试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由于信息技术中考不具备选拔、甄别的功能,在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试卷的区分度必须很小,试卷命制必须控制难度。考试组织者也担心考试出现大面积低分从而引起各校的不满。因此,信息技术中考考试的要求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多有价值的操作技能被排除在考试之外。
4.考试实施过程困难较多。通过历次考试我发现自动化考试系统存在功能不足的缺点。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系统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也导致很多操作型知识点无法考查。
“以考促教”反映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价值认识不到位。在选拔考试的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其实并没有被放到真正重要的位置上。此种背景下的“考”不能从根本上促“教”,有可能会让信息技术课程畸形发展,反而没有“不考”来得自然、顺畅。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