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作者相互对话的过程,而情感的渗透与共鸣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纽带。在情感的促动下,学生会研读文本,会品味语言,会探究写法。那么,如何发挥情感的力量,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
一、披文入情,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鲜明的爱憎,教师应把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出来,创设出乐学情境,使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够增进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在感情的熏染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 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引发学生体会情感。俗话说:“细枝末节见真情。”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生动、鲜活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如《信客》中“代办处”的设置、《风筝》中的“掷风筝”、《散步》中“儿子的说笑”等细节,既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就利用了一堂课的时间探究细节:当斯科特一行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这时他心里是什么滋味?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在分析威尔逊博士形象时,我又抓住“岩石样本”的细节让学生讨论: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致。
2 品词赏句,让学生悟道动情。语言是生活的现实,是思想的外衣,阅读教学不能离开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在讲析《背影》时,我要求学生抓住“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重点体会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的内涵。于是,大家就像亲眼目睹一样,看着“父亲”怎样走过铁道、怎样探下身子、怎样爬上月台,“父亲”的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尽收眼底,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之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3 引导合理想象,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只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形象,使阅读过程与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相连接,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与课文融通,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三峡》一课,由于一些学生曾经游过三峡,我们可先让这些学生根据记忆,说说他们所看到的三峡的山水景色。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当小导游,带大家畅游三峡,学生声情并茂的解说,能将大家带入一个美的境界。为了检测学生们是否受到情绪感染,教师可先让他们用一句或几句话“夸夸三峡山水”,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想象和描述中入情入境,从而在情感升华中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妖娆。
二、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阅读教学过程,既需要问题情境,也需要和谐环境,更需要情景再现,其目的就是要叩击学生感情的闸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入情入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1 使用简笔图画再现情境。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了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这立即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一个个露出了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伴着悠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
2 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音乐能给人美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好汉歌》的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们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了,自然兴趣盎然。之后的课堂教学,学生们都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 通过表演体会感情。教师虽不是演员,但也应该“教啥像啥”,在教学中进入角色。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教师可扮演孔乙己,通过生动的表演,使学生感知孔乙己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征和面对现实又极其无奈的心情。
4 巧用电教手段激情导入。文字是抽象的东西,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录音、投影、动画等形式把它们化作形象的画面或旋律,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深入阅读。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可利用多媒体创造学习情境,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通过视频资料,整篇课文就像一部风光片一样呈现在了学生面前,给他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重视朗读,使学生掀起情感波澜阅读教学应当是以读为主的训练过程。只有多读文章的精华之处,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上,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内在美、文字美,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诗歌的意蕴只能在读中去品味,不读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神韵。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朗读,还要坚持朗读,要引导学生学会朗读。例如,我在教《沁园春
一、披文入情,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鲜明的爱憎,教师应把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出来,创设出乐学情境,使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够增进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在感情的熏染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 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引发学生体会情感。俗话说:“细枝末节见真情。”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生动、鲜活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如《信客》中“代办处”的设置、《风筝》中的“掷风筝”、《散步》中“儿子的说笑”等细节,既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就利用了一堂课的时间探究细节:当斯科特一行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这时他心里是什么滋味?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在分析威尔逊博士形象时,我又抓住“岩石样本”的细节让学生讨论: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致。
2 品词赏句,让学生悟道动情。语言是生活的现实,是思想的外衣,阅读教学不能离开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在讲析《背影》时,我要求学生抓住“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重点体会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的内涵。于是,大家就像亲眼目睹一样,看着“父亲”怎样走过铁道、怎样探下身子、怎样爬上月台,“父亲”的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尽收眼底,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之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3 引导合理想象,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只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形象,使阅读过程与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相连接,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与课文融通,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三峡》一课,由于一些学生曾经游过三峡,我们可先让这些学生根据记忆,说说他们所看到的三峡的山水景色。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当小导游,带大家畅游三峡,学生声情并茂的解说,能将大家带入一个美的境界。为了检测学生们是否受到情绪感染,教师可先让他们用一句或几句话“夸夸三峡山水”,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想象和描述中入情入境,从而在情感升华中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妖娆。
二、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阅读教学过程,既需要问题情境,也需要和谐环境,更需要情景再现,其目的就是要叩击学生感情的闸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入情入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1 使用简笔图画再现情境。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了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这立即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一个个露出了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伴着悠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
2 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音乐能给人美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好汉歌》的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们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了,自然兴趣盎然。之后的课堂教学,学生们都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 通过表演体会感情。教师虽不是演员,但也应该“教啥像啥”,在教学中进入角色。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教师可扮演孔乙己,通过生动的表演,使学生感知孔乙己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征和面对现实又极其无奈的心情。
4 巧用电教手段激情导入。文字是抽象的东西,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录音、投影、动画等形式把它们化作形象的画面或旋律,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深入阅读。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可利用多媒体创造学习情境,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通过视频资料,整篇课文就像一部风光片一样呈现在了学生面前,给他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重视朗读,使学生掀起情感波澜阅读教学应当是以读为主的训练过程。只有多读文章的精华之处,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上,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内在美、文字美,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诗歌的意蕴只能在读中去品味,不读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神韵。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朗读,还要坚持朗读,要引导学生学会朗读。例如,我在教《沁园春